2009-12-17 19:54:37果前

轉載-禪觀的佛教

禪觀的佛教

禪,日語發音為zen,中文發音是chan,印度俗語為jhana,雅語為dhyana。從修行禪的行為來說,可譯其義為靜慮,從禪的實體來說,可譯其義為定,從修行禪的結果來說,可譯其義為功德叢林。

禪乃中國通用的名詞,是梵語禪那的簡稱,在印度多叫做瑜珈(yoga),禪那的語根是由思維或靜慮而來,是用來統一身心的修行方法。在印度思想史上的使用法頗不一致,佛教的密宗,即將修行的方法,稱為瑜伽;佛教的唯識學派,也以瑜伽為名,它的意思是「相應」,即是用數息觀等方法,把散亂的心念收攝,集中一境,專念一物,使心與正理等相應;從佛教立場看它,它就是舍摩他(止)及毗婆舍那(觀)。佛教以外產生於印度的宗教中,即有一派被稱為瑜伽派,然其內容及觀法的對象,顯然不同於佛教。總之,瑜伽是人們透過靜坐修禪觀的方法,得到三昧,顯露與自性相應,或外道之神與我相應冥合的宗教經驗及其過程,即為禪定。

佛陀出現人間的目的,是在幫助人闡發本自具足的自性或佛性。佛陀在《雜阿含經》中對於禪觀方法的修行指導均有廣泛的說明,這便是構成原始佛教經典的主因。

自佛教初傳中國,以迄佛教成為純中國化的事物,佛教徒們所從事的工作,不外乎對於三藏十二部聖典的修行方法的傳譯、學習和發揮。這些修行方法,可以歸納為「禪數」、「禪觀」、「止觀」、「念佛」等方法,這只是針對眾生不同種類的根機,其作用都是相同的。

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其重心是著重在禪定的修持法門,受持五戒(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為修習禪定的基礎;修行禪定的結果,便能闡發本自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了斷煩惱,所以禪定是休止煩惱的途徑,而戒律能預防煩惱的發生。關於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戒是修行的基礎,慧是修行的結果,而禪定才是修行的重心;所以天台宗的集大成者智顗大師,將修習止觀,稱為「正修行」,在正修之前的預備工作有二十五項,稱為二十五方便。

可見,從佛教的化世功用來看,除了禪觀,就沒有佛教。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山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