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6 23:06:21果前
轉載-懺悔的種類與方法
懺悔的種類與方法
在佛七期間的每天晚上,我們都要唱誦懺悔偈,邊拜邊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同時也勉勵大家,能在共修的功課之外,每天最少自動禮佛三百拜以上。目的是在懺除無始以來的種種惡業,消除無盡的障礙,得以順利地修行。
因此,今天晚上為諸位開示「懺悔業障」。
「懺悔」一詞,在大小乘經律中,常常見到,也極受重視。因為懺悔的作用,就像我們每天都要洗臉及漱口一樣。由於大乘不到初地,不能六根清淨,小乘不到初果位,不能持戒清淨。原則上修到六根清淨位,才不致有心作惡造罪,故在凡夫位中的學佛大眾,必須每天懺悔,方能日新又新,日進又進。
「懺悔」本屬於戒律範圍的必修課目,三寶弟子是因受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及菩薩戒而完成其身分。受戒而不犯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至於犯了戒怎麼辦,就用懺悔的方法來糾正。
懺悔的功能有兩種:1.是經過一次懺悔,便做一次自我檢討及自我的更生;2.是經過一次懺悔,便對自己的行為表示全部負責及全部承當。因為罪分兩類:未受戒者做了惡業,僅得「性罪」,不論是否受過佛戒,犯罪當受果報;已受戒者,做了惡業,除了性罪,尚增一類「戒罪」。戒罪之重者不通懺悔,輕者經過懺悔,即還得清淨。
懺悔的方式也有兩類:1.事懺,又名作法懺。犯了戒罪,大者於僧團集會做「羯磨」時懺悔,中者對一人懺,小者自我責心懺。戒罪便用事懺。2.理懺,又名實相懺或無相懺。是以實證無我的空性,親證一切諸法的本性皆空,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論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實相無相,真性無性,便頓時消滅。此種理懺,似乎違背世間因果,其實不然,滅罪之意是指心中不再恐懼惡報,因其已將善惡苦樂,平等看待,不是逃債躲債賴債,然其仍對所造惡業負起全責。未悟實相者,被動受苦報,故有畏懼心;已證無相者,乘著願力,主動深入眾生群中,廣結善緣,普施救濟,雖亦受苦受難,確已是自由之心,故亦不以苦難為苦難了。此名為消滅罪業。
懺悔又有兩類:1.違背戒律之罪,用「制教懺」,唯局限現世現前所犯戒律,乃由出家的五眾僧團使用。2.違背道業之罪,用「化教懺」,通用於道俗七眾,也通用於大小乘,並通用於三世十惡業道。
在我們中國的佛教界,已很少使用「事懺」或「制教懺」來分別以「眾法懺」、「對首懺」、「心念懺」,舉罪、出罪、除罪了。倒是常用「理懺」及「化教懺」,來懺除種種罪業。不過禪宗大德及大成就者用「理懺」時,必須明心見性,親證本性無性,才達懺悔的目的。所以可有懺法儀軌,也可沒有一定的作法儀式。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三昧懺儀》是圓頓止觀的四種三昧之一,是用事懺為方法,以達成理懺的目的。禪宗的無相懺,便無儀軌了。至於「化教懺」,則為中國佛教僧俗七眾常用及通用的方法,例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等均屬「化教懺」的一型。
「懺悔」這個佛教的專有名詞,是印度梵文的懺摩(Ksama)及漢語的悔過,音義合譯而組成的新詞。它有悔罪滅罪、還得清淨之意,例如《大般涅槃經》卷一九云:「大王且聽,臣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懺悔有無量功德,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所說:「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又云:「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得四禪樂,懺悔雨寶摩尼珠,懺悔能延金剛壽,懺悔能入常樂宮,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懺悔見佛大圓鏡,懺悔能至於寶所。」由此可知,懺悔法門也是佛法的總持,若能修持得力,便是最上法門。
大乘各種修行懺法的儀軌,猶如密宗的壇城,要求莊嚴、供養、清淨、威儀整齊。如《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華嚴五祖宗密禪師的《圓覺經修證儀》,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三昧懺儀》、四明知禮的《金光明最勝懺儀》,以及當今流行的各種如前所舉的懺儀,均有設壇、請聖、供養、禮誦等的儀軌。
如何測知懺悔之後的功德成效,可舉兩例如下:
(一)《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云,如法懺悔之後,若得清淨,可能發生各種善相:「或有眾生得(身口意)三業善相時,於一日一夜中,復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夢,夢中見佛色身,來為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
(二)《梵網經菩薩戒本》說,若有人受了菩薩戒而犯十條重戒中的任何一條,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即是《梵網經》的菩薩戒本),苦到(極誠懇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
這兩種懺悔法,都比較困難,若沒有適當的環境,及充裕的時間,不容易獲得成就。倒不如用念佛法門,輕易得多,不必一定要見異相,才算滅罪,例如《觀無量壽經》云:「至心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也就是我們為何要提倡阿彌陀佛淨土念佛法門的原因了,這也正是我要在此清明節的彌陀佛七期中,向諸位介紹懺悔法門的用意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在佛七期間的每天晚上,我們都要唱誦懺悔偈,邊拜邊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同時也勉勵大家,能在共修的功課之外,每天最少自動禮佛三百拜以上。目的是在懺除無始以來的種種惡業,消除無盡的障礙,得以順利地修行。
因此,今天晚上為諸位開示「懺悔業障」。
「懺悔」一詞,在大小乘經律中,常常見到,也極受重視。因為懺悔的作用,就像我們每天都要洗臉及漱口一樣。由於大乘不到初地,不能六根清淨,小乘不到初果位,不能持戒清淨。原則上修到六根清淨位,才不致有心作惡造罪,故在凡夫位中的學佛大眾,必須每天懺悔,方能日新又新,日進又進。
「懺悔」本屬於戒律範圍的必修課目,三寶弟子是因受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及菩薩戒而完成其身分。受戒而不犯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至於犯了戒怎麼辦,就用懺悔的方法來糾正。
懺悔的功能有兩種:1.是經過一次懺悔,便做一次自我檢討及自我的更生;2.是經過一次懺悔,便對自己的行為表示全部負責及全部承當。因為罪分兩類:未受戒者做了惡業,僅得「性罪」,不論是否受過佛戒,犯罪當受果報;已受戒者,做了惡業,除了性罪,尚增一類「戒罪」。戒罪之重者不通懺悔,輕者經過懺悔,即還得清淨。
懺悔的方式也有兩類:1.事懺,又名作法懺。犯了戒罪,大者於僧團集會做「羯磨」時懺悔,中者對一人懺,小者自我責心懺。戒罪便用事懺。2.理懺,又名實相懺或無相懺。是以實證無我的空性,親證一切諸法的本性皆空,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論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實相無相,真性無性,便頓時消滅。此種理懺,似乎違背世間因果,其實不然,滅罪之意是指心中不再恐懼惡報,因其已將善惡苦樂,平等看待,不是逃債躲債賴債,然其仍對所造惡業負起全責。未悟實相者,被動受苦報,故有畏懼心;已證無相者,乘著願力,主動深入眾生群中,廣結善緣,普施救濟,雖亦受苦受難,確已是自由之心,故亦不以苦難為苦難了。此名為消滅罪業。
懺悔又有兩類:1.違背戒律之罪,用「制教懺」,唯局限現世現前所犯戒律,乃由出家的五眾僧團使用。2.違背道業之罪,用「化教懺」,通用於道俗七眾,也通用於大小乘,並通用於三世十惡業道。
在我們中國的佛教界,已很少使用「事懺」或「制教懺」來分別以「眾法懺」、「對首懺」、「心念懺」,舉罪、出罪、除罪了。倒是常用「理懺」及「化教懺」,來懺除種種罪業。不過禪宗大德及大成就者用「理懺」時,必須明心見性,親證本性無性,才達懺悔的目的。所以可有懺法儀軌,也可沒有一定的作法儀式。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三昧懺儀》是圓頓止觀的四種三昧之一,是用事懺為方法,以達成理懺的目的。禪宗的無相懺,便無儀軌了。至於「化教懺」,則為中國佛教僧俗七眾常用及通用的方法,例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等均屬「化教懺」的一型。
「懺悔」這個佛教的專有名詞,是印度梵文的懺摩(Ksama)及漢語的悔過,音義合譯而組成的新詞。它有悔罪滅罪、還得清淨之意,例如《大般涅槃經》卷一九云:「大王且聽,臣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懺悔有無量功德,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所說:「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又云:「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得四禪樂,懺悔雨寶摩尼珠,懺悔能延金剛壽,懺悔能入常樂宮,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懺悔見佛大圓鏡,懺悔能至於寶所。」由此可知,懺悔法門也是佛法的總持,若能修持得力,便是最上法門。
大乘各種修行懺法的儀軌,猶如密宗的壇城,要求莊嚴、供養、清淨、威儀整齊。如《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華嚴五祖宗密禪師的《圓覺經修證儀》,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三昧懺儀》、四明知禮的《金光明最勝懺儀》,以及當今流行的各種如前所舉的懺儀,均有設壇、請聖、供養、禮誦等的儀軌。
如何測知懺悔之後的功德成效,可舉兩例如下:
(一)《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云,如法懺悔之後,若得清淨,可能發生各種善相:「或有眾生得(身口意)三業善相時,於一日一夜中,復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夢,夢中見佛色身,來為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
(二)《梵網經菩薩戒本》說,若有人受了菩薩戒而犯十條重戒中的任何一條,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即是《梵網經》的菩薩戒本),苦到(極誠懇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
這兩種懺悔法,都比較困難,若沒有適當的環境,及充裕的時間,不容易獲得成就。倒不如用念佛法門,輕易得多,不必一定要見異相,才算滅罪,例如《觀無量壽經》云:「至心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也就是我們為何要提倡阿彌陀佛淨土念佛法門的原因了,這也正是我要在此清明節的彌陀佛七期中,向諸位介紹懺悔法門的用意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上一篇:轉載-本來無一物
下一篇:轉載-轉變業障為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