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2 10:51:03Faliceny

情緒傷害及情感垃圾處理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對 與 不對

就這麼簡單

沒有什麼黑與白之間行成灰色地帶的袒護

 

說謊是不OK的

劈腿是不OK的

外遇不OK

偷情也不ok

第三者不OK

言語傷害.情緒傷害不OK

借錢不還不ok

沒說借錢錢不還的更不OK ......

 

本來就不OK的不OK 

 

自由加害者

優勢加害者

害人者延續問題處置態度

影響被害人生活涉及範圍

 

可惡的是加害者 不管自覺與否

 

被害者的袒護 漠視 無能為力 再度機會給予 甚至放任

更是不對

促成加害者 食隨之味 毫無自覺 不知廉恥不知悔改

延伸更多受害者

加害者越陷越深 越無所所謂

 

對與不對

就這麼簡單

雖然人的心態心理難捉摸 卻也有所分析根據案例

情理法 法理情 道德?! 禮義廉恥?!

心軟 同情同理??心乃人之常情??

由不得 輕微的 Stockholm Syndrome

或往這條路上邁向目的地或病情加重

 

學會理性對應

對錯與不對 說不 當機立斷

給加害者警惕 給加害者註記

給加害者同等程度的制導正

 

被害者也學到社會教訓 情感教訓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個人對生存的認知,也是受害者對生存的掙扎,並非荒謬和異常的表徵。
然而在社會常理推斷下(例如:『你有機會逃離卻不離開, 你是共犯!』『離開施暴者就沒事了,這麼簡單!』)
受害者的權益和將被漠視和剝奪,毋論是在家庭暴力或人質的情況裡。

社會上也充斥婚姻家庭甚至感情暴力,受害者的描述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週遭親友義氣的建議這樣的情況不要繼續,結果受害者最後總是會說,這麼多年了,已經習慣了,而且當初也是自己決定諸如此類的

一方面為受害者的懦弱,二方面為親友對症候群認知的短缺(不要只是當聽眾)為之氣結而放棄。
症候群裡頭有許多複雜的心理因素

---------------------------------------------------------------------

情緒勒索是從加害人操控被害人心裏的角度去分析

---------------------------------------------------------------------

而事件影響往往照成被害人無法走出來,身心傷害難以估計
被害人最需要家人及朋友的接納與鼓勵,但一些刻板的迷思,與週遭無伸出救援的手
甚至被害人也陷身其中顧慮他人擔憂,閒言閒語、害怕被取笑甚至在頭上加重一記,而不敢求助
其實該被指責的人是加害人

 

 

 

 

1.16~1.19

上一篇:河堤

下一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