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4 13:12:41寂光釋子

智慧在日常生活上的重要--金剛經講解

 慧深法師講 


  大乘或小乘的佛法教義都由般若產生,有些教義與儒家、道家的最高理論相類似,如五戒相當於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但這也只是相近而已,並不就等於它們。般若不是一般人所能證到,只有佛才能證到真實般若,因為只有佛才能體會,所以也只有他才能說得出來。外道的最高理論碰到般若,就好像冰塊靠近火一樣,立即融化。

所以,在華嚴會上諸大菩薩讚歎佛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意思是說,在天上天下沒有人能和佛一樣,十方世界無論什麼聖賢,也不能和佛相比,這些大菩薩說,世間所有的聖賢都見過了,就是沒有和佛一樣的眾生。由此可見佛的智慧非常超卓。

  學佛的人如果只知道每部經典的意思,如彌陀經說什麼,普門品說什麼,禪宗、律宗、淨土宗又各說些什麼,知道這些經典的意思,卻不明白般若,這是捨本逐末。不了解般若,就好像種樹的人只注意樹葉是否茂盛,樹枝是否漂亮,而忽略了樹根的部分。我們知道經典的內容,卻沒有智慧判斷,就沒有辦法好好修行,也無法真真實實了脫生死。

  般若在理體上是本來就有的正智,理體是實相般若,正智是我們的觀照般若。為什麼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都叫做般若呢?比如我們要表顯某一種道理,一定要有智慧,才能把想要表顯的道理說得很正確;如果沒有智慧就沒辦法了解道理。因此說道理和智慧是一樣的。

  學佛不只是在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或釋迦牟尼佛的聖誕到寺裡拜拜,也不只是相信佛說的道理,卻不肯去學去做,因為這對我們一點點好處也沒有。好比某人游泳技術好,我們相信他的技術,這對我們沒有用處。一定要跟著他學游泳技術,才能在大水來時不被水沖走。知道佛有很大的智慧和福報,我們要追究為什麼佛有這麼大的智慧和福報。

好像我們有個老師是博士,對某種學問研究很透徹,是一位專家,大家都爭相聘請他講演,跟著他學習,這才能對我們發揮真正的利益。

  學佛首先要開佛知見。佛的知見就是般若、智慧,佛的見解都是從般若智慧中來的。普通人沒有智慧,也就不知道沒有智慧的壞處。曾經有一個初學煮飯的人,看到鍋中的水乾了,就伸手進鍋裡拿裡面的髒東西,結果手被燙得起水泡。鍋子裡有髒東西就要拿掉,這是我們的知見,但是知見不正確,手就受傷了,因為沒智慧判斷鍋子的溫度高低。慢慢騎車,煞車很平穩,如果開快車,車上的東西突然掉落,或對面的車子衝過來,這時一般人很少想到要先把車速減低再停車,往往只知道緊急煞車,

結果整部車子大轉彎,車上的人不是摔得斷手斷腳,就是腦震盪,甚至一命嗚呼。看到車子衝來就要煞車,這是我們的知見,但是這個知見不是用智慧般若來作知見,只是一種直覺,是很愚癡的,結果車禍就發生了。

  又例如有人在熱鍋中放入油,結果整個鍋子都著火了,一般人以為著火了只要潑水就能滅火,卻不知道潑水到油鍋中,油會濺到身上,引火燒身,甚至燒到其他家具而引起屋子失火。如果這時候鎮定地等油燒完了,火自然就熄滅;或是蓋上鍋蓋,鍋中沒有空氣循環,自然不會繼續燃燒。有了鎮定的工夫,用智慧判斷,自然不會做錯事情。一般人做事沒有經過觀照般若,只憑一時直覺去做才會出事。

                                            

  在日常事務中,金錢的處理,人事上、感情上的處理都這樣,常常有人因一時衝動而做出很悲慘的事情。像有些青年男女感情很好,一旦有一方背叛,另一方很不甘願,常會做出同歸於盡或是讓對方難堪的行為。想想看,父母花一大把心血,養到這麼大的親情,難道不如與對方那只有數年交往的感情深厚?能想到父母恩重難以報答,理智的考慮,就能懸崖勒馬,不做那些錯誤的事情。

凡夫的知見多是愚癡的、意氣用事的

佛的知見就是般若

佛經說的道理,沒有一件不圓滿或有缺陷。一般人學佛只研究表面的道理,很少去學般若。有人想學般若,可是認為般若太深,不可能學會,就放棄學習。就好像有人說橋太窄,不可能走過去,不敢走,就永遠留在橋的這一頭。可是那些肯練習,肯克服困難的,走在繩索上他都可以像在平地走路一樣的穩當。如果有這方面的智慧,加上肯努力,再窄的橋也有辦法走過去。有智慧就有信心,沒智慧就沒有信心,對事情患得患失,不能做正確的判斷,好比抓著鳥,捏在手裡怕捏死,放鬆又怕飛走。一般人總是因為般若是至高的智慧,只有佛才有辦法做到,顧慮自己沒辦法做到,因而不肯學習。

  另一種無知的人,本身的見解並不正確,卻堅持自己很對,這是很荒誕的。因為我們缺乏真實的般若智,所以學佛的人雖然很多,證道的人卻很少,這不但辜負了佛出現於世間度化眾生,使眾生也能成佛的心意,同時也辜負了我們本有的智慧: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