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0 01:08:14May(瞳漾)

> 瓦窯的故事 #3

  三和的窯體較其他地區瓦窯大型,因此入窯時間較長,窯燒時間亦較其他窯廠多一個月。一年燒兩次,看天氣,常下雨就燒更慢,在寮仔內燒。

  民國五十幾年的手工藝時代,磚瓦為主要建材,在石化工業成為主流之前,傳統磚瓦製造業為很興盛的行業,也投注了大量人力。李俊宏說明當時磚瓦瓦寮隔成一人一間,以前清晨四五點人就來了,氣溫較不會過熱,太陽出來後回家休息。當時的工具為使用模子將土塞入刮平,再喀喀喀的將土坯鍬起,生坯堆疊陰乾,省去在外曬太陽的程序;下班時,計算製作多少塊生坯,論工錢,一塊錢算多少錢分角。約民國六十幾年改成機械製生坯。

  李俊宏還指了指一旁亂哄哄的新進機器說:「現在因為師傅們的年紀也大了,也慢慢引進許多機器,代替比較粗重費力的工作。」

  李俊宏說,早期手工也分好幾個不同作法的階段,如何將田土變成Q土,即是將土料放於一坑中,由牛踩煉,後方需跟著一位引牛工,由於牛的天性使然,若一直踩同一處比較好踩且省力,因此若將牛踩過的洞補起,可防牛採同樣一處,經牛踏壓的力量,將土煉至有彈性,再送至製坯處,壓模陰乾。


  [生坯準備與陰乾] => [入窯八天] => [小火一個月]
  =>[大火一個月] => [冷卻一個月] => [出窯半個月]


  李家家族企業,李意的年代仍沿用許安然的源順安製瓦工廠,至李玉柱年代,全家投入瓦窯經營的行列。成為父傳子繼的家族產業經營型態。

  其匠師群分作頭手和二手,現頭手為入窯大師-謝師傅,師承其父,具完窯、入窯能力,為高雄碩果僅存的瓦窯入窯師,主掌整窯入窯進度、排法、穩定度與燒程成敗。至於二手則輔助頭手進行個數分配、排法分配、協助進度。勞力群則由入窯搬運工四人、做生土坯六人、顧火三人,可視工作內容人員相互調配挪用。

  至於產業間的連結,則分作上游的土商、燃材商、下游的瓦販、建材行、土水師、周邊的白稻殼灰收購商等等。



以下為今著之異:

分類 接觸之商販      行業   描述

上游  土商   昔        窯廠自行買地挖土囤積原料

         今        有土材供應商,在地土源瀕臨匱乏,轉而
                  向都市高層建設挖地下室廢土,再利用之
                  仲介,林園鄉購買。

    燃材商  昔   農民供應 農閒時農民的副業之一。

         今   木材行  現木材行刨下的廢材。

            粗糖經銷商 對農會、農家、碾米廠等專收粗糠之商
                  販,除賣給瓦窯,銷售對象還包括其他
                  行業。

            廢木材處理 裝潢廢材、農業周邊廢材(瓦窯業農業社                  的副工業)

下遊  銷售中盤 昔   瓦販   每聚落有一瓦販,針對聚落內興築居舍
                  的大木匠師之需求,聯繫瓦窯燒製所需
                  的磚瓦量。

         今   建材行  所採購之建材磚瓦只是其中一種,不再
                  受限於聚落範圍與傳統所師,配合西方
                  建築師與營建體系。

 
週邊  白稻殼  今   烘培茶坊 燒成白色之稻殼灰具保溫效
餘材  灰收購商          果,茶坊收購烘焙茶葉,瓦窯廢材再利
                  用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