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0 00:48:53May(瞳漾)
> 高屏溪旁三和瓦窯 #2
自高雄縣大樹鄉的高屏溪旁,近九曲堂聚落遠處眺望,似乎有三隻巨大的龜仔正在屏東大鐵橋邊靜靜沈睡著,不時輪番竄出裊裊灰煙。
竹寮村竹寮路的三和瓦窯廠,是高高屏三縣市中唯一僅存,且仍舊有磚瓦照常出廠與銷售的瓦窯。三和窯也是台灣現僅存的大型柴窯,窯體為傳統包子窯,由於遠望有如三隻大烏龜並排,故俗稱「龜仔窯」,當地人習慣稱之為瓦窯。
三和窯為間歇窯,三窯合併,有循環窯、遇熱保溫、互相鞏固的作用。仍用傳統台車送運,只有其中一窯門改大,窯室寬大。現之窯體為民國七十九年,184縣道拓寬時因切割窯廠,拆部分窯尾後修改之瓦窯,只有窯肚是舊的,窯頭與窯尾皆為新築的窯體構體。
所謂間歇窯乃指具有單獨窯室, 裝窯、焙燒、冷卻、出窯依次循環進行, 每循環一次, 即為一個焙燒周期。因為生產間歇進行, 所以又叫間歇窯, 一般的土窯都是此類。
三和窯以木柴和稻殼為主要燃料,從最早的雜草、竿榛、柴、土炭、煤、重油,一直到現在的稻殼粗糠。煤炭因容易造成空間污染,而重油會造成燒窯失敗且效果不佳等問題而不再採用。現以燒磚瓦為主,由於燒的時間很長,所以三個窯輪流合作。「三和窯」這個名稱,其實也具有三窯相互配合的意義。
近年文化團體提倡保護古蹟,維修時,需相當數量與原建築物相同規格樣式的磚瓦建材,文人雅士們流行採古式磚瓦為室內裝潢,三和窯又網羅林昭地等碩果僅存的古磚瓦技師,使這個沒落的行業,如同翻覆龜殼的瓦窯業,努力的緩緩重回一般人生活當中。
但畢竟這一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民國六十六年九月賽洛瑪(THELMA)颱風從台灣海峽侵襲南台灣,使得紅瓦厝被掀得七零八落,三和瓦廠因庫存瓦片不多,很快被搶購得片瓦不留。救援單位急從北部載運大量紅瓦救濟災民,結果在大樹均原封不動,無人前往領用。原因出在規格不符,大樹鄉製燒的瓦片,長九寸三分、寬八寸三分,大於北部的瓦片規格。紅瓦厝不堪賽洛瑪的嚴重考驗,更使為數有限的買主對紅瓦卻步。 再加上WTO稻米開放進口,種植稻米的比例變少,粗糠等燃材漸形短缺。
三和瓦窯一直以來,除了第一屆廠長是屏東士紳許安然之外。都是以家族企業的方式經營。身為李家第四代瓦窯廠長的李俊宏說:「現在要買到這些粗糠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又指出要買這些燃材,必需透過特殊管道,而且價格時有波動,燃材成本由於需要大量的粗糠,根本無法將燃材成本的價格穩定下來。李俊宏還說:「其他的燃材的效果沒有粗糠好,媒油會造成空氣污染,我們很早之前曾經試過,但沒多久就沒在用了。」
大樹高品質的黏土,已被挖得所剩無幾,有著土源缺代的危機。加以水土保持及水源地保育政策,限制擅自取土,近年來,為尋求適合的土,要到各地奔波探覓。過度的開發,許多地方表層黃紅色酸性土質大幅減少,多屬黑中帶綠鹼性土壤層,不好中和。
目前大樹鄉的入窯師只剩一位五十多歲的謝師傅,還具備完窯技藝,但未收門徒,後續無人,技藝有失傳的危險。
此外,由於之前加工區與各個工廠的設置,區位又鄰近高雄工業區,造成人工缺乏。工資自然提高,成本也就跟著提高。銷售方面也因為沒有太多通路管道而遭遇瓶頸,再加上燃材短絀,品管完全無法掌控,甚至面臨整窯失敗的危機而無法解決之困境。
製磚,有多項程序可以用機器代替人工,而製瓦,除了加裝輸送帶縮短輸送泥土的流程外,其他工法多數照舊。以現代科技來說,不難運用機器加速製燒時間,問題是紅瓦日益乏人問津,另投資購置生產機器,再怎麼算都划不來,徒然耗增成本而已。目前一片瓦的單價約在五、六元之間,「大陸貨」則不會超過三塊錢,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誰願花一倍以上的代價買國貨呢?
「我們也想做一些教學活動,但還沒正式規劃。」李俊宏廠長若有所思的說著,似乎正為窯業的前途困擾著。畢竟逐漸凋零的工業,似乎若沒有找到順應這個社會的體制,就無法依存於這個社會。相較於林昭地藝術館,目前不但會有些學校零星的老師會帶班級出來至「鄉土教學」,甚至還收了不少學生相比,磚瓦業似乎比陶瓷業更加困頓。
「我以前的那些朋友,現在都沒有在做這個了。」只見李俊宏的眼神低垂,看著排放陰乾瓦的泥土地,有點落寞,又有點無奈的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