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2 19:10:14文羣

放生是對的嗎?

看了報上一位中學生寫的文章,質疑宗教團體所倡導的「放生說」,讓我心有悽悽焉!因為,我總任為這「放生說」是有問題的。
宗教團體倡導放生,總認為那是可以積功德的,這實在令人摸不著頭緒,到底放生與積功德有什麼關係?真正放生的意義,應是指制止一些人為了自己一時的私利而殺生的行為,而這兒指的私利,是指如為了娛樂而狩獵,亦或者是為了貪圖那金錢……等等的行為,而不是去向商人買了一些動物就隨意的放生,那種為了積功德而去放生,同樣也只是為了滿足自己那「貪功德」的心罷了!這種不顧後果的放生,實在不可取,而且,破壞自然生態的問題會很嚴重的。
想要為自己或親朋好友積德,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做好事吧!多做好事,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盡力的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才是積德的好方法吧!

公元二OO六年十一月二日一時四十五分 作
公元二OO八年四月十九日二十二時二十六分 修
文群 2008-06-13 01:03:11

魚歌:
祝你 心魂進步。

魚歌 2008-05-29 10:15:23

一把刀可以用來殺人,也可以用來救人,若是看到其殺人的一面,就將它判定為凶器,未免太過武斷。

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從來就不是要我們用來當成批判他人的準繩,成為一個有理走遍天下,橫行霸道的人,需知,凡夫看凡夫,氣死凡夫,我們在批判他人的當下,試問,我們與他人又有何異?我們觀諸佛菩薩的一言一行,無不是以饒益眾生為主,那種恢宏的廣大心量,有的只是無盡的包容和無盡的慈悲,何時用來批評了?

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是要我們時時刻刻去觀照反查自己的內心,去驚覺那一念不覺中的妄動,我們在五濁惡世裡,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當下,無不是在造業造罪,這顆心,剛強難調難伏,累劫積累的習氣太過沉重,所以,諸佛菩薩把他們一路走來的心得方法留給我們,讓我們能從中去找到出離方法,獲得究竟解脫,不能時時去返觀自己的心念,去懺悔,去修正,我們要如何出離這生死業海呢?

不懂得如來本心,老是在名相上下功夫,縱然讀透千經萬典,又有何用,只是徒然增加自己的貢高我慢,於自己的法身慧命非但沒有增長,反而落入了&quot法執&quot,甚至謗佛謗法謗僧而不自知,更增加自己的罪業,當有朝一日,業力撲來時,我們要拿何自救?

諸佛菩薩的心,皆是廣大圓融毫無障礙的,若是我們的眼中心裡還有&quot你我他&quot和&quot是非對錯&quot的分別,我們所需的,是應該去懺悔修正自己,而不是反而去要求批評別人沒有來遵照我們的遊戲規則,學佛修行,是要時時刻刻去打破每一個自我設限,去開展自己的心量,沒有如此,又如何能達到諸佛菩薩那廣大圓融無障礙的心呢?

以上,是末學的一點淺見,若有得罪的地方,尚祈見諒,此篇過後,將不再答覆,因為那已失去了意義。

真誠的祝福你
福慧增長
早證菩提

魚歌 2008-05-27 21:13:26

不好意思,對於&quot放生&quot一說,末學這邊有不同的一點見解,對於我所經歷過的放生,這些人,並非為了貪圖功德,他們總是默默的做,默默的離開,在過程中,不斷地去尋找,能夠讓這些被放的眾生安全的離開,而且永不再被網補的方法,他們每次都兢兢業業地去探勘確認那一處處可以放生的地點是否安全和隱密,有時候,在這邊開完法會,為了被放眾生的安全,卻必須開20分鐘的車程,到那些隱密且安全的點去放,而且所選擇的放生物種,也很講究,必須是馬上就會被殺,而且生命力具有很強韌性的,會馬上被殺的眾生代表了急迫性,你此刻不救牠,下一刻牠可能就馬上被殺,沒有很強韌性的眾生,牠無法經的起來回運送的折騰及法會儀軌的圓滿,所以,種種方方面面都存在著智慧和考驗,還有耐性,這些都並非為了所謂的&quot功德&quot,而是為了去涵養佛陀那一份慈悲為護眾生,不辭辛勞的胸懷。

若有不當的地方,還請多多包含。

版主回應
魚歌,不好意思,文群有一些見解和想法。臺灣現在因為放生而造成了許多生態被破壞的問題,不論是生態保育界或宗教界的人士都不贊成放生的行為。再者,佛陀當時並不是成立一個宗教團體,這一點必需要好好認清楚,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光是堪稱大型的宗教團體就已經有數十個之多,佛陀為了讓人不會混淆不清,才有穿著上的區分,佛陀終其一生教導人的,就是要好好的愛自己的心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而且,人的偏失性格〈我執〉中有依賴和崇拜,佛陀既然是悟道者,怎麼可能會不知道這人性的缺失呢?再說,現象界的一切分別相,都是為了訓練人成就無分別心,而分別相的存在,自然很容易造就無分別心,既然如此,佛陀有可能會再創一個宗教來造成人們的分別心的我執嗎?宗教的存在,不但會造成人們對宗教的分別心,還會養成崇拜與依賴的我執,佛陀悟道後是要教導人們破除我執的,怎麼可能會做增加我執且不必要的措施呢?
佛陀若是鼓勵人們做儀式法會的話,那為什麼要勸說以祭壇拜火來當作修行的人,使他們將所有用來祭祀的器具,通通丟掉呢?修行不應該是儀式化、空洞化、特殊化,應該是家常化、生活化、普徧化,周遭的有緣,有什麼需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盡力去幫它,這樣才對呀!陽光、空氣、水,秒秒都不斷的在給萬生萬物「生」的必需,缺一,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這是它們給眾生的愛,而它們,具有普徧性的性質,既然如此,那麼人們所謂的修心養性,不就應該就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具普徧性的點點滴滴為主,而這點點滴滴應該是不分性別、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宗教、不分地域、不分階層、不分職業、不分輩份、不分年齡......等等的內涵為主,簡單地說,就是很單純的只站在「人」的角度去思考。這,何來特殊化、形式化、儀式化、空洞化之有。
另外,佛陀所謂的不殺生,是指不要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娛樂而去狩獵,因為,那對生活沒有實際幫助。在那時候的印度,有人是把狩獵當做一種好玩的休閒娛樂,這種活動,在中外古今的歷史當中都有記載。很多人都只知道佛陀視婆羅門教為邪教,卻不知道佛陀也將以不殺動物使之流血及吃素的佳以那教也視為不正常的宗教,佳以那教也是當時在印度的大宗教之一。
「生」這個字,是不停滯、不中止的意思,所以,凡是動態的,都可稱之為「生」,然而,人們卻誤解了「生」這個字的涵義,以為只指其動生命個體而已,植物這準動生命個體,以及如礦物、各種器物,乃至於整個地球這一類的不動生命個體,其實都是動態的,各種堪稱「物」的,都是動態的,乃至於整個大宇宙,都是生生不息的存在著,沒有一秒是停止的,而不動生命個體放在超大倍數的電子顯微鏡下,就會看得見其質子、中子、電子的活動了!既然如此,凡是殺動態的都可稱之為「殺生」,所以,殺生一詞不單只指動物在內,還包含了植物、礦物,及其堪稱「物」的動態存在,所以,既然要“放生”,為什麼不放植物的「生」,不放礦物等其他物質的「生」,而只放動物的「生」呢?文群支持保護那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因為,牠們已瀕臨絕種,但,不贊成以修行的目的或因為宗教信仰而去做放生的事,因為,那沒意義。
您在文中亦提到「永不再被網捕」,那麼魚歌是想讓漁夫或養殖業的人失業嗎?他們若失業,誰要來提供金錢以支援他們的生活,這還牽動到與漁業及養殖業其周遭相關行業,那麼多的人若是都失業,誰要提供就業機會呢?而且,一、二個行業的消失,這會使整體人類社會都被牽動到,社會會動蕩不安,整個人類的生活型態會失衡,這種損失,誰來負責?更嚴重的是,會造成人們的「心」不安,憤怒、恐懼、徬徨、不滿....等等的我執通通會隨之而來,這樣的狀況,會是佛陀所希望的嗎?我不相信。
每個行業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人類就是因為飲食有需要肉類,才會有漁業、養殖業、畜牧業的存在,有存在的必要,就代表人類需要,而且,飲食不均衡,是會使身體生病的,營養學界早已經過研究得到結論,不贊成長期吃素,因為,身體營養絕對會失衡,許多人類肉體必需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是在動物身上才有的。再者,人類的犬齒其功用主要就是撕裂肉類食物,人,必需讓犬齒發揮其功用,這樣犬齒的生命才有價值,而漁夫捕的魚、農夫所飼養的牲畜,該是供給人類食的必需,就應該要讓牠們發揮其生命價值,否則,牠們為何要存在?這裡,說的是供給人類活的必需而言,而不是指濫殺,濫殺的行為,我是不贊成的。
人與其他動物相比,應該以人為主,不能本末倒置,因為,人是整體大宇宙最重要的生命個體。
生活就是修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行住坐臥,秒秒都是在修行。修什麼呢?就是把自己的偏失的性格修正,冷漠、懷疑、記恨、需榮、憤怒、造作、害怕、放縱、誇耀、不甘、偏心、無奈、佔有、擔心、緊張、卸責、懶惰、愛面子、不滿、好強、好色、焦躁、貪婪、依賴、崇拜、猶豫不決、怨天尤人...... 等等這些許多的偏失性格修掉,而不是用儀式化、形式化、空洞化的方式去解決,這些都不實際,而且也沒用啊!若是儀式、儀軌有用,那麼求學、考試、工作、煮飯、洗衣......等等,為什麼不用儀式、儀軌來解決呢?
現在是二十一世紀,各方面的科學都逐漸發達,看事情的角度,不能只從宗教的角度為主,況且,宗教不只是佛教而已,耶穌所說的人人相愛,摩西的十誡內容,其背後的意涵和佛陀說的都是相同的,再看看咱們中國的「四書」,很多內涵都是和佛陀、耶穌、摩西所闡述的是可通的,那只是時代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需要用適合當時點的狀況來闡述罷了。若是再融合心理學、人類行為學、意識學、社會學、物理學、數學、文學、哲學......等等各方面的領域,把其已經證實的、確切的核心重點瞭解之後,融合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用其所知,以其宏觀、永恆性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言行、想念及周遭的一切乃至於整體自然界,就會比較客觀的看待所有的事,而從其中抓住永恆性的不變原則,將其一言一行、一思一念的動機,自我解析出來,然後用方法來隨機應變的解決,這樣人的心性才會愈來愈進步。
文羣不是要魚歌去鑽研各式各樣的學科,而是建議魚歌不要只單是用佛教的角度做為準則,二千五百年的時間,變化很多,太多的東西早已將佛陀所教的給扭曲了!假設,一位老師教五十位學生,這五十位學生,聽入心裡的內容多少都有差異,而這五十位學生再用自己所理解的去闡述給其他人,絕對會與當初老師所講的不同,如果這樣傳了二千五百年,您覺得會與當初老師所闡述的內容一模一樣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更何況佛陀本身沒有寫過佛經,這是有研究佛學的人都知道的事。而且,單只用宗教的角度太狹隘,客觀度不夠,很容易在有意無意間,把其他範疇給排斥在外,進而使自己的心給拘束住了!心都給拘束住了!怎麼可能使自己進步呢?

以上是文群想法和意見,還請魚歌參考喔!
2008-05-28 04: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