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7 00:07:21D’Artagnan

JH-7 (PLAAF)

殲轟七(外銷型稱為FBC-1>>飛豹),為一雙發雙座的攻擊機(服役於解放軍海軍),為西安航空工業所設計(Xi’an Aircraft Industry Corporation ,XAC),首批預產型戰機於1990年代中期交付部隊測試/評估(約16-20架);改進型的殲轟七A已於2004年服役。

計畫起源於空對地支援的需求(1977年),以英製勞斯萊斯Spey RB.168 Mk 202渦扇引擎為其動力來源,著眼於替換轟五(彷俄製IL-28),並具3-5噸酬載,1.5馬赫速度,2800km航程與800km作戰半徑;由瀋飛、南昌、西安三大軍機製造商競標,最後由西安設計的雙座雙發構型的設計勝出。但顯然空軍/海軍需求的巨大差異(空軍與海軍從駕駛座佈局就不同,空軍要傳統的縱列雙座,海軍要橫式雙座),且西安航空工業顯然無法同時應付兩種不同構型的JH-7研發,最後空軍放棄採用,只留下海軍構型繼續發展。

在1987年,六架原型機先後製造,首飛成功則是隔年4月(1988)的事,首批預產型戰機於1990年代早期交付部隊,但由於引擎供貨問題,並未隨即進入量產(註:英製勞斯萊斯Spey RB.168 Mk 202渦扇引擎是70年代的科技水準,裝配上機後發現不少問題;國產版稱為渦扇-9>>WS-9);在1998年,又引進一批二手的勞斯萊斯Spey RB.168 Mk 202渦扇引擎(80具,2001年)供改良型(JH-7A)使用,原有意改換俄製AL-31引擎,但重新設計後機身花費不小而作罷,改將心力投入渦扇-9的自製與改進(尋求英國協助)。

19架JH-7A於2004年進入解放軍空軍服役,主要改進處在於新射控雷達(JL-10A PD),改採線傳飛控(FBW),並具發射俄製Kh-31反雷達飛彈/ 雷射導引炸彈的能力,外型上修改機腹鰭翼為兩片(原為單片)及座艙風擋改為單片設計(原為三片分割)並除去機翼上方的兩處翼刀(wing fences)。

殲轟七是雙座雙發的全天候攻擊機(角色類似SU-24),起飛最大重量27ton,擁有5ton酬載量(較西方/俄製的同級機少,如SU-24>> 8噸,F-111更超過10噸)。

航電方面,殲轟七射控雷達為鷹眼雷達(Type 232H Eagle Eye multi-function PD fire-control radar),而殲轟七A則是改進後的JL-10A PD,擁有較好的可靠度與較遠的搜距,前座有抬頭顯示器(HUD),機上擁有兩具黑白的多功能顯示器(MFD)及一具彩色的MFD,採1553B匯流排;電戰方面具Type 605B 敵我識別器、KJ-8602/RW-1045 雷達預警器; Type 960-2 or KG-8605 (JH-7A) 干擾器; 、熱燄彈散佈器,可掛載自製藍天(blue sky)低空導航莢艙,從事全天候低空滲透攻擊。

武器方面,除機身兩門23mm機砲外,可攜掛PL-5 空對空導彈以供自衛,具發射鷹擊8K空射反艦飛彈、俄製Kh-31反雷達飛彈(或自製鷹擊91反雷達飛彈)、雷射導引炸彈的能力(JH-7A)。

本型機長21m,翼展12.8m,高6.22m,最大起飛重量27.5ton,極速1.69馬赫,升限16000m,航程3650km,作戰半徑1650km。

參考資料
www.sinodefence.com/airforce/groundattack/jh7.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