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2 00:48:02♥淘氣精靈 ♥

智愚之間/嚴謹之儀 ~~星雲法語

智者與愚者之間,要怎麼分別呢?佛陀在《增一阿含經》中說:有智慧的人,對於未知之事,絕不貿然行事;對於已知且應該做的事,必然盡力去完成。反之,愚癡的人,對於明知不能行的事,偏要去做;對於已知且應該做的事,卻不肯去做。所以,智愚之別,就在實踐力如何了。有四點智愚之間,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即知即行是智者:古來將相聖賢與凡夫的差別就在於「行」。諺云:「真學問在行,若知而不行,猶弗知也。」人們求得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生活上的實踐,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能知行合一,只是將已知的知識,存放在大腦中,成為累積的記憶,這與不知者又有何異?所以,即知即行,才是一位智者。

第二、不知而行是庸愚:不知而行的人,等於是瞎子走路,看不到前方目標,對路況也毫無所知,執意偏行,不是很危險嗎?這世間有許多邪魔外道,對世間的真理僅是一知半解,卻又好為人師,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這種不知而行的行為,就是愚癡。

第三、知而不行是蠢才:有一句話說:「將你所知的付諸實行愈多,你便能獲得愈多的知識。」所以,知識就是生活中的「方法」,如果你明知「方法」卻不用,或雖然知道,但不肯做,或者顧慮太多,患得患失,因循茍且,到最後一事無成,這不異是一個蠢人?柏拉圖也說:「不能運用智慧的人是一個傻子。」所以「知道了」,就要去實踐,否則知道的再多,沒有落實,也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毫分」,那實在可惜了。

第四、不知不行不成才:西諺有云:「那些不知道,而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是一個傻瓜,要棒喝他。」一個知識不足,又不想去求取知識的人,無法成才。因為人的知識,是從自己想要擁有中得來,如果連求知的欲望都沒有,甚至連自己沒有知識都不知道的話,即使別人想要幫你,那也難了。

智慧是從積聚失敗、改進的經驗而來,愚癡則在自以為聰明而且懶惰中養成。莊子說:「學而不能行,謂之病。」再高的才華智慧,如果不多加利用,便與庸碌凡人無異,而一個智者,不會放棄任何可以學習實踐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人的能力有上下高低的不同了。「智愚之間」有這四點意見。

第一、即知即行是智者,

第二、不知而行是庸愚,

第三、知而不行是蠢才,

第四、不知不行不成才。
嚴謹之儀
宋.張靖撰《棋經十三篇》中說:「博弈之道,貴乎嚴謹。」棋要下得好,嚴謹的態度非常重要。接著又說:「寧輸數子,勿失一先。」有嚴謹的態度,才能審慎通盤考量,才有餘裕洞燭機先,贏得勝算。不僅棋局對峙時應有嚴謹的態度,在如棋局的人生中,也應有嚴謹之儀,才能篤定而無失誤。如何才是處世的嚴謹風儀?下列四點意見:

第一、不可乘興而輕諾:信守承諾是做人的道理,中國人更強調「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雙方承諾的事,甚至不用寫契約書,口頭約定即具效力。乃至俠義之士寧「重然諾」而「輕生死」,可見重諾守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態度。嚴謹的人,在點頭應允他人的要求前,會先評估自己的能力,絕不輕諾寡信,導至信用破產。

第二、不可因忤而生瞋:慈悲正直明理的人,會容納別人的不同。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一個人再如何聰明能幹,也有考慮不周延的時候,因此,不要因為別人意見與我相左就生氣;也不要因他人違逆我的意思就不悅。「狂夫之言,聖人擇焉」,態度嚴謹者,愈能虛心廣納多方。

第三、不可恃寵而驕傲:所謂:「福禍無門,唯人自召。」禍能生福,福能生禍。一個人處於危難之際,心存敬謹,戰戰兢兢,就能將災禍減低至最小,此即禍能生福之理。反之,一個人在平步青雲,處處得長輩寵愛、貴人相助時,恃寵仗福而驕縱,輕忽侮慢他人,無形中損減自己的福報,福去禍即生。因此,嚴謹之人,切忌恃寵而驕。

第四、不可位尊而忘本:有的人出生貧窮,不過由於努力,慢慢也有所成就。地位尊貴後,卻忘記自己的根本,患難之交不要了,鄉親故人不要了,乃至貧困時的關係因緣,都不要了,這樣忘本的人,是沒有人歡喜的。東漢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看上大臣宋弘,想要嫁給他。光武帝叫宋弘離婚娶湖陽公主。宋弘婉拒:「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湖陽公主只好打消念頭,宋弘的德行成了歷史一段佳話,也贏得後人的讚譽。

嚴謹是每個人應有的處世態度,具備「嚴謹之儀」者將受到人們的尊重與愛戴。嚴謹之儀有四項準則:

第一、不可乘興而輕諾,

第二、不可因忤而生瞋,

第三、不可恃寵而驕傲,

第四、不可位尊而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