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 16:51:18多面向呈現

裴偉

鏡電視每月支付150萬元「顧問費」給裴偉的顧問公司

據了解,鏡電視認列去年度虧損,其中涉及到該台在籌設期間,二次遞送營運計畫書,第一次送件是在2019年12月,當時鏡電視把《鏡週刊》定位為關係企業,所以《鏡週刊》在籌設初期,將資深副總與調查記者一共150人,都被派到籌備處擔任種子部隊,沒想到,這樣的規畫後來在NCC的外部審議委員會被打槍,當時由於外審委員對《鏡週刊》的狗仔文化有很大疑慮,因此該台在去年5月4日又送了第二個申設案,承諾鏡電視與《鏡週刊》完全切割。

麻煩的是,這一筆籌設費用,早就已經花下去,而且鏡電視當時還跟《鏡週刊》社長裴偉擔任負責人之「停雲管理顧問公司」簽訂顧問契約,該台每月支付停雲150萬元「顧問費」,支付期間從2020年11月,一直到2021年11月,一共支付了1800萬元,但在鏡電視申請案去年初被打槍以後,裴偉辭去鏡電視董事長職務,這一筆顧問費仍然繼續支付。

https://rwnews.tw/Article/Detail/2799

https://new7.storm.mg/article/4231942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571

「不要什麼小事都放在心上」,聽慣這句話的你,注定情緒過勞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婉言

Amigo阿米果的人生攻略-自學派對 2020.10.07

摘要

高敏感人對於別人的言語總是會放在心上,好處是可以細心地體察別人的需求,壞處則是聽到負面抱怨,會容易陷入自我批評的循環。作者給高敏感人的建議是優先照顧自己的感受,累了好好休息,難過就好好哭一場,要更細心款待自己。

細膩就是全方位的體察

我家的小妹一向是家族裡最為擅於體察周遭需求的孩子,天冷遞被、熱天送冰,長輩近期的狀況,打給她就能了解一二,還能順便學到一些衛教知識,所以大家都喜歡找他「聊聊」。

 

到了工作崗位,聽說她是最會跟客人互動的外場,那些未能言明的需求,像是看到來訪者陸續穿上外套,便主動將房間冷氣溫度調高,這類恰到好處的服務,都源自於她天生的細膩,細膩始於專注,即對人事物的全方面體察。

 

高敏感人「無微不至的付出」

像小妹這樣有能力關照周圍環境變化、體察他人需求及情緒感受的人,高機率符合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博士1996年所提出的高敏感人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據博士研究不分國家、年齡、性別,整體人口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為高敏感人,換句話說,每5位就有1位高敏感人。

廣告

 

伊麗絲博士強調高敏感是天生特質,而非環境造成,列舉高敏感人常見的四種特質,包括進行仔細且深入的資訊處理、容易接受過度刺激、情緒反應強烈特別容易與他人產生共鳴、些微刺激也會造成影響。

 

上述特質讓高敏人與他人互動時,24小時下意識張開天線偵測對方狀態,包括談話內容、當下情緒、微表情及小動作等,綜合(非語言)訊息的才能讓高敏人像擁有超能力一樣,總能即時發現眼前人的需求並做出反應。總合來說,高敏感人的無微不至是奠基於他們對來者的好奇及關愛。

 

高敏感人註定過勞:深感受,慢恢復

高敏感人除了對情緒變化敏感外,他們的神經也較為靈敏脆弱,時常不自覺放大環境裡的聲光刺激,假設某天辦公室施工發出連續的噪音刺激,一般員工的感受是1倍,高敏員工可能感受到是5~10倍的干擾,更別說環境的粉塵及光線刺激,常會讓高敏人坐立不安,難以放鬆。

除前面身體壓力外,讓高敏感人最感到困擾的是週遭人的言語「施工的人已經配合你降低音量啦,你太敏感,忍耐一下」、「每個人像你這樣要求,大家就不用做事」,這種話語一多,高敏感人若沒有覺察,很容易陷入自我批評、刻意壓抑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之中。每次的環境變化,都可能造成高敏感人身心內外交迫,因其感受深刻,身心恢復緩慢,註定過勞。

 

有意識的培養鈍感力

世界上平均每五個人裡面,就有一位高敏感人,換句話說,包括我與小妹在內,我們身邊不乏細膩之人。2020年不論是因疫情壓力及中美對抗國際局勢劇變,業績下滑裁員待業,多數人,特別是高敏感人,都過得格外辛苦。

在這高速變動的時代,我想給高敏人的建議是「接納自己的高敏感的特質」,不以社會標準自我懲罰,優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像是累了就休息,難過就好好哭一場,感到委曲就離開現場等,從「活在他人眼光的自己」慢慢蛻變為「自然的自己」。

 

廣告

 

再者,變動年代「有意識的培養鈍感力」是一個很重要的習慣。正因為高敏感人很容易放大接收到的訊息,所以常陷入「非黑即白」及「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語及反應,這時候就要「刻意練習表達」。

 

以我自己為例,每當我因為另一半的話感到受傷時,我會多問一句:「我對你的話理解是這樣,我感覺有點難過」,而對方如果不是這個意思也能即時澄清,進一步核對彼此想法,減輕高敏感人的內在壓力累積。

 

如果表達之後對方還是不能理解,或是他短期難以改變,那「有意識」地練習刻意培養容忍度,就像減敏一樣,愈接觸愈接納,宅女小紅曾經分享她拜託先生照顧小孩的終極心法,就是不求完美,求活著就好,這念頭也在當時解放很多媽媽讀者,上述便是一種透過轉念「有意識」鍛練的人際鈍感力。

 

結語:細膩之人,最需要好好款待自己

2020年,我們無預警的送走很多人,這讓許多熟悉也好,不熟悉也罷的觀眾感到難以接受。總是帶著微笑,正能量洋溢的竹內結子離開了,她同時也是細膩照料身邊夥伴及家人著稱的「笑顏女王」,或許正是因為她將太多力氣花在關照他人需求,不小心在某個瞬間忘了自己。若你也是細膩之人,感到疲憊,渴望好好休息,請你牢記最高的款待,就是好好照顧自己。共勉之。祝好。

*本文獲《Amigo阿米果的人生攻略@自學派對》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梁喆棣

 

 

 

 

 

 

客人茶杯空了,不能「急著斟滿」?50歲後,從一杯熱茶,學管理人生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褚士瑩

非讀BOOK 2020.10.07

摘要

去高老師的茶園泡茶時,水煮開後要降溫,茶杯空了也不會馬上續滿,一個個動作之間,總有許多「空隙」。身為客人的我,一開始對這些空隙感到很不安。但高老師對我說:「只要留白,茶就會跟你說話。」

 

前面提到我在高老師的野放茶園茶房喝茶的時候,注意到他泡茶的節奏很慢,因為要從溪裡去提水,水煮開了要降溫,降到一定的溫度才能泡茶,倒進茶杯裡面,還要進一步再降溫才喝,茶杯空了,也不會馬上續上下一杯。所以每兩個動作發生之間,都出現了很多空隙。

 

一開始,我注意自己身為客人,對這個空隙有些不安,還會找一些無關緊要的話來聊,但是幾回之後,這些無關緊要的話也說完了,就又看到更多的空隙。

 

高老師這時候,打起哈欠來了。我應該不斷地去填補這些空隙,沒話找話,顯得自己很蠢嗎?還是我應該沉靜下來,享受這個空隙?就在我決定接受這些斷裂的空隙時,高老師好像看進了我的心一樣,他說:「我泡茶喜歡慢。為的是讓茶與人彼此留白、對話。」

 

廣告

 

「只要留白,茶就會跟你說話。」高老師為我斟了另一杯茶。「野放的茶很耐泡。我們會從低溫開始,慢慢泡到高溫,即使冷了也很好喝。唯有慢下來,願意花足夠的時間,細膩的質感才會呈現。」

 

高老師打開骨瓷的茶壺,讓我看我們喝了兩輪的茶葉:「你看,我們喝了兩輪,茶葉都還沒有完全舒展開呢!」

 

確實,一般市面上的茶葉,用高溫的熱水一沖,葉片很快就會膨脹打開,泡了兩次,茶葉細嫩的部分就會被煮爛了般,進入茶湯當中,進到嘴裡,變成讓人覺得不快的茶渣,過濃的茶湯也會開始出現澀味。然後我們就會換茶葉。

 

低溫泡茶,這個問題就消失了,但是要有耐心。高老師說,為了求快,用高熱的水泡茶,茶就只是一個生活飲品;但是為了想喝乾淨的茶,用低溫的水去泡,茶就成了奢侈品。

 

廣告

 

我用熟悉的咖啡去聯想,這也是三合一即溶咖啡,和手沖咖啡的巨大區別。當我不懂咖啡的時候,咖啡不但要加糖加奶,最好調入榛果糖漿、香草糖漿,複雜的味道才會讓我感受到咖啡的豐富。但隨著進入咖啡的世界愈深,我喜歡的咖啡就變得愈簡單、愈純粹,我變得只想喝乾淨的咖啡。

 

也難怪高老師說人在「衣食無憂之後,才會想喝乾淨的茶」,這是一種更高的境界。對於有興趣的人事物,我們似乎也時常犯同樣的錯誤,熱水快沖,大火快炒,很快就熟了,熟到爛了,覺得沒滋味了,轉移換下一個目標,但是同樣的問題,只會一再發生。然後我們告訴自己:「世界就是這樣的。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我意識到高老師說的,已經不只是願意花時間,願意慢下來,他已經更進一步在說「留白」的重要。填滿很容易,但是留白很難。填滿只需要直覺,但是留白卻需要學習。用滾燙的熱水填滿茶壺很容易,用低溫的水留白很難。一天把時間填滿很容易,但留白很難。填滿話語的空隙很容易,用沉默留白很難。填滿兩個人之間的空隙很容易,用距離留白很難。

 

我突然覺得安心,一直到茶席結束,我幾乎就不再找話說了,只是專心地感受偶爾出現在面前的茶如此乾淨。茶在舌尖跳舞,香氣一直在變化,剛入口的時候,有一股蜜香,蜜香的背後是花香,花香的背後是果香,果香的背後是焦糖香,焦糖的背後是相思木的焙火香。我慢慢忘記了我在喝「很貴的茶」,只注意到我在喝「很乾淨的茶」「很用心做出來的茶」。因為不再去想野放茶的價值、價格,心就自然而然靜下來,變得很舒服,念頭慢慢止息,令人不由自主閉上眼睛,不想說話,到後來彷彿在靜心,而不是在喝茶。

 

然後,那個讓人安適的空白出現了。我好像回到埃及西奈半島一望無際的沙漠中,靜靜在紅海邊躺著,我的四肢無限伸展,溫暖卻不濕熱,乾燥卻不口渴。我的這一杯茶,跟下一杯茶之間,沒有插科打諢、吃餅乾嗑瓜子的干擾。我的前一個想法跟下一個想法之間,和兩個一起排隊的芬蘭人一樣,保持著190公分的距離。

 

留白是一件糟糕的事?

我能夠留白,是刻意拋棄所知所學,「反向學習」(unlearn)的結果。

 

始作俑者,應該是小時候台灣曾經流行過一首很熱鬧的歌,城市少女二人組唱紅的,歌名叫做〈年輕不要留白〉。當時小小的腦袋裡,因此灌輸了一個深刻的觀念:「留白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於是我每天努力要讓自己過著「充實」的生活。「零碎之光陰,足以成大事」成了我那段時間的座右銘,一天當三天用,一個月要做別人一年的事情,忙著上學、忙著旅行、忙著打工、忙著交很多朋友、忙著寫很多小說、忙著讀很多書、忙著玩很多電玩、忙著長高,忙著做一些很帥的事。

 

那種「年輕不要留白」的偏執,終於在有一天,就像倉鼠突然發現自己根本不用跑滾輪一樣,停了下來。我停下來,等了一會兒,發現陽光沒有催我趕快,年輕歲月也沒有無奈。然後我又看了看,才發現以為關著的籠子,其實門原來一直是開的,然後我就收了一個小背包,拿著護照走出去了。

 

接下來,我成為旅行者。有些人叫我地球人,有些人開始稱呼我為世界公民。大多數人沒有看到的是,我其實並不是為了要做得更多。走下滾輪,走出籠子,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愈來愈少了。

 

到了現在,我告訴我的經紀人,我的行程表只有一個要求:每天只能安排兩件事,可以更少,但是不能更多。特意為每一個行動,跟下一個行動之間留下足夠的空隙,教會我覺察每一個當下,而不是想著下一步我要去哪裡、做什麼。

 

倉鼠走出籠子以後,發現世界上大部分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以我必須學習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而且每個思索過的答案,都可以是對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像Google的平台,搜尋的結果,正因為答案與答案之間有足夠的差異性,我才能真正了解為什麼同一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而且都可以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