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7 21:12:02多面向呈現

資訊力,要靠生活體驗加值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7%B1%B3%E7%88%BE%C2%B7%E7%BD%95

阿米爾·罕



我從大學時期,就有蒐集跟吸收資訊的習慣。當時《經濟日報》剛出刊,同學沒有人在看,我就開始看。大同集團創辦人林挺生在主講國富論,又推出很多日文翻譯書,我都會買來看。工業局或政府單位偶爾辦一些免費講座,我也跑去聽,有點心吃,又可以充實自己。


出了社會後,我還是保持這個習慣。有人說我是教父,事實上我不是什麼教父,我只是不斷吸收而已。我吸收別人的優點、長處,不足的地方就去尋找相關知識,到後來,我變得好像看起來、聽起來比較懂,其實這都是資訊的力量。


從有興趣的事培養資訊力


現在的社會更多元、更開放,幾乎沒有取不到的資訊,比較難的,反而是資訊的選擇。


資訊一定要過濾。我常很好奇,八卦報紙那麼厚一份,為什麼很多人可以從頭看到尾,裡面到底都寫些什麼,需要看那麼久?


資訊的input(輸入)與output(輸出)是很有關聯的。如果我們經常看殺人放火的新聞,腦中都只有這些資訊,怎麼可能會創造東西出來?所有的結果都有它的原因,你要會做判斷。


年輕人如果想培養蒐集與整理資訊的習慣,可以從有興趣的事情先開始。你喜歡攝影、旅遊、騎自行車,就去找相關的知識,不用非得找到什麼很厲害的資訊,來幫助你做大官、做大事不可,那樣太辛苦了。現在的人生活不是只有工作,重視生活多過工作也沒關係,但你要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有焦點的去探索,抓到重點。


隨時隨地寫筆記,不用硬塞大腦


我認為,抓重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筆記。如果沒有把看到、聽到的事情寫下來,沒多久,你就會忘掉,甚至沒有感覺。我身上隨時帶著筆記本,桌上、床頭也都放著便條紙,靈感來了,先隨手記下來,思考之後再寫進筆記本,有時就會變成工作上的發想或會議的主題。


我有很多筆記本,公司、家裡都有,都是零零散散的寫,有的跟公事有關,有的則是心情的抒發。之所以寫這麼多筆記,是因為我沒辦法記住太多東西,這麼多資訊要怎麼記?寫下來後,就不用強迫自己記在腦子裡,可以抒解壓力,不但不會增加工作負擔,反而覺得很輕鬆。


我個人習慣用手寫筆記,年輕人則比較擅長用科技產品,iPhone、iPad、notebook等等。寫筆記不用拘泥於形式,不管用文字、圖畫或影像,都能把情報、心得記錄下來。







若沒有運用,就只是死資料







雖然我每天要吸收很多資訊,若挑重點的看,一年也可以看300多本書。不過,我認為「生活體驗」很重要,蒐集資訊跟生活體驗是相輔相成的,透過生活中實地觀察與操作,才會有感受。你沒有感受,人家跟你講再多也沒用,很多事光用想像的,根本想像不到。


像我們公司辦志工團隊,我參加後很有感覺,原來身障者的一些行為與想法是這樣的,就會思考將來可以如何與他們互動。我也常跟加盟主講,你不要關在店裡賺錢,要踏出去,視野才會開闊。


另一方面,有了資訊,還要能夠用出來,要多方嘗試。我的個性是,有事情不懂,就覺得不舒服;獲得了資訊,就會想要用用看。


舉個生活上的小例子。我最近在學料理,假日偶爾會下廚。有時朋友送了一些蔬菜,茭白筍、大頭菜之類的,我不知道可以做什麼,就上Google、YouTube去查,馬上就可以找到人教我怎麼做,我就會立刻動手試試看。資訊是隨手可得的,但如果只是知道,沒有行動,永遠是一知半解。我鼓勵任何資訊都這樣去用,習慣就是這麼養成的。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相當大的能量與潛力,如何讓自己有信心?只有不斷去吸收、落實。我曾說過,我在學校的成績並不算好,但我後來體會到一點,原來我只要進入社會大學,就可以什麼都拿高分,因為我隨時都能運用資訊。運用資訊比背誦資訊更重要,我一直相信,就算不是很聰明的人,也可以培養出這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