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15:52:12多面向呈現

遲毓華渣打

接下老闆交付的任務,你覺得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機會,做了半天,最後得到的評價卻是:該做的沒做。這時就必須釐清:「屁股困在工作中」跟「會做事」,實際上是兩件事。

要避免當個「白工」主人,必須聰明管理好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期望,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位,這一點,渣打銀行資訊長遲毓華有深刻體會。2008年進入渣打擔任金融作業主管,遲毓華隔年就升任代理資訊長,並在2010年正式擔任資訊長,每年職務都往上調動,與他3年前順利完成渣打合併新竹商業銀行時,將複雜的資訊系統與服務流程整合不無關係。

如何確保做事能正中紅心,而非「用力打出界外球」?遲毓華在每次動手做之前,有一個必備的標準動作:開口問。

做事前:先問出期待,再開始規畫

當初公司交付,要遲毓華整合兩家銀行不同型態的作業模式時,他不急著展開複雜的規劃作業,而先去跟每個有關的人「聊一聊」。

首當其衝,也是最多數的一群,是遲毓華的內部客戶──兩家銀行基層員工的想法。

竹商銀過去的作業模式分散,與集中作業的渣打完全不同。以房貸放款為例,前者是每個分行可以自主作業,但後者卻是集中一個作業中心來管理。整合之後,渣打需要將房貸放款中心集中在桃園作業。一開始,公司希望同時將員工與工作都「搬家」,卻使得基層反彈,有人還跑去廟裡求籤,考慮是否該離職。

按照一般的思惟,遲毓華其實可以直接下達命令,要求員工換地方工作。但這樣「硬碰硬」,是起頭簡單、收尾困難。他可能得把更多時間用在個別說服與溝通上。一旦真的有人因此離開,後續的人力調度以及與遞補,都更加棘手。

於是遲毓華反其道而行,他帶著團隊對每位基層員工做一一了解,包括住在哪裡?曾被調到哪裡?購併之後,對於新流程的期待是什麼?憂慮是什麼?最抗拒的是什麼?統統都問清楚。

接下來,則是分別釐清上司與外部客戶的想法:公司最看重的,是在期限與預算內完成全部的作業整併;外部客戶要的,是運作與服務正常無失誤。

進行中:邊問邊找最大公因數,製造多贏

透過發問與聆聽,在這些不同的需要中,遲毓華找出了最省力,卻能創造各方期望值總和最大的方法:只換工作內容,不換當地員工。

以設在桃園的房貸放款中心來說,位於桃園的員工,雖然本來負責其他業務,但不必移動,只要留下來繼續學習房貸相關技能即可。遲毓華觀察,跟「要求搬家」比較,「鼓勵學習」受歡迎多了,因此推動起來幾乎沒有阻力。

「我們在不同據點做好安排,讓員工就近學習新的skill(技能),」遲毓華說,公司並不要求業務非要由同一批人來做不可,對集中的定義是「作業集中」,而非「人員集中」,「所以,搬工作最快。」這樣一來,只要多花些教育訓練的成本,就創造出多贏局面,對員工而言,更顯出購併企業的貼心和友善。「你家在哪裡,我就在附近幫你找個適合的工作,我們有90個分行,不相信找不到位子。」遲毓華回想,過程中不僅沒有發生任何錯誤,大家也願意教導彼此,讓他印象深刻。

邊問、邊做、邊調整是遲毓華一貫的做事態度,事實上,他平日的身段就十分柔軟,習慣在工作介面上累積所有相關同僚的信任,讓彼此成為助力。

即使已經管理包括資訊、採購、後台交易作業等部門共約600名員工,遲毓華依舊每天在公司內部串門子。到渣打到職的前半年,他走訪了20個點,實地了解員工的工作情形。

「有些主管會介意討論對象是否與他階級相符,但他不會,談事情都很爽快。」資深客戶經理曾美瑤回憶,自己剛從執行長特助轉做業務時,接下一個大案子,客戶希望銀行系統能幫他產生特別資料,因此需要資訊人員在後台用人工方式處理,來來回回傳了很多次;前台業務、後台營運、資訊部門、甚至包括客戶都不高興。

遲毓華當時向各部門溝通,幫助大家互相了解立場。「後來,IT部門的主管甚至親自去向客戶說明,讓我很訝異,」這件事完全打破曾美瑤認為資訊人員都不願意出面的刻板印象,也讓客戶驚訝。

管理期望:利益巧鋪陳,在上下間取得平衡

管理各方面的期望是門藝術,如何在公司政策與員工心理中間取得平衡,遲毓華笑著形容自己「很狡詐」。

這中間,有時要懂得巧妙利用利益的鋪陳與交換。比方說,每年幫公司「省錢」,是遲毓華的績效考核指標之一。台灣是渣打集團全球第一個將中高階主管黑莓機換成iPhone以及提供iPad的國家,他在背後大力爭取,功不可沒。

一開始,遲毓華什麼都沒有說,只要主管們“Take it, enjoy it and have fun.”其實背後他的目的是逐步推動「開會不用紙」的政策,「等大家對科技用上癮,我再提醒印一張紙要繳50元,包括你的祕書也是。」有了替代方案在手上,反對聲音自然就小很多,降低成本之外,這更有利於整個渣打集團政策對CSR(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這一點也是遲毓華的KPI(關鍵績效指標)。

先了解各種利害相關人的心理和期望,永遠是「不會做白工」的前提。開口問,再用心想、找出最大公因數,把焦點從「事」移到「人」,是成功擊出好球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