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2 18:13:01笨阿德
一些時間與空間的理論...
西方關於時間與空間的理論方面,柏拉圖及其以前的哲學家所談不多,而柏拉
圖在談及空間的概念時,也是放在神話的之下討論。第一個以科學的、理論的方式
討論時、空為何的問題的,應從亞里斯多德開始。
亞里斯多德認為時間是「運動的估量或可計數的運動」,並非單純的數目,而
是運動之可以計數的一面。是一連續體,而不包含分離的點。人體認到時間的變化
時,也能體認到時間的推移。沒有運動就沒有時間,時間沒有終止的時刻。那麼,
如果沒有心靈,是否還有時間?從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來看,應該沒有。但有時間之
潛在底基,為潛能,是為獨立於心靈之外的。空間則是定義為物體與物體間的邊
界。每一個物體都由其它物體包圍,其間空隙為空間。空間沒有邊際,因此,宇宙
也沒有邊可言。空間是具體的,是與物體相關聯的一種存在。沒有所謂的物體的空
間,亦沒有無空間的物體。
中世記時,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探討,一方面附屬於神學之下討論,如奧古斯丁
認為時間是上帝所創,是神秘不可解的,另一方面,則是士林哲學追隨亞里斯多德
的概念,如多瑪斯。這時期的時間與空間觀,並無重大突破。
科學革命時期,隨著自然科學在各方面的新發現,對於時間與空間有新的見
解。牛頓區別了絕對的與相對的時間與空間。相對的時間與空間是屬於人類測量
的,我們以為時間與空間會變動,是因為相對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但牛頓表示,
絕對的時間與空間是不會因人為因素改變的。時間與空間是絕對的、獨立的存在,
與認知的心靈無關,是一個早已存在的固定的背景。宇宙之內空無一物。牛頓的時
間與空間觀影響最深,也代表了從十七世紀以降直到20世紀初相對論出現以前,關
於時間與空間的各種理論中的主流,雖然有同時期的萊布尼滋的相反意見和二十世
紀初期的柏格森的挑戰,但許多的時間與空間理論仍是循著絕對的時間與空間的理
論去建立的。康德的時、空觀即是。
康德了解牛頓的勝利,其時、空觀雖有新的見解,但仍然建立在絕對的時間與
空間的理論之上。康德認為時間是「內感之形式,也即是吾人對自己之自覺或對吾
人之內在狀況之形式」。意即我們心靈之狀況不在空間中被知覺,而是作為於時間
中彼此相續地或彼此同時的被我們所知覺。至於空間乃是「外感所獲得的一切現象
之形式,也就是感性之主觀條件,只有在這條件下外在之直覺才對於吾人為可
能」。這是說,一切外在於吾人之對象都是而且必要被表象為存於空間之中。從康
德的理論可知,其時、空是「人的感覺的先天形式」,是先驗的直覺,並非自經驗
得出,是一切感覺經驗的基礎,決定和組織任何經驗觀察,是經驗的前提。經驗之
實在性必然由時、空關係所表徵。離開了時空形式之外,不會有所謂的經驗之實在
性。時空參與了經驗實在性之構成。空間與時間之表象乃知覺之必要條件,但是是
主體方面之條件。是構成被觀察到的一切事件的環境,不可能作為獨立於心靈的自
然存在物而被了解,但是沒有它們就不能了解世界,不是世界本身的特徵,以心靈
的性質為基礎,不是本體論的,但是在經驗上是有效的。對人的知識來說,是強迫
的參照系統。只適用於眼前的現象而非一切實有。在經驗中被給予的都在空間和時
間之中。
在二十世紀初期,時間與空間的理論有了相當大的轉變。開啟推翻牛頓的絕對
的時間與空間觀的,正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中,有一物理學的前
提,即所有的物理法則都是有價值的,即使是不同的參考架。因為參考架不同,同
時性、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但都是對的。時、空的分解是注定的、相容的、平
等的。任何時間的選擇都將有效。不過光速不變,因此有一不變的間隔。在傳統的
三度空間的座標上加上時間的要素,成為四度空間,時間與空間不能分開和互相獨
立。彼此是不能分的。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廣義相對論的時、空理論。根據廣義相
對論,宇宙是由不斷演化的關係所構成的系統,空間及時間都不能存在於這系統之
外。並進一步的用空---時的彎曲解釋物體的運動,取代萬有引力之理論。空間的
彎曲又決定於物質與能量的組織與分佈情形。例如太陽的質量等於空間的彎曲度,
即空間的曲率。這令人引發進一步的聯想和新問題:物質是否等於空間的幾何?即
等於空間本身?打破了牛頓的宇宙之內空無一物的概念,回到古希臘哲學和許多宗
教的思想,空間再度充滿了物質的結構。
在量子理論中,也引發了關於時間的問題。量子時間的理論的基本定律是,時
間服從測不準原理,因此,沒有絕對的時間。所以不存在永遠在那兒的具有定義的
明確的幾何圖的唯一時空。必須預設所有的幾何的大混雜。進一步來說,能量與時
間相關。宇宙總能量約束為零。結果,時間退出物理,時間消失了。時間沒有意
義。但,我們確實敢受到時間(不管它是什麼),所以,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一困
境?著名科學家Paul Davis提出一個看法,他表示,我們的宇宙是一特別的量子狀
態,時間從這一原始狀態中浮現。這個說法的基礎建立於,在大爆炸未開始前和大
爆炸的一瞬間的狀態,和現在我們所知的物理法則完完不同(至今仍然無法想像和
推測當時的狀態),時間和空間也是不存在,或者說是沒有意義的。而我們今天的
宇宙和所有的物理法則(包括時間與空間),都是在爆炸那一瞬間之後有可能形成
的各種宇宙狀態中的其中一個,也就是一特別的量子狀態。時間也是在這當中所誕
生的。
相對論與量子論是當代物理學中互相排斥卻又同時存在的兩種科學理論。量子
重力學是為了調合二者並試圖創立一個新的理論而努力的學科。量子重力學表示,
時、空不是連續的,而是離散的。時空的本質是因果關係。構成世界的本質是過
程、關係,而非物體。因果關係由離開事件的光所構成。簡單來說,時間與空間,
事實上是一事件藉由光的傳遞到另一事件的這種關係。我們看到的各種人、事、
物,都是在看他們的歷史(光有間隔,而沒有一種東西的速度比光快),因此說,
時、空的本質是因果關係,而構成這世界的,不是一個一個的物體,而是透過時、
空這一型式的因果關係,資訊的傳遞,是過程成為這世界的基礎。因此,空間的微
粒的微粒結構就是資訊量,而在能視邊界內,每平方公分有十的六十六次方的資訊
量。
嗯...很多沒寫...也寫的很粗糙...搞不好有寫錯的也說不定...|||
圖在談及空間的概念時,也是放在神話的之下討論。第一個以科學的、理論的方式
討論時、空為何的問題的,應從亞里斯多德開始。
亞里斯多德認為時間是「運動的估量或可計數的運動」,並非單純的數目,而
是運動之可以計數的一面。是一連續體,而不包含分離的點。人體認到時間的變化
時,也能體認到時間的推移。沒有運動就沒有時間,時間沒有終止的時刻。那麼,
如果沒有心靈,是否還有時間?從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來看,應該沒有。但有時間之
潛在底基,為潛能,是為獨立於心靈之外的。空間則是定義為物體與物體間的邊
界。每一個物體都由其它物體包圍,其間空隙為空間。空間沒有邊際,因此,宇宙
也沒有邊可言。空間是具體的,是與物體相關聯的一種存在。沒有所謂的物體的空
間,亦沒有無空間的物體。
中世記時,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探討,一方面附屬於神學之下討論,如奧古斯丁
認為時間是上帝所創,是神秘不可解的,另一方面,則是士林哲學追隨亞里斯多德
的概念,如多瑪斯。這時期的時間與空間觀,並無重大突破。
科學革命時期,隨著自然科學在各方面的新發現,對於時間與空間有新的見
解。牛頓區別了絕對的與相對的時間與空間。相對的時間與空間是屬於人類測量
的,我們以為時間與空間會變動,是因為相對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但牛頓表示,
絕對的時間與空間是不會因人為因素改變的。時間與空間是絕對的、獨立的存在,
與認知的心靈無關,是一個早已存在的固定的背景。宇宙之內空無一物。牛頓的時
間與空間觀影響最深,也代表了從十七世紀以降直到20世紀初相對論出現以前,關
於時間與空間的各種理論中的主流,雖然有同時期的萊布尼滋的相反意見和二十世
紀初期的柏格森的挑戰,但許多的時間與空間理論仍是循著絕對的時間與空間的理
論去建立的。康德的時、空觀即是。
康德了解牛頓的勝利,其時、空觀雖有新的見解,但仍然建立在絕對的時間與
空間的理論之上。康德認為時間是「內感之形式,也即是吾人對自己之自覺或對吾
人之內在狀況之形式」。意即我們心靈之狀況不在空間中被知覺,而是作為於時間
中彼此相續地或彼此同時的被我們所知覺。至於空間乃是「外感所獲得的一切現象
之形式,也就是感性之主觀條件,只有在這條件下外在之直覺才對於吾人為可
能」。這是說,一切外在於吾人之對象都是而且必要被表象為存於空間之中。從康
德的理論可知,其時、空是「人的感覺的先天形式」,是先驗的直覺,並非自經驗
得出,是一切感覺經驗的基礎,決定和組織任何經驗觀察,是經驗的前提。經驗之
實在性必然由時、空關係所表徵。離開了時空形式之外,不會有所謂的經驗之實在
性。時空參與了經驗實在性之構成。空間與時間之表象乃知覺之必要條件,但是是
主體方面之條件。是構成被觀察到的一切事件的環境,不可能作為獨立於心靈的自
然存在物而被了解,但是沒有它們就不能了解世界,不是世界本身的特徵,以心靈
的性質為基礎,不是本體論的,但是在經驗上是有效的。對人的知識來說,是強迫
的參照系統。只適用於眼前的現象而非一切實有。在經驗中被給予的都在空間和時
間之中。
在二十世紀初期,時間與空間的理論有了相當大的轉變。開啟推翻牛頓的絕對
的時間與空間觀的,正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中,有一物理學的前
提,即所有的物理法則都是有價值的,即使是不同的參考架。因為參考架不同,同
時性、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但都是對的。時、空的分解是注定的、相容的、平
等的。任何時間的選擇都將有效。不過光速不變,因此有一不變的間隔。在傳統的
三度空間的座標上加上時間的要素,成為四度空間,時間與空間不能分開和互相獨
立。彼此是不能分的。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廣義相對論的時、空理論。根據廣義相
對論,宇宙是由不斷演化的關係所構成的系統,空間及時間都不能存在於這系統之
外。並進一步的用空---時的彎曲解釋物體的運動,取代萬有引力之理論。空間的
彎曲又決定於物質與能量的組織與分佈情形。例如太陽的質量等於空間的彎曲度,
即空間的曲率。這令人引發進一步的聯想和新問題:物質是否等於空間的幾何?即
等於空間本身?打破了牛頓的宇宙之內空無一物的概念,回到古希臘哲學和許多宗
教的思想,空間再度充滿了物質的結構。
在量子理論中,也引發了關於時間的問題。量子時間的理論的基本定律是,時
間服從測不準原理,因此,沒有絕對的時間。所以不存在永遠在那兒的具有定義的
明確的幾何圖的唯一時空。必須預設所有的幾何的大混雜。進一步來說,能量與時
間相關。宇宙總能量約束為零。結果,時間退出物理,時間消失了。時間沒有意
義。但,我們確實敢受到時間(不管它是什麼),所以,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一困
境?著名科學家Paul Davis提出一個看法,他表示,我們的宇宙是一特別的量子狀
態,時間從這一原始狀態中浮現。這個說法的基礎建立於,在大爆炸未開始前和大
爆炸的一瞬間的狀態,和現在我們所知的物理法則完完不同(至今仍然無法想像和
推測當時的狀態),時間和空間也是不存在,或者說是沒有意義的。而我們今天的
宇宙和所有的物理法則(包括時間與空間),都是在爆炸那一瞬間之後有可能形成
的各種宇宙狀態中的其中一個,也就是一特別的量子狀態。時間也是在這當中所誕
生的。
相對論與量子論是當代物理學中互相排斥卻又同時存在的兩種科學理論。量子
重力學是為了調合二者並試圖創立一個新的理論而努力的學科。量子重力學表示,
時、空不是連續的,而是離散的。時空的本質是因果關係。構成世界的本質是過
程、關係,而非物體。因果關係由離開事件的光所構成。簡單來說,時間與空間,
事實上是一事件藉由光的傳遞到另一事件的這種關係。我們看到的各種人、事、
物,都是在看他們的歷史(光有間隔,而沒有一種東西的速度比光快),因此說,
時、空的本質是因果關係,而構成這世界的,不是一個一個的物體,而是透過時、
空這一型式的因果關係,資訊的傳遞,是過程成為這世界的基礎。因此,空間的微
粒的微粒結構就是資訊量,而在能視邊界內,每平方公分有十的六十六次方的資訊
量。
嗯...很多沒寫...也寫的很粗糙...搞不好有寫錯的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