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30 15:55:09美容時尚

背心制作講究

背心制作講究

  背心源于漢。漢末劉熙在《團體制服釋名•釋衣服》中稱:“裆,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裆者即背心,這制服訂做在王先謙的《釋名疏團體POLO衫證補》中講得更清楚了:“案即唐宋時之半背,今俗謂之背心。當背當心,亦兩當義也。”徐珂的《清稗類鈔•服飾類》也說:“半臂,漢時名繡裙,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

由此可見,至少在2000年前的漢朝背心就面世了。中國曆代關于背心的趣聞逸事是不少的。據《南史》記載,南北朝時,徐州刺史薛安都“著绛衲裆衫,馳入團體背心賊陣”殺敵。《實錄》對背心也有記述:“隋大業中,內官多服半塗,即長袖也。唐高祖減其袖謂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間或曰綽子。士人競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護,又名背心。”看來唐高祖李淵也是一位背心的積極倡導者。北宋文學家蘇轼也愛穿背心,他因“謗讪朝廷”罪而被貶谪到海南島後回常州地區,在歸途中就是穿著背心的。

這在邵博的《邵氏聞見後錄》裏有記述:“東坡自海外歸毗陵,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夾運河岸千萬人隨觀之。”清時有一種“軍機坎”稱之爲“巴圖魯坎肩”,巴圖魯是滿語中勇士的意思。這種背心制作講究,四周鑲邊,正胸前13顆鈕扣,一字排開,因此也稱它爲“一字襟”馬甲或“十三太保”。只有朝廷要員才有資格穿這種馬甲,視之爲殊榮。後來這種馬甲逐漸成爲一種禮服,一般官員也都穿了。

曆史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裆是背心的雛型,爲敞領無袖束腰衣,仿自漢代的兩當铠,取其“當背當心”之意。宋代稱作背心。至清代背心形制多樣,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且男女皆可穿用。其中一種正胸飾一排13顆橫紐的“巴圖魯(滿語勇士)坎肩”,初用于朝廷要員,後也爲一般官員穿用。士兵還將背心用作號衣。

民國時期,勞動人民多將背心當作外衣穿。現代生活中穿用背心已十分普遍。團體t恤   起源于16世紀的歐洲,爲衣擺兩側開口的無領、無袖上衣,長度約至膝,多以綢緞爲面料,並飾以彩繡花邊,穿于外套與襯衫之間。1780年以後衣身縮短與西裝配套穿用。西裝背心現多爲單排紐,少數爲雙排紐或帶有衣領。其特點是前衣片采用與西裝同面料裁制,後衣片則采用與西裝同裏料裁制,背後腰部有的還裝帶襻、卡子以調節松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