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6 13:41:45小鄭老師

報告: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歐洲在啟蒙運動之後
開始有航海家想要證明「地球是圓的」
而展開了大航海時代
在這段期間
航海家不但證明了科學家的假設
更發現了新航路、新大陸
荷蘭、西班牙人也因此來到台灣展開「荷西時代」的殖民

同時期遠在亞洲的中國
正值大明王朝統治
然而
即使擁有先進的造船工藝(樓船)、導航技術(羅盤)、航海經驗(鄭和下西洋)
卻因為後來實施海禁
而讓中國錯失了成為海上霸權的機會

如果,中國當時沒有實施海禁
中國、亞洲,甚至整個世界
會不會跟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呢?
請各組查閱中國歷史、外國歷史(歐洲)、科技發明史
有根據的進行想像
完成這份報告

或許你當不成魯夫
找不到哥爾羅傑的寶藏
但是可以藉由這份報告
看看在歷史的岔路上
中國人如果選擇走另一條路
會變成什麼樣
達到跟「海賊王」一樣對世界天馬行空的想像

這份報告至少需要包含以下內容(能增加其他idea更好)~~

一、中國為什麼要實施海禁?
1.實施海禁的時代
2.實施海禁的背景、原因
3.實施海禁的方式

二、想像: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1.中國繼續往海上探索,會發生什麼事?
2.當時的其他國家又如何?
3.第1.項後續發展,又展生了什麼歷史關鍵分岔點?
4.第3.項後續發展,又展生了什麼歷史關鍵分岔點?(以此類推,憑各組想像)

三、回到現實世界,你的想像跟現狀的差異,讓你想到什麼?

小組名單~~
第一組:2、3、13
第二組:8、16、12、15
第三組:22、25、21、24
第四組:11、6、9、14
第五組:23、31、29、28
第六組:26、32、30、27
第七組:10、1、7、5

每組需繳交~~
1.文字檔(word):至少1600字報告4/27(週日)結束前前上傳班版
2.簡報檔(PowerPoint):5/12前儲存到班級電腦桌面

口頭報告日期~~
5/12:第六組、第五組
5/19:第二組、第七組
5/26:第四組、第一組、第三組
每次利用綜合課報告
如果報告不完
則當週彈性課繼續

請大家及早準備
好自為之…
修改1 10 5 7 2008-05-15 10:23:39

一中國為什麼要實施海禁 第七組 10.1.5.7.號
1.中國實施海禁的年代
I.明朝
鄭和出使西洋,將東方的航海事業,推至顛峰。明朝的對外交通,亦同時達
到最高點。鄭和一次又一次向外界展示永樂盛世的黃金歲月,光輝之後,換
來的卻是長達200年的海禁。中國的大門,從此牢牢關上。
鄭和頭五次出使西洋,均於永樂年間完成。直至第六次從西洋回航返國,始
知明成祖經已駕崩。繼位的明仁宗對下西洋的探索已再無興趣。一班愚臣上
奏皇上,指下西洋之舉勞民傷財,並有傷民族文化傳統,毫無利處。明仁宗
隨即頒下首道聖旨─海禁。
II 清朝
由於鄭氏據台期間揭舉「反清復明」旗幟對抗清朝,一方面使清政府對台
灣一直保持敵對的態度,實施海禁政策以防範台灣再度成為反抗者集結的
「逋逃之藪」;一方面台灣民間仍保留著反抗的意識,在清朝統治期間,至
少有四十次反抗清朝的行動,其中有二十次曾擊潰清兵的鎮壓及圍攻。       
 2.實施海禁的方法
I 明朝:“片板不許入海。”
II清朝
一六五七年(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六月十六日,下「申嚴海禁敕諭,命令浙江、福建、廣東、江南、山東、天津各督撫遵照。
a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賊貿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發;
b即將貿易之人,不論官民,俱行奏聞處斬,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c其該管文武各官,不行盤詰擒緝,皆革職,從重治罪。
d地方保甲,通同容隱,不行舉首,皆處死。
e凡沿海地方,大小賊船可容灣泊登岸口子,各該督撫鎮務要嚴飭防守。
f各官相度形勢,設法攔阻,或築土霸,或樹木柵,處處嚴防,不許片帆入口,一賊登岸。
g如仍前防守怠玩,致有疏虞,其專汛各官,即以軍法從事,該督撫鎮一併議罪。
二想像: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相較於西方人海上探險,起念於開拓殖民地與用武力使人臣服,鄭和船隊雖裝配武力,卻僅做嚇阻性質,備而不用,達到宣示軍容壯盛,吸引各國前來朝貢之目的。
鄭和船隊的規模大小,甚於現代艦隊,在沒有雷達、無線電的情況下,能夠讓船隻航行海上,於波濤洶湧的暗夜大霧中,避免碰撞平安航遠,足見當時中國之管理能力。
兩萬餘人經年海上航行,需要大量的食物、醫療藥品、武器等耗材,可見當時中國人之後勤補給能力。
自中國東南出海,穿越狹長麻六甲海峽航行前進於大洋,從亞洲至非洲,從遠東到中東,證明了中國人導航技術及航海技術之發達。
龐大的船艦,無論是武器、戰馬、民生……等配備,在在需要銀兩,突顯了當時中國的富強、綜合國力非常之強。
歷史上證明,掌握海權的國家均為世界超強,現今有美國、19世紀之英國、更早的西班牙;而明初中國,無論是造船的技術、航海的經驗、富足的國力造就了鄭和的艦隊,其海上探險年代亦早於西方世界,堪稱當代的海上強權。
雖說中國海上探險早於西方規模亦大於西方,無論是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亦優於西方,為何沒有繼續發展下去,成為世界超強呢?
其間,乃因實施兩次海禁,一次於成祖晚年,大臣上書,奏明各方來朝看起來風光,卻使國家財力逐年困窘,影響後繼位的仁宗皇帝認為無再度下西洋之必要性,下令停止活動,另次於清朝康熙年間,為防止鄭成功取得大陸沿海的資源與接應,而下令海禁,自此,中國又走回陸上,國家發展只能躍馬中原,不能航行於大洋,影響之深遠分析如下:
(1) 清末中國的北洋艦隊和日本海戰,大敗於黃海,以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予日本。
(2) 因無長期且持續的航海活動,相關造艦能力、海軍軍力均受極大影響。
(3) 因無持續之海上通航,清朝中葉之後,中國失去了與西方民主制度接觸的先機,社會仍處在封建、封閉、唯我獨尊心態,影響後世更是深遠。
1.假如當時的明朝政府改弦易轍,開海拓疆,以中國當時的技術及豐富的資源,一定可以
建立一個比陸上中國大上幾倍的海上中國,中國將開闢出海上絲綢之路。如果持續海上活動航海技術一定更進步,科技的研發也不至於中斷,人才培養會更多,說不定就不會有以後的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中國一定會更富強海上霸權國家一定也少不了中國
2 500年前的中國,曾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貿易中心,假如當時的明朝政府,不是派朱紈去剿滅雙嶼島上的葡萄牙人,而是打開國門,給予其國民待遇,讓朱紈去好好管理他們,不准他們胡作非為,只准他們老實經商,放開海禁,利用中國的壓倒性貿易優勢,富民強國,中國的世界中心位置,是否會再保持50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所有民族災難,是不是可以避免?如果中國繼續進行海上探險,其他國家的霸權地位可能會有變化
三 回到現實世界
很多時候在事後才來說早知道都已經太晚,只有從歷史中學習到經驗,不要自我設限,不要過於自大,勇敢的往前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26 30 27 32 P.S. 2008-05-13 22:49:35

明初海禁真正原因

明朝實行海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促使明太祖實行海禁政策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擔心沿海地區的人民勾結海外勢力,來向他的統治挑
戰(這是朝代剛建立時的特殊情形)。方國珍,台州黃岩人,航海販鹽為業,元末至正八年(1348)因仇人告發他曾與海盜勾結,其
兄弟四人遂殺了仇人而逃入海洋,結聚數千人,直接進行海盜活動。他曾搶劫元朝運輸皇糧的漕船,阻梗了元朝的海上運輸線,元朝
政府多次對他追捕失敗後,只好對他進行招安。方國珍時降時叛,元朝給他的官職則越來越大,從定海尉直到江浙行省左丞相,並受
封為衢國公。在朱元璋勢力發展到浙江地區時,方國珍雖然也表示要獻出自己所佔領的溫州、台州、慶元(寧波)三郡土地,但暗中
與元朝以及割據福建地區的陳友定聯繫,並大造舟船,做再次逃入大海的準備。1367 年,朱元璋大軍兵分兩路進攻台、溫二州及慶
元,方國珍只好歸降朱元璋。但方國珍的部分餘黨卻繼續憑藉海洋,在沿海一帶從事海盜活動,甚至與新興的明朝對抗。史書稱「禁
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時方國珍餘黨多入海剽掠故也。」
第二個原因:明太祖在洪武中後期多次重申海禁,也是與倭寇在明朝沿海的搶劫活動以及明朝企圖以外交上的手段解決的受挫相關(
關心治安是一般性的原因,有倭寇危害則是當時的特殊情形)。自14世紀中業起,日本西部的一歧、對馬、肥前、松浦等地區的貧困
武士和一些亡命之徒,開始來到朝鮮以及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海盜活動。明太祖透過外交程序,希望日本能主動禁止倭寇,然未能如願。
洪武九年,明太祖在四月給日本國王的國書中,明確警告日本方面「今吾與日本止隔滄溟,順風揚帆只五日夜耳」。到洪武十三年
(1381 年),其更明確指責日本「蠢爾東夷,君臣非道,四擾鄰邦」。因此,明太祖在洪武十三年以後,斷絕了對日本的外交。到
洪武十四年七月,明朝禮部在給日本幕府將軍的國書中,更是就倭寇問題發出了戰爭的警告:「今日本邇年以來,自誇強盛,縱民為盜
,危害鄰邦,若必欲較勝負,見是非,辨強弱,恐非將軍之利也。….若以舳艫數千泊彼環海,使彼東西趨戰,四向弗繼,故可滅矣」
。就在這封國書送出的三個月內,明政府重申了「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可見當時倭寇問題對海禁政策的影響。據『明太祖實錄
』記載,洪武十年八月,有一個三佛齊的使團來到明朝,通告新王麻那者巫里即位之事,並主動向明朝請求頒發印綬。但此舉激怒了
對三佛齊擁有宗主權的爪哇國王,於是便誘騙明朝使團前往爪哇訪問,從而將明朝使節加以殺害。
第三個原因: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明朝政府之所以對本國商民採取嚴防的「海禁」政策,從思想根源上看,也是重農抑商思想的反
映(不重商是一般性的原因)。
Frank (1998)把海禁歸諸於底下幾個原因(注意:這些原因事實上有相互加強的效果):(1)中國必需對付西北邊的蒙古人及其
他民族;(2)明朝遷都到靠近北邊邊境的北京;(3)1411 年,大運河重新開通,主要用於從長江流域的生產和人口中心向遙遠的
北京和邊鎮供應大米,由此也減少了對沿海海上商路以及航海商人和海軍的依賴;(4)沿海的日本和中國海盜和走私活動日益猖獗
(這是共同的看法);(5)內陸利益集團的勢力相對於海洋利益集團的勢力上升。


為什麼明清二朝要實施海禁?



明朝可以分成兩個時期來說,明代初期實施有限度的海禁,
由於明太祖的建國思想是全國皆是自給自足的農民,
配合廉潔有效率的官吏
因此對海外貿易並不是十分重視,
但仍然開放讓周邊的鄰近國家來華進行朝貢貿易,
且分別以跟明朝關係的親殊遠近而有時間限制,
日本當初是以十年一貢,
且明朝政府想藉由開放朝貢希望日本幕府重視倭寇問題,
果然因為朝貢貿易使得沿海的倭寇問題減低許多,
不過因為日本國內問題,
使得朝貢商人分為兩派,
一派以大內氏跟博多商人為首
一派以細川氏和界商人為首,
但在嘉靖年間,由於兩派日本商人在寧波鬥毆,
加上西方商人也來到東方要進行貿易,
使得沿海情勢越來越亂,這才使明朝開始實施全面海禁,
但實施全面海禁之後,卻使得倭寇問題越來越龐大,
而倭寇組成份子除了原本純日本人之外,
也開始加上華人、韓國人以及西方商人。
這也使得明朝沿海倭寇問題開始成為暨蒙古之外另一個重大禍患。
一直到隆慶年間,才開放海禁。
清朝實行海禁是因明鄭問題
提出這個建議的正是明鄭叛將黃澄,
嚴格來說,由於明鄭也是屬於海盜集團,
故也可將清朝實行海禁看成要防備海盜。
另外就是在雍正之後,由於實行禁教,
也開始實行有限度海禁,所有商人只能到廣州進行貿易。

想像:
如果沒有了海禁,中國會因此變的很強大,說。先是,他們環遊世界一週,發現了南美洲,哥倫布也率領了軍隊,同時看上了這塊地,所以他們就和哥倫布打起來了,不過,哥倫布的軍隊因為太過勞累,中國軍隊就輕輕鬆鬆的贏得這塊地。


結論:

那時依照海禁的規定是一定要單身男子才可以來臺灣的,所以那時如果解除海禁的話那福建等沿海地區的居民們就可以更方便
遷移來台灣,也不需要用偷渡的方式。還可以更促進兩岸之經濟交流,且那時台灣盛產的米和糖都是中國
所缺乏的物資呢!清初,在平定台灣後,在宣佈解除海禁這項政策對清廷而言是總算免強性的對外接解,四口海關對外開放,東南亞各國
及荷蘭.日本.琉球.等外國商品進口空前繁多,有許多東西都同時輸入商品,而數量也迅速上升。

鄭張何李修改 2008-05-12 22:18:25

如果沒有海禁
中國海禁時代、背景:
清朝和明朝一樣,都有實行過「海禁」的政策,清朝實施海禁主要是 為斷絕鄭氏中國商品來源。
1.實行時間:順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2.原因:(1)抵制臺灣的鄭成功政權。(2)對漢人的猜忌防患心理。
而明朝是在十四世紀時中國開國皇帝朱元璋統一中國後,東南海上勢力還沒平定,倭寇又在沿海出沒,為維護治安,乃實行海禁,海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個原因:促使明太祖實行海禁政策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擔心沿海地區的人民勾結海外勢力,來向他的統治挑戰。
第二個原因:明太祖在洪武中後期多次重新再定一次海禁的規則,也是與倭寇在明朝沿海的搶劫活動以及明朝企圖以外交上的手段解決的受挫相關關心治安是一般性的原因,有倭寇危害則是當時的特殊情形,這是朝代剛建立時的特殊情形。
第三個原因: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明朝政府之所以對本國商民採取嚴防的「海禁」政策,從思想根源上看,也是重農抑商思想的反映。
所以中國必需對付西北邊的蒙古人及其他民族;明朝遷都到靠近北邊邊境的北京;在1411 年,大運河重新開通,主要用於從長江流域的生產和人口中心向遙遠的北京和邊鎮供應大米,由此也減少了對沿海海上商路以及航海商人和海軍的依賴;沿海的日本和中國海盜和走私活動日益猖獗;內陸利益集團的勢力相對於海洋利益集團的勢力上升。
實行海禁從沿海往後退公里讓人民無法補給糧食、彈藥清軍。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也使得明朝經濟遭到減弱,長期的海禁使政府損失一大筆稅收,私販橫行也使內地的競爭加劇,而這些問題使得經濟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倭寇的盛行更是使本已惡化的經濟雪上加霜。
明朝政府的態度並不正確,並不能引導這種貿易關係,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禁止,所以漁民與商販為了生存不得從事走私行業,鋌而走險。

實施方式:
海禁的實施,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在對外貿易上,除為“懷柔遠人”﹐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洪武年間(1368~1398)屢申通番禁令”,規定“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貿易,頒布“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等嚴刑峻法。又在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地區修築海防工事,建立嚴密的巡檢制度永樂以後,明廷仍屢申“嚴私通番國之禁”。但遠不如洪武年間嚴厲,禁令的範圍也逐漸縮小。

如果中國沒有海禁
1. 明初社會經濟雖得到恢復和發展,但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成分非常微弱,因而沒有強烈的對外貿易要求。所以若沒有海禁,就可以對外貿易往來,經濟能更繁榮,稅收才能增加,建設國家,強大國家且私販無法橫行,人民生活才能安定。
沒有海禁歷史是會改寫的,中國或許會找到許多新的殖名地,像是美洲的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秘魯和非洲的阿拉伯、埃及、馬達加斯加,說不定在美洲的前面還會遇到哥倫布,和他們的軍隊產生戰爭,但是我們也不知道會輸還是會贏,如果贏了,哥倫布可能就會把美洲讓給我們,可是如果我們輸了,美洲也許就要讓給他們,當我們贏了以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也不會獨立,於是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會打敗其他的國家,而其他國家就會覺得中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並且以後也不敢欺負中國了。像日本可能會成為很強大的國家,也可能變成中國的對手,這都是未知道的?沒有海禁也可能造成外來勢力進到中國,以不當手法統治中國,像清朝後來海禁解除,鴉片的進入造成相當多的問題,所以政府需要擬訂相關配套措施。
沒有海禁各種宗教會提早進入中國,影響人民的思想,而西洋文物、東洋文物進入中國,可以開拓人民的視野,而中國文化也會影響其他國家,歐洲人曾因受到海禁、遷界的影響, 使的中國瓷器無法得到正常供應,轉向日本購買,除了影響文化也影響經濟繁榮。

結論:
回顧歷史,會令人覺得當時的朝代,比較屬於君主專制的時代,人民比較沒有民主思想,國家比較封閉,傾向鎖國、海禁,就像井底之蛙,覺得自己的國家最大最好,君王為了鞏固個人權勢,做出一些決定,但在當時的時代,不知道該說對還錯,因為一件事情都有一體兩面,只能藉由回顧歷史,去做一些評論、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