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14 15:20:50樂水
致哲學的初學者
總是和朋友說澳門是文化沙漠。在這黃沙之中,我看到了綠色,不知道是否海市。我不敢抱太大的期望,總害怕遠來綠時近時沙,得知一切都是我的幻覺。
前陣子看到網友提出要在澳門最大的網上討論區裡專門開一個哲學區,心裡不禁激動起來。原來在這個愛好追求潮流的地方,尚有追求智慧的人。我以為在這裡,大眾的無知早已趕走了哲學,誰道有人勇敢地站出來說我愛哲學,我要學邏輯。更令人感到安慰的是,有不少網友支持。他們都是些十來歲的中學生,正值青春年華,對異性產生好奇自然是正常的,加上流行曲和肥皂劇的喧譁,沉醉在戀情中、穿梭在異性的仰慕之中當是合乎情理的。因此,我從不敢期望會有如此多人對哲學有興趣。
然而,他們的心目中,哲學僅僅是生活的,那麼就把哲學看得太淺了。哲學在希臘的原意是愛智,經過不斷改變,現在我比較同意陳嘉映的泛泛定義:哲學就是講道理的科學。講道理是什麼?就是用來回答別人問的「為什麼」:為什麼我會生存?為什麼這樣的事是善,而那些是惡?為什麼殺人是不好的?為什麼愛情要天長地久?為什麼要好好讀書?為什麼要問為什麼……卡謬比喻得很好,人一問「為什麼」荒謬感會出現,像是利爪緊緊將人吞噬。平時他們一向持的觀念,一個個都被為什麼打破,美麗的海枯石欄愛情夢也被摧毀得殘缺不堪:
「為什麼你覺得愛情要天長地久?」
「因為這樣很美!」
「可是一剎的感情崩發不也是很美嗎?離別也不是很美嗎?為什麼美一定要是天長地久?」
「……!!」
「而且,為什麼愛情要美?愛情不可以讓人成長的嗎?」
「…….!!」
在為什麼的一層一層剝削下,所有一廂情願的態度及觀念都分崩離析,讓人沒有理由再守著舊觀念,卻又沒有新的立場可以依靠,於是徬徨不知所措。
哲學就是為這而設的。
他嘗試用幾個自明的觀點解釋一切。
研究這幾個自明的觀點的哲學叫做本體論。這些最基本的觀念可以建立起一個哲學體系,用來解釋所有關於人類的問題。譬如蘇格拉底與別人討論什麼是美,那人舉例說特洛伊戰爭的美女海倫,蘇格拉底又追問,自然不也有美的嗎?「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也是很美嗎?那人唯唯表示同意,又加上說人的身體也很美,有強壯的力量感(原文不是這樣的,我只是以蘇格拉底的性格自行發揮)。但美只是這些嗎?蘇格拉底的性格就是喜愛煩人地追問下去,與他討論的人倒也有耐性,一步步分析美是什麼,從實在的「李嘉欣是美的」、「上海是美的」,到抽像的「美的東西都含有一種性質,令我們感到美」,但這種性質又是什麼?他們又講不清楚,所以最後得出:美是難的,意即「什麼是真正美的,很難講清楚」。
蘇拉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就這種問題提出理念論,就我看來可是算是一種本體論了。理念是所有事物的原型,很通俗地說,人的理念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性質。何利秀是人,八両金是人,鄭欣宜是人,同樣地魯迅也是人,「剎那的光輝不是永恒」的蔡楓華也是人,但他們的容貌各異,我們為什麼說他們都是人?是不是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一定是存在一個最可以稱為人的物體,而我們這些人都是對他的拙劣摸仿,不能完全繼承他的特點,每一個人都失去了一點完美的本質──這個最最最真之人就是就作人的理念。所以有的理念都存在於世界的彼岸,當我們靈魂在彼岸時就知道一切的,只是轉生成此岸的人時我們全部忘卻了,一切智慧都是重新喚起靈魂忘記了的東西。這樣,他就解釋了為什麼這些事情是美,因為他們都是對美的理念的拙劣摸仿。理念的概念就是柏拉圖的本體論,他的理論根本上是建立在這個本體論上的──例如他進而提出了藝術摸仿論,說眼前實物既然是對理念的拙劣摸仿,那麼摸仿實物作出的藝術必然就是對理念的拙劣摸仿的拙劣摸仿,等級之低令柏拉圖不以為然。事實上,他的體系道出了他的觀念:他認為追求事物的真相是高尚的,因此追求智慧是高尚的,相比起追求智慧,其他的都是下等的。
當然,後世對他的理論有不少獨到且深刻的批評。不過,我認為柏拉圖的哲學就是所謂講道理的科學了,他的體系可以對付「為什麼」的一層層剝皮,把世界解釋得令人信服。就問一句,為什麼你覺得追求智慧比追求藝術的好?用理念論來解釋,舉出對理念的拙劣摸仿的拙劣摸仿便可了事,儘管這個重複的「拙劣摸仿」說起來有點兒別扭。通常人們對於這些問題,只能回答說:我認為是這樣,卻從不解釋為什麼他這樣認為,而稍懂哲學的人或有思考的人就知道,在提出自己的觀點時,要講出理由。
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怎樣對世界有深刻的理解。
不少網友想知道多一點關於哲學的事,我與他們也聚會過兩次,談論開闢一個談論深刻話題的留言版,和成立一個哲學同好會。在聚會中,我發覺不少人覺得哲學是艱辛的,難以入門的。我倒認為入門頗易,而發展個人的觀點時很困難。市面上有很多很多哲學的通俗讀物,與科普(科學普及)讀物一樣,他們都是以趣味為主,娓娓道來哲學家的生平,他的想法是怎樣在他的人生歷程中慢慢培養出來的。通常這些書都是一些比較薄的小書,相較之下,哲學家的原著就不是常人可讀的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他的名著<存在與時間>在學術界也不是每個人能讀懂的。起始,我讀了尼采的通俗介紹本,再讀他的著作<善惡的彼岸>,也感到一頭霧水,頭暈暈的不知如何是是,束手無策。
在諸多哲學入門書,哲學史是較好的一種。有大哲說,哲學就是哲學史。確實,所以新的哲學思想都要建立在以往哲學的批評之上,讀哲學史既可以綜觀哲學思想的大概變化,又可以大概了解各大哲學家的大概思想,可謂一舉兩得。最有趣味的哲學史書籍是<蘇菲的世界>,可以把哲學史講成一個有文學價值故事,讀完又令人感慨萬千只有它了。故事大概是說一個小女孩收到一封匿名信,信裡有三個字:「您是誰」,而這個問題,就帶領這個小女孩蘇菲學習起哲學,即使受到朋友的奇怪目光,她也在所不計。另有一些哲學史也不錯,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通俗易懂、一版再版,我認為也是各大入門者最佳選擇。如果想接觸智慧而不是哲學,李天命的<李天命的思考藝術>絕對值得推介,余杰的書<愛與痛的邊緣>,張遠山的<寓言的秘密>同樣很好,讀完對於思想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隨著幾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聚會之後,我們重始召集會員。令我驚奇的是,對知道更多關於哲學的人有二十個左右的人,當中不乏入門者,知道尼采、叔本華、萊布尼茨、斯賓諾沙等等。了解澳門的人都知道,這裡的人都是小市民風格,自私,無知,自以為是,而我卻在當中難得地發現了哲學愛好者,正如在戈壁中發現珍珠。可是,是什麼原因讓哲學和思考不能熱起上來?是群眾的無知阻止了一切智慧的發展,從蘇格拉底被賜毒酒、耶穌被群眾支持釘死在十字架、布魯諾被燒死在火刑上、尼采因孤獨而發瘋等等,這種事從古至今都沒有停止過,我相信在將來也是一樣。尼采將大眾的無知比喻成奴隸道德,他們用盡一切能力使所有人認同這種奴隸道德,當他們發現誰閃爍著貴族的光茫,無知就會潛意識地唆使大眾孤立他們。在這片文化沙漠中,堅持著思考的人正如那不懈的過客,在沒有幫助沒有知音的情況下艱辛前進。
那種孤獨,誰又會懂?追求智慧就意味著高尚地孤獨。哲學家、思考者的靈魂永遠都是痛苦的,那是出於愛人類愛智慧的痛苦。尼采說過,愛就是意味死,他就將生命用盡在對人的愛和對智慧的執著上。
初稿:二零零三年七月十四日
前陣子看到網友提出要在澳門最大的網上討論區裡專門開一個哲學區,心裡不禁激動起來。原來在這個愛好追求潮流的地方,尚有追求智慧的人。我以為在這裡,大眾的無知早已趕走了哲學,誰道有人勇敢地站出來說我愛哲學,我要學邏輯。更令人感到安慰的是,有不少網友支持。他們都是些十來歲的中學生,正值青春年華,對異性產生好奇自然是正常的,加上流行曲和肥皂劇的喧譁,沉醉在戀情中、穿梭在異性的仰慕之中當是合乎情理的。因此,我從不敢期望會有如此多人對哲學有興趣。
然而,他們的心目中,哲學僅僅是生活的,那麼就把哲學看得太淺了。哲學在希臘的原意是愛智,經過不斷改變,現在我比較同意陳嘉映的泛泛定義:哲學就是講道理的科學。講道理是什麼?就是用來回答別人問的「為什麼」:為什麼我會生存?為什麼這樣的事是善,而那些是惡?為什麼殺人是不好的?為什麼愛情要天長地久?為什麼要好好讀書?為什麼要問為什麼……卡謬比喻得很好,人一問「為什麼」荒謬感會出現,像是利爪緊緊將人吞噬。平時他們一向持的觀念,一個個都被為什麼打破,美麗的海枯石欄愛情夢也被摧毀得殘缺不堪:
「為什麼你覺得愛情要天長地久?」
「因為這樣很美!」
「可是一剎的感情崩發不也是很美嗎?離別也不是很美嗎?為什麼美一定要是天長地久?」
「……!!」
「而且,為什麼愛情要美?愛情不可以讓人成長的嗎?」
「…….!!」
在為什麼的一層一層剝削下,所有一廂情願的態度及觀念都分崩離析,讓人沒有理由再守著舊觀念,卻又沒有新的立場可以依靠,於是徬徨不知所措。
哲學就是為這而設的。
他嘗試用幾個自明的觀點解釋一切。
研究這幾個自明的觀點的哲學叫做本體論。這些最基本的觀念可以建立起一個哲學體系,用來解釋所有關於人類的問題。譬如蘇格拉底與別人討論什麼是美,那人舉例說特洛伊戰爭的美女海倫,蘇格拉底又追問,自然不也有美的嗎?「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也是很美嗎?那人唯唯表示同意,又加上說人的身體也很美,有強壯的力量感(原文不是這樣的,我只是以蘇格拉底的性格自行發揮)。但美只是這些嗎?蘇格拉底的性格就是喜愛煩人地追問下去,與他討論的人倒也有耐性,一步步分析美是什麼,從實在的「李嘉欣是美的」、「上海是美的」,到抽像的「美的東西都含有一種性質,令我們感到美」,但這種性質又是什麼?他們又講不清楚,所以最後得出:美是難的,意即「什麼是真正美的,很難講清楚」。
蘇拉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就這種問題提出理念論,就我看來可是算是一種本體論了。理念是所有事物的原型,很通俗地說,人的理念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性質。何利秀是人,八両金是人,鄭欣宜是人,同樣地魯迅也是人,「剎那的光輝不是永恒」的蔡楓華也是人,但他們的容貌各異,我們為什麼說他們都是人?是不是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一定是存在一個最可以稱為人的物體,而我們這些人都是對他的拙劣摸仿,不能完全繼承他的特點,每一個人都失去了一點完美的本質──這個最最最真之人就是就作人的理念。所以有的理念都存在於世界的彼岸,當我們靈魂在彼岸時就知道一切的,只是轉生成此岸的人時我們全部忘卻了,一切智慧都是重新喚起靈魂忘記了的東西。這樣,他就解釋了為什麼這些事情是美,因為他們都是對美的理念的拙劣摸仿。理念的概念就是柏拉圖的本體論,他的理論根本上是建立在這個本體論上的──例如他進而提出了藝術摸仿論,說眼前實物既然是對理念的拙劣摸仿,那麼摸仿實物作出的藝術必然就是對理念的拙劣摸仿的拙劣摸仿,等級之低令柏拉圖不以為然。事實上,他的體系道出了他的觀念:他認為追求事物的真相是高尚的,因此追求智慧是高尚的,相比起追求智慧,其他的都是下等的。
當然,後世對他的理論有不少獨到且深刻的批評。不過,我認為柏拉圖的哲學就是所謂講道理的科學了,他的體系可以對付「為什麼」的一層層剝皮,把世界解釋得令人信服。就問一句,為什麼你覺得追求智慧比追求藝術的好?用理念論來解釋,舉出對理念的拙劣摸仿的拙劣摸仿便可了事,儘管這個重複的「拙劣摸仿」說起來有點兒別扭。通常人們對於這些問題,只能回答說:我認為是這樣,卻從不解釋為什麼他這樣認為,而稍懂哲學的人或有思考的人就知道,在提出自己的觀點時,要講出理由。
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怎樣對世界有深刻的理解。
不少網友想知道多一點關於哲學的事,我與他們也聚會過兩次,談論開闢一個談論深刻話題的留言版,和成立一個哲學同好會。在聚會中,我發覺不少人覺得哲學是艱辛的,難以入門的。我倒認為入門頗易,而發展個人的觀點時很困難。市面上有很多很多哲學的通俗讀物,與科普(科學普及)讀物一樣,他們都是以趣味為主,娓娓道來哲學家的生平,他的想法是怎樣在他的人生歷程中慢慢培養出來的。通常這些書都是一些比較薄的小書,相較之下,哲學家的原著就不是常人可讀的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他的名著<存在與時間>在學術界也不是每個人能讀懂的。起始,我讀了尼采的通俗介紹本,再讀他的著作<善惡的彼岸>,也感到一頭霧水,頭暈暈的不知如何是是,束手無策。
在諸多哲學入門書,哲學史是較好的一種。有大哲說,哲學就是哲學史。確實,所以新的哲學思想都要建立在以往哲學的批評之上,讀哲學史既可以綜觀哲學思想的大概變化,又可以大概了解各大哲學家的大概思想,可謂一舉兩得。最有趣味的哲學史書籍是<蘇菲的世界>,可以把哲學史講成一個有文學價值故事,讀完又令人感慨萬千只有它了。故事大概是說一個小女孩收到一封匿名信,信裡有三個字:「您是誰」,而這個問題,就帶領這個小女孩蘇菲學習起哲學,即使受到朋友的奇怪目光,她也在所不計。另有一些哲學史也不錯,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通俗易懂、一版再版,我認為也是各大入門者最佳選擇。如果想接觸智慧而不是哲學,李天命的<李天命的思考藝術>絕對值得推介,余杰的書<愛與痛的邊緣>,張遠山的<寓言的秘密>同樣很好,讀完對於思想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隨著幾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聚會之後,我們重始召集會員。令我驚奇的是,對知道更多關於哲學的人有二十個左右的人,當中不乏入門者,知道尼采、叔本華、萊布尼茨、斯賓諾沙等等。了解澳門的人都知道,這裡的人都是小市民風格,自私,無知,自以為是,而我卻在當中難得地發現了哲學愛好者,正如在戈壁中發現珍珠。可是,是什麼原因讓哲學和思考不能熱起上來?是群眾的無知阻止了一切智慧的發展,從蘇格拉底被賜毒酒、耶穌被群眾支持釘死在十字架、布魯諾被燒死在火刑上、尼采因孤獨而發瘋等等,這種事從古至今都沒有停止過,我相信在將來也是一樣。尼采將大眾的無知比喻成奴隸道德,他們用盡一切能力使所有人認同這種奴隸道德,當他們發現誰閃爍著貴族的光茫,無知就會潛意識地唆使大眾孤立他們。在這片文化沙漠中,堅持著思考的人正如那不懈的過客,在沒有幫助沒有知音的情況下艱辛前進。
那種孤獨,誰又會懂?追求智慧就意味著高尚地孤獨。哲學家、思考者的靈魂永遠都是痛苦的,那是出於愛人類愛智慧的痛苦。尼采說過,愛就是意味死,他就將生命用盡在對人的愛和對智慧的執著上。
初稿:二零零三年七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