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5 17:18:55樂水
學校和社會的對立?
上次參加的一次學術討論中,有一位哈佛大學回來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談到一些關於兒童研究報告,這些報告說,小孩子有發現某些規律的能力,例如有關概率的規律,雖然他們很難將其表達出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但這種能力遇上外在的教育和規劃,就會慢慢消失。
當人們明白這些小孩心理之後,就開為兒童設計專門的遊戲和書。這種將兒童和成人完全分隔開來的觀念是在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西歐逐漸形成的,當時尚沒有具體的科學研究。人們漸漸把生命中的某些時間劃分為「不成熟」階段,這一階段不僅充滿了特定的危險,而且還有特定的需要,因此需要為其配置一個相應的環境、規則和程序,進行觀察、管理和考核。
事實上,直至十六世紀,歐洲人仍然將兒童視為大人,不過是尺寸上較小的大人罷了。在所有的成人活動中,兒童都可以出現;沒有兒童專用的遊戲,也沒有兒童專用的衣服。
在不同的年代裡,我們劃分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文化裡,我們給不同的階段添上特定的要求和目標。我們都明白,一旦走出社會就需要面對很多問題,而這些是他們小時候所不需要考慮的。就業問題、人際關係、金錢和買樓等等現實的問題都是讀書之後才需要面對的,所以年輕就應該純真,應該有理想,應該瘋狂。不過這種瘋狂往往囿於戀愛中,而所謂理想,也被淺薄的快樂和小小的幸福所抹煞。最後,抗拒成長,抗拒思考,不願意負上責任。
這也許就是現今學校/社會的對立所引起的具體現象。學校將自己設定是教人理想的地方,而社會則由於種種緣故而顯得虛偽,這兩者之間的衝突將會更加激烈,後果可能是一大部分學生不願意進入社會,或者抗拒社會。更有甚者,一味否定社會,固執地咬定社會辜負了自己。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雖然外人可以強行修正各種措施,例如在教育裡設立社會實踐課等等,但這些對立觀點已經深根固柢,進行社會實踐可能會反襯出校園裡的單純和家中的安逸。我的看法是在對立出現之前告訴他們,學校和社會都是屬於當下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