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5 17:17:29樂水
性別化教育
努力考初中,再努力考高中,然後努力找好大學,好大學讀完找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有好老婆──這一連串的生活指標是每一個內地生都熟悉的,他們的生活大抵被束縛在這裡,每一個年齡有每一個年齡的任務和責任,都是非常功利性的,而不是有關於修養的內在的。
功利性的意思是:讀大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以後找到好工作,一切關於內涵的或者道德的都是次要的,或者是非必要的;關於內在的意思是:讀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內涵和修養,工作和功利的東西都是次要的。一旦陷入這種邏輯中,教育者極易忽視了學生的品德教育,例如道德教育和性別教育。
據聞我上海的母校新增加了一門心理課的教程,我以為是道德教育或者是人文教育之類的課,一問之下方知是有關佛洛伊德的心理課。在沒有看過課本之前我不敢下什麼斷言,不過令我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在初中生物性教育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加入了心理方面的性教育。
沒有對生物的性教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很難想像學生們能夠理解心理意義上的性教育。不過,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為什麼我們沒有性別教育,就有了性教育呢?
性別教育和性教育是兩回事,性別教育需要回答:「男性應該是怎樣的?」「女性應該是怎樣的」,性教育則是回答:「性是什麼?」古代中國文化,有豐富的性別教育,當然多並不等於好,其中魚目混珠,並非每一種觀點皆有利於自由和男女平等。
魯迅曾經批評封建制度下的三從四德,因為這種觀念扼殺了女性的自由和自立。承接這種批評觀,現在我們要做的,不單是在教育中引入性別觀,也要謹慎地挑選適宜的觀點。要是我們沒有仔細思考,沒有對當代社會有深刻的理解,一味地照搬過去的東西,好像重召古代的幽靈一樣,將古老的枷鎖再次套在自己身上。
走到自由這一步不容易,要保留傳統中高雅的東西亦不易。中國剛剛走向繁華,一切都太浮夸和焦躁。要保留好的東西,要教育解放人們消費主義的心靈,思考和人文關懷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