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1 23:25:23樂水

與良師益友談論內地青少年



  高中母校每年國慶皆舉辦通宵晚會,數數已是第七年參加了。在內地的七年生活讓我見識了不少,除了有了新的視點觀察澳門,也憑借澳門文化而對中國內地的文化有一些見解。和一位高中的語文老師談及中國的青少年文化,其言甚憂。

  這位老師教曉我魯迅,教曉我思考,於是我走上了反思的道路。曾經的反叛青年也沉下心來思考各種合理性,眼見青少年如此,不得不與老師同憂。他從五四談起,轉至文革,談到傳統文化的失落,對西方文化的排斥,以及高雅文化的缺席,例證隨來拈來,我則引社會理論,談及澳門朋友舉止,為的都是思考當今青少年的觀念,並進而反省己身。

  他極想將性別教育融入自己的語文科中,準備在應試教育中加入一點品德教育,希望內地的女同學含蓄內斂,男同學儒雅大方。這當然是切中時弊。別說高中的女孩子言語直接,不顧及人感受,即便是大學生也常常在言談上有失禮之處,經常自以為是,不懂大體。第一次認識的朋友可以說我「是一個完全沒有計劃的人」,第三次見面時已經指著我說「頭上那幾根毛還老是搞來搞去」,我知其沒有惡意,只是開開玩笑,但教人如何忍受?

  今屆超級女生的冠亞軍都是中性化的女孩子,英氣十足,但英氣十足似乎並不意味著惡俗和無禮。性別化教育是針對當今的野蠻氣十足的青少年文化。女孩子粗魯得像沒教養的男孩,說話毫無顧忌,肚餓了就大呼肚餓,用筷子敲打碗碟,飽了就摸摸肚子直呼過癮,甚至舉起杯來,叫我們來來來干杯,唉,真是惡俗不堪。

  澳門女性喜歡男性有紳士風度,內地女孩也一樣。可惜的是,紳士風度只有對著淑女方可展現,遇上粗野不堪的女性時,即便是多麼的紳士也無法維持。紳士需要尊嚴,需要別人的尊重,正如跳典雅的華爾滋需要高雅的舞伴一樣。文化既為高雅,不同的文化自然總有相通的地方,沒有了傳統文化,我們就無法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的優與劣,更無法將自己的文化與西方文化比較,進而思考、挑選。(上完)

  我曾經以私人空間的劃分來解釋為何內地人沒有尊嚴,以為總比空泛地談論文化要切實,事實上也想過是否因為獨生子的緣故,從小到大家人又寵又愛,對其要求僅有成績一項,不講究禮貌和修養,以致如此。

  澳門始終強調著傳統文化中優良的地方,人們應該有禮貌、懂大體、尊師重道、說話含蓄,由此我們建立了一系列的邏輯,這種邏輯是脫離了傳統的語境就無法理解的。例如在一個排隊和禮讓的文化中,人們視排隊為理所當然的,但內地人來到迪士尼就問:為什麼我們要排隊?這很明顯是他們缺乏這種文化背境。

  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是深深地建立在這種傳統文化之中,與之不可割離。我高中老師極同意這種想法,並補充道,學生經常埋怨作文功課有如八股文,然而,他們難道就知道八股文是什麼嗎?八股文有什麼好有什麼不好都需要深入體會過方可得出一個深刻的結論。用尼采的話說是「唯有深入黑暗方才超越黑暗」,用魯迅的話說是「我在黑暗中看得更清楚」。實際上,他們這些批評不過是希望自己少做點功課罷了。

  從這些話我們很快又回到教育,談論教育如何針對時代問題作一些思考和更改。這時我們又想到很多教育者毫無思想,只懂得安排功課,根本不懂得因材施教,沒有教育理念和終極追求,只把教育當作服務性行業,從不在意教育之內涵和重要性。這誠乃時代之悲。

  汪丁丁教授,我的大學教授,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希望教育可以助人脫離消費主義的巢穴,指引青少年走向一條高貴的充實的有追求的生命。在社會學的角度上,我並不十分同意他的想法,因為眼見大陸的教育已經漸漸走向消費主義,教育的商品化和服務業化無時無刻都在進行中,不少學校都是以高考成績為賣點,恐怕「微笑服務」「客人是上帝」將成為教育界的標準。

  施特勞斯說,自由教育是從庸俗中的解放;希臘人認為庸俗是缺乏對美好事物的經歷。人文常識事實上就是自由教育,但缺乏人文素質和人文關懷的老師,是否真能教出有深度的學生?在一個高雅缺席的語境中,是否真有在乎自己靈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