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4 08:54:13stone

翻譯像什麼?

搞了半天,原來本台的第兩百篇文章,就是這個啊!!!

stone
2006/3/25 Sat 7:25am, 在貼出第三百篇文章後往回算算,找到這個 200th 文。
第一百篇我倒還記得,那篇適逢網友 Yang Yang 第一次懷孕成功,所以寫了篇祝賀文、兼慶自己台的<達百>。雖然 Yang Yang 那一胎流產,但後來她和夫婿還是成功創造了一隻小 Kevin 出來。小 Kevin 現在也差不多三歲了吧!



問題:翻譯像什麼?

答案:兩條平行思維,藉由毛細管葉脈相連,變成同一片綠,養份及所有都互相連通。
--→此為『stone理想化』的<翻譯>。


(可惜在實務翻譯界通常不會有此等對等交流,因為永遠只有譯者在 quest for the meaning,作者則早已與他的作品 say goodbye,也從未曾聽過作者雞婆到會關心譯者在幹麼的。)


stone
04/3/4 Thu 1:10pm

-----------------------

預先閱讀,四篇:

《編輯跟譯者的宿命》
Just Do It (2004-02-27 12:01:35)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No=26977&TopNo=4760

《Re:編輯跟譯者的宿命》
又讀又譯 (2004-02-27 22:32:57)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No=26995&TopNo=4760

《Re:Re:編輯跟譯者的宿命》
野馬 (2004-02-28 10:05:09)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No=27001&TopNo=4760

《Re:Re:Re:編輯跟譯者的宿命》
譯者可不可以比作指揮呢 (2004-02-28 23:41:35)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No=27013&TopNo=4760

-----------------------

stone 原始貼文,五篇:

《譯者與指揮》
stone (2004-02-29 02:47:34)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No=27018&TopNo=4760

《譯者與指揮大不同處》
stone (2004-03-01 16:05:07)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No=27076&TopNo=4760

《那開個小玩笑吧》
stone (2004-03-01 21:10:15)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No=27084&TopNo=4760

《Re:Re:譯者與指揮大不同處》
stone (2004-03-02 05:55:58)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No=27094&TopNo=4760

《Re 我思弟》
老stone (2004-03-02 06:45:26)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No=27095&TopNo=4760

-----------------------


stone, 2004/2/29 Sun 02:47:34

指揮之所以不被認為只是替作曲家作嫁,這應與西洋音樂文化的刻意發展有關,我猜指揮家的地位是在某一時期被音樂文化人刻意<加持>過,並以強勢姿態維繫了此一加持使之晉身為傳統。自焉指揮家就成了一種重要的(西洋古典音樂)詮釋角色。

學劇場的我蠻享受又讀又譯和野馬兩位所寫,譯者與演員或導演的並比;他們說的其實都可成立,只是色調略微偏差所以會有演員或導演之別而已。 ^_^ 而喜歡古典音樂的我,沒有學院訓練過,所以西洋音樂史裏對指揮的沿革怎麼說,早已記不清楚;以上推測只是純屬推測。但我為何如此推測,是因為即使我的確喜歡某些指揮家勝於其他指揮家(恕我多年已未深究版本,記性又差,連以前頗在意指揮家及演奏家的時代所中意的指揮及獨奏者的大名,現在都想不起來),我也通常不認為指揮家之於作曲家/樂曲,其烹調作為的空間會比劇場導演之於劇作家/劇本,來得大。

你幾乎不會發現一個樂團在指揮家帶領下,能離經叛道到把一首古典曲目以完全顛覆翻新的方式詮釋演出的例子(倒是有霍格伍德之類顛覆現代樂器而尋覓古典樂器古典原聲表現的團)。這樣只是在節奏與音色、氣氛與情韻上產生相對細微的差異光譜的詮釋家(interpretator),我無論如何很難把他們視為導演;但是在古典音樂的龐大禮俗系統傳承之下,指揮家的地位卻被標舉得如此之高。對我這門外漢純欣賞者來說,不能不稍稍覺得有些納悶啊。所以揣測指揮家之地位乃源於某種強勢作為所遺傳下來的convention,實非<音樂詮釋之必然>,對我來說再自然不過。


說到譯者與指揮能不能並比?呃,一來<譯界>似乎從來沒有可能成為<音樂界>那樣輝煌榮耀令人景仰的高級藝術領域,所以自然也無所謂傳承、道統、或某些強人強勢創造出covention的可能性。指揮家的高傲之一還在於他處於一個能夠操練手中眾多的音樂家來傳遞他本人的音樂(感官及思想上的)意志的高位;而<譯者>卻幾乎除了操勞及鞭笞自己以外,沒有任何兵丁可供他差遣(我並不視文字為兵丁。文字只是傳達譯者本身知識學問感受理解及表達能力的工具及管道)。所以就我看來,譯者與指揮家幾乎是完全無法類比的兩種不相干行當(笑)。

欸,當然啦,我承認此中必有受限於本人經驗的地方,畢竟我是劇場導演,對劇場任何行當被人拿出來與他行並比討論,我的感受力比較豐富深強。對於音樂我只是門外欣賞者,完全不了解該行真正的 convention 複雜麻煩到什麼地步,所以能做的想像與揣測,其面向也十分有限。所以就別在這方面苛責於我吧,呵呵呵。


***


stone, 2004/3/01 Mon 16:05:07

我認為譯者與指揮有本質上的大不同:他們處理的<資料>(語言文字 vs 音符),性質上有極大差異--音樂是共通的語言,不需經過大腦對訊號的轉換及解讀,就可聽見及感受。語言文字卻拜巴別塔之賜大有不同,譯者的工作是幫助人們省去穿越語言文字屏障的困難,讓讀者可直接用自己的母語閱讀跨越語言文化的著作及思想。

指揮家處理<人類共通的語言>,地位崇隆。譯者把不同語言轉化成自己母語,幫助自己同胞接觸世界,地位卻經常卑微到看不見。

悲乎。


***


stone, 2004/3/1 Mon 21:10:15

我思原來是<弟>啊。 ^_^


話說好多個 words 擠在一起,變成了一個 note,很多的 note 東疊西壘在一起,吵得不像話。

音樂家來了,縐著威嚴眉毛,斜眼看看,撿起了一大籮筐 notes 走了。掉在地上還有許許多多的 words,踩起來軟綿綿的好舒服,一個累得半死的譯者遠遠走過來,發現這裏真軟,一頭就往 words 裏面栽下去睡起大頭覺。

後世史家評曰:蓋 notes 密度比 words 大得太多了,想想看要多少 words 才拼出一個 note 來?怪不得以 note 為單位搞藝術的,身價比起以 word 為單位拼生計的,高出不知該如何道里計!!


stone愛說笑
04/3/1 Mon 9:09pm


***


stone, 2004/3/2 Tue 05:55:58


善提兄
(我習慣稱所有對話朋友為兄,先向女性同胞致歉,<兄> 如 <先生>,對我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兄如先生,都是中性的敬稱而已)

希望您不是因為我匆促的前篇發言而稍微有些火大(呃,不是說您修養不好,而是對文字運用及溝通之間能力不良或落差太大而感到的火大啦),昨天開車在路上忙著到處辦事情時想到音樂是人類共通語言這個點,未幾發現錢包不見了,懷疑是自己放在家裏沒帶,急忙回頭回家找錢包,幸而真是忘了帶而不是遺失在外;心情稍鬆之餘打開電腦急速把當時的念頭紀錄下來,因為還得趕著出門所以非常匆促;我並非針對您的前一篇發言而有所挑剔、也無法安穩心情好好斟酌用字,若造成您對水準不佳的文字表達感到不悅,我誠心道歉。


不過....。 ^_^(先擺笑臉表示誠意啦)

其實我們之前談到翻譯與編導或指揮家之間的類比,都沒有提到<文類>;漫畫也是翻譯,神學論述也是翻譯,其中文字性質濃度色調重量的差異不可謂不大。

既然我們都是譯人,卻還沒提到文類;那我們也都不是音樂人,幹麼會先把<音樂分類>拿出來比我們的翻譯工作呢?現代音樂(就先拿荀白克為例好了)搞不好可以跟神學論述來並比,因為一樣難解。可是兒歌旋律是不是可以跟小叮噹漫畫中的對話來並比呢?一樣可愛嘛!既然我們並不意在把小叮噹對話來跟加爾文神學好好分類妥當,再來一筆筆尋找音樂形式中的適當對應;那我們何必為了<專長在現代音樂的偉大指揮家>當然應該比<普遍平均值意義下的譯者>來得更具專業、更該被敬仰,而彼此產生誤會呢?

我其實在講到指揮家與翻譯的第一篇發言時心中狂唱的不是十幾年前我身為大粉絲時期的那些我個人評比為人類經典的樂曲(要搭配特定樂團及指揮喔!),而是我<一輩子>都仍然繼續愛著的搖滾,最近身體不適時只能在開車時才能不痛、開車只靠巨大的<黑豹>專輯樂聲及音量才能撐住眼皮;欸,拜託!(我是對自己說)音樂當然是共通的語言,因為我用<音樂>這兩個字指的是所有可被稱為音樂的聲音,從微風吹樹到我百聽百睡的荀白克,我絕不是那種以為古典音樂才配稱是音樂的人。像黑豹這種棒極了的搖滾團,她需要指揮嗎?不!!!!她需要人類彼此之間的情誼,因這些情誼才能有心靈共通,因心靈共通才能你我他都湊在一起,光靠默契及之前每個人所有的<自我訓練>(當然還要再加上好幾個人合在一起時的團體訓練),就可以做出達到這種驚人高度的音樂!

指揮?指揮真的很棒,我絕對敬佩好的偉大的指揮家。但是他們相較於整個大自然,整個人類精神及文化遺傳的瑰寶,他們只能對其中太小太小的一部份<負得上責任>、<指揮得出高度>。此所以,我這個挑剔嘴一直到現在還在覺得,我實在不可能花什麼力氣或文字,去讚美或推崇<古典音樂文化遺傳中留下來給我們的史上眾多偉大指揮家>。

希望這樣寫,您能稍微釋懷,不要對我太不滿。 ^_^ 祝福您天天好風好日!


前天凌晨結束一件手邊譯工而腰痠背疼手舉不起來的痛苦到現在還沒退盡的 stone


***


stone, 2004/3/2 Tue 06:45:26

我思兄(稱兄是習慣啦,見諒)

你說的時間藝術及其他藝術的差別,信然也,在形式論上這應該是音樂與文字翻譯(千萬現在別再扯出口譯了,口譯也完全叫做時間性藝術喔!呵呵!)最先天的差異。

不過青春年華花了九年 dovote 給劇場的老傢伙又忍不住要<不過.... ^_^ >了。

劇場藝術比音樂是更複雜的形式,它雖訴諸<全感官>包括紙面劇本,但進了劇場它就是<時空藝術>,是絕對與音樂相同隨時間而流逝,永遠不會有相同的音樂或相同的劇場展演段落重複存在;音樂可以完全不涉及空間,劇場卻除了受制於時間更受制於空間。


(胡謅的)謎題:愛因斯坦最喜歡哪一種藝術?
答:劇場。

再也沒有比劇場更能靠實存過的人類經驗證明相對論的文化遺傳了! ^_^


stone阿姨
04/3/2 Tue 6:45am


***


圖:攝於 2004/2/29 Sun 下午 3:24,芋的葉脈。

stone 2011-06-19 08:10:24

真高興當年把聊齋的談話做了這樣的整理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