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陶楊坊
葉陶楊坊庭園餐廳
地址:台南縣新化鎮信義路54號(新化高工旁)
電話:06-5908000
去年(虎年)過年到台南找簡哥,簡哥本想帶我們全家去葉陶楊坊用餐,結果位子都被訂滿,雖然如此還是特別去買了她們有名的番薯蛋糕來嚐嚐。這個番薯蛋糕取名叫「土匪婆-葉陶貴(粿)」,是為了追思台灣文學家楊逵的太太葉陶所開發的糕點,創意來自葉陶對於子女的教訓「看人面不如看土面」,名稱有「葉陶以夫楊逵為貴」之意,因為楊逵本名楊貴,「貴」和「粿」台語諧音。蛋糕本身是綿密的地瓜餡與整塊的地瓜塊組合而成,取材自台南新化當地特產地瓜,不同於一般西式的蛋糕,葉陶貴熱熱得吃更好吃,鬆軟又綿密。
重點之前錯過一次用餐機會,今年六月去找簡哥遊玩,在從高雄義大世界回台南新營的路上,突然想到可以去葉陶楊坊光顧一下。就小繞路到台南新化~ 葉陶楊坊提供的是台菜,價格算是頗平易近人,裝潢又有特色,是個值得前往一試的餐廳。一開始艾文還記得照相,上了兩道菜開始用餐,就忘了... 所以只照了兩道菜跟水果。哈! 哈哈!! 隨意拉!!! 餐點的口味不錯,這個蝦仔看起來白白沒啥味道,實際嚐起來倒是滿不錯! 總之是個好地方,可以用餐、也可以小散步跟楊逵交流交流、還有理想的伴手禮可以帶回家。
=======================================================
以下取自網路資訊
新化高工是全台灣第一所由學校與民間企業合作 BOT案,以校地納入地方觀光資源,建造全台首座校園景觀餐廳「葉陶楊坊」,更獲行政院金擘獎肯定,也寫下全台唯一有學校榮獲金擘獎的紀錄。 葉陶楊坊總經理陳榮福,是新化在地牙醫,從無經商經驗,但憑藉熱愛新化這塊土地,斥資三千七百萬打造葉陶楊坊,他說:「以前提到新化都沒什麼好吃的食物與場地足堪代表,自從有了葉陶楊坊,外人看見新化的內涵,證明他走的路是對的。」
為讓遊客在楊逵故鄉從事深度文學巡禮,串連了楊逵童年公學校、打工地點、老街知己及約會等地點,成立了楊逵文學路,而新化高工是楊逵打工地點-糖業試驗場的前身,在其校園內除了設有100公尺的楊逵文學步道外,並有全國首座校園BOT餐廳 ──葉陶楊坊餐廳,紀念楊逵的牽手葉陶,把楊擺到後頭是為了顛覆傳統的冠夫姓。
楊逵本名楊貴 1906/10/18 -1985/3/12,臺灣著名小說家,出生於臺南州大目降街(今臺南市新化區),筆名有「伊東亮」、「公羊」、『SP』、「狂人」等,以「楊逵」為代表筆名,而命名為「楊逵」乃因欽慕《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的俠義英勇。父親楊鼻以製造錫製的竹台、食器、煤油燈為業。
大正四年(1914年),楊逵才進新化公學校就讀,因體弱多病,常被同學嘲笑他是「阿片仙」(阿片即鴉片,阿片仙即指吸食鴉片煙的人)。大正十一年(1922年),楊逵考入當時提供臺灣學生就讀的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臺南一中),並廣泛閱讀狄更斯、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作家的書,深受人道主義的影響。
大正十三年(1924年),楊逵不滿其父母要求自己與童養媳完婚,憤而從臺南州立二中退學抗議,拿著兩位哥哥給他的60圓,計畫前往日本工讀。大正十四年(1925年),考進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術科夜間部就讀,白天靠送報、當水泥工賺取學費與生活費。此時正值日本勞工運動和學生運動蓬勃之時,楊逵也曾經參加反田中義一內閣的遊行活動,並因聲援在日朝鮮人的活動而被捕入獄。
昭和二年(1927年)楊逵應臺灣農民組合之邀回到台灣,參加台灣農民組合與臺灣文化協會的全臺巡迴演講活動,也因農民運動而結識葉陶,之後兩人熱戀並且同居。昭和三年(1928年),兩人因臺灣農民組合內部路線之爭雙雙被開除黨籍。昭和四年(1929年)2月,準備回楊逵老家結婚的他們,遭到日警逮捕押往監獄,出獄後才於同年4月正式結婚。
昭和七年(1932年)以自身在東京送報的經驗發表日文小說〈送報伕〉(原名〈新聞配達夫〉),刊載於賴和主編的《台灣新民報》的文藝版,一般認為是楊逵的代表作,但只刊行上半部,下半部被日本殖民政府禁止影印,兩年後的昭和九年(1934年),〈送報伕〉獲得日本《文學評論》雜誌徵文比賽的第二獎,然第一獎從缺,是為臺籍作家進軍日本文壇的先驅。楊逵也將不少中國新文學小說翻譯為日文,如魯迅《阿Q正傳》。1934年5月,全臺作家集結組織臺灣文藝聯盟,昭和十年(1935年)楊逵出任《臺灣文藝》雜誌的日文編輯委員,但由於與另一位主編張星建意見不合,便聯合賴和、楊守愚、吳新榮等人創辦《臺灣新文學》雜誌,楊逵負責日文部分,然而《臺灣新文學》因總督府不准發行漢文雜誌的禁令,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停刊。
之後楊逵雖在文壇大放異彩,但物質生活卻貧病交加,甚至還因積欠米店米錢而被告,幸而獲得日本警官入田春彥慷慨解囊,才得以還清債務,並有餘錢租賃土地開闢「首陽農場」(命名原由來自於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的典故,表達其不屈總督府的意志),得以安心寫作,發表了《無醫村》、《鵝媽媽出嫁》等名作。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楊逵將首陽農場改名為「一陽農場」,並與葉陶共同創辦《一陽週報》,介紹三民主義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的文學,並且組織「新生活促進隊」,維持統治真空期的社會秩序。1946年5月出任《和平日報》文學版編輯,並且於1947年1月與中國大陸作家合作發行《文化交流》雜誌,但因二二八事件爆發,僅出刊一期。1949年4月6日,楊逵與其妻葉陶一同被捕並遭判處死刑,後來改為服刑100多天,於當年8月出獄。
楊逵出獄後仍然從事文學創作,並提倡「建立臺灣新文學」,鼓吹民主、科學的大眾文藝。1949年,楊逵卻因在《上海公報》寫作〈和平宣言〉,建議國民黨政府應釋放二二八事件中所逮捕的臺灣民眾,並主張應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共問題,因而觸怒當時臺灣省主席陳誠,遭軍法判刑12年並移送綠島新生訓導處,留下葉陶獨自扶養5個子女。楊逵曾嘲諷說:「我領過世上最高的稿費,是我只寫了一篇數百字的文章,就可吃十餘年免錢的飯。」
楊逵在綠島仍然從事有關文藝觀念的寫作,但是小說創作已減產。1961年4月楊逵出獄後,卜居於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旁自己開拓的花園中。1970年8月1日,葉陶因心臟病、腎臟病併發過逝,享壽65歲。1978年出任擔任美麗島雜誌的顧問。1985年3月12日過世,享壽80歲,並與葉陶同葬於東海花園。
楊逵自稱「人道的社會主義者」,他的小說在臺灣一度列為禁忌,直到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中才重新被提及。楊逵的小說不但充沛著民族意識,更重要的是其寫實意識與抗議意識。楊逵的有名著作,除〈送報伕〉之外,另有《鵝媽媽出嫁》、《春光關不住》、《綠島家書》等。其中《春光關不住》曾在更名為《壓不扁的玫瑰》後,被收錄於臺灣的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