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蘭修女
阿維拉 Avila 中世紀古城,位於西班牙內陸高地,Gredos山脈 Sierra de Gredos 山脊,距離首都馬德里 Madrid 約 50 公里,是西班牙最高的都市海拔 1131 km;在所有中世紀的歐洲城牆中,阿維拉的城牆 Las Murallas為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城牆與被城牆環繞的舊市區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裡也是大德蘭修女--- 聖德雷莎 Santa Teresa 的故鄉。
阿維拉在西元 714 年被摩爾人佔領,在 1088 年天主教徒奪回了阿維拉,城牆是這城市的標誌,舊市區為石頭城牆所圍繞,城牆建於11 世紀,為天主教徒為防衛回教徒入侵所建,全長約 2.5 公里,高度 12 公尺,城厚 3 公尺,有 88 個瞭望塔 ,圓塔設置間隔約為 20 公尺,共有 9 個城門入口,最大的城門是 Puerta de San Vicente 和 Puerta del Alcázar。購票可登上城牆,一覽四周鄉村美景與城內風光。
阿維拉的精華在於那些保存完好的中世紀的建築和古城牆,尤其是羅馬式教堂和哥德式宮殿~ 但我們沒有時間去看這些室內的景點,因為我們抵達阿維拉的時間已經近晚,離吃晚飯時間不是太久(在西班牙都是晚上八九點吃晚餐),自由活動的時間差不多就是繞一下古城牆、逛一下舊市區。我們自己亂走亂走,也能找到大德蘭修女的修道院。
聖女大德蘭 Santa Teresa 1515年生於西班牙阿維拉 Avila, Spain。Teresa 原是西班牙貴族小姐,不願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走進了修道院,成為了大德蘭修女。
1535/11/2 加入加爾默羅會,大德蘭格守戒律,保護窮人,關愛弱小,但他所堅持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卻被保守的神父所不屑,然而在被修道院眾人誤解,辱駡的同時,大德蘭的忠貞信念卻漸漸得到了世人的尊重… 她經常祈禱和默觀,在她生前表示曾經與耶穌對話,是一個傳奇人物,大德蘭修女所創立的生活方式有助於人度過更沉靜的祈禱生活。1582年,大德蘭逝世於奧而巴 Alba,在死後長達 4 個世紀的時間裏,她的一些著述被後人視為精神傑作。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 Pope John Paul VI 冊封她為聖師。
聖德雷莎修道院 Convento de Santa Teresa 旁邊有一個小小 mini 的博物館,我們有點誤打誤撞走進來,本來裡面還沒開燈,看我們走進來有點年紀的老先生開了燈,玻璃櫥窗內展有一些大德蘭修女的私人物品和她的部分骸骨(手指頭之類的)。我隨意挑了幾張西文明信片買作紀念...(當時不知道,後來問了當地西班牙導遊,才知道那些話都是大德蘭修女留下來的名言),但是現在都找不到了,只剩一張
Vivo sin vivir en mi,
y tan alta vida espero,
que muero porque no muero.
這是比較像有意喻的謁語,如果直接照西班牙文字面翻成英文會是
I live without living in me, and hope a higher life, I am dying because I am not dying.
翻起來不是合理,不過意思大概是~ 我活著不是為了自己這一生而活著,而是為了另一個更高的永生,我正在死亡因為我不會死去。
艾文另外買了幾張風景明信片,感覺這些明信片像是手工的,裁切的不是很正。結帳的時候,老先生直接拿出一張紙摺出一個封套來,這裡的生活小細節讓人感覺到很有大德蘭修女的清苦美德~ very green.
吃完晚餐,我們走路回飯店時,巧遇一群信眾正在遊行,今天似乎是某位天主教聖者的生日,他們正在進行類似台灣媽祖遶境的活動。
======================================================
簡姐姐的英文名取名靈感來自 Mother Teresa,而 Mother Teresa 的取名靈感來自大德蘭修女。
真福德蘭修女 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8/26-1997/9/5,原名艾格尼絲·剛察·博亞丘 Agnes Gonxha Bojaxhiu,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家,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於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10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她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單。德蘭修女也有「加爾各答的天使」的美譽。
我所知的 Mother Teresa 僅只於諾貝爾獎得主...是一個奉獻犧牲的大好人;不過,現在發現網路上有另一種的說法,還真不知道到底該如何看待 Mother Teresa....怎麼會這樣有如此差異兩極的說法?!
1931年,德蘭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德莉莎 Saint Teresa 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蘭修女。
正面說法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德蘭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蒂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蘭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蘭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蘭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小故事: 有一天,德蘭修女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蘭修女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着腳,爬滿了螞蟻,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着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老婦人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蘭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裏,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蘭修女的再三懇求下,便治理老婦人,然後對德蘭修女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蘭修女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上保健課,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場所。市公所保健課的課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蘭修女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蘭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蘭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平息了。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着德蘭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負面說法
英國作家克里斯多弗·息金斯 Christopher Hitchens 寫了一本研究德蘭修女的專書,書名叫做《宣教立場: 德蘭修女理論與實踐》The Missionary Position: Mother Teresa in Theory and Practice。他講了一句話:「你所知道的德蘭修女,不是部份是假的,而是全部都是假的。」書中對德蘭修女有以下的指控:
德蘭修女所服務的印度城市加爾各答 Calcutta 簡直是人間地獄:其實不然,加爾各答是現代化的大城市,大部分報道德蘭修女的文章都誇大了加爾各答窮苦的程度。
德蘭修女把她的一生奉獻給加爾各答:不然,德蘭修女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梵蒂岡,或是訪問其他的國家,她很少在加爾各答。
德蘭修女的慈善組織幫助了無數的窮苦人:不然,儘管德蘭修女收到大量的捐款,這些錢很少用在窮人身上。
捐款的去向德蘭修女的前僱員們及修女蘇刪·希爾茲 Susan Shields 稱,德蘭修女不允許她們買醫療器械,而是將捐款轉入梵蒂岡銀行作為一般用途,即使捐贈者特別註明將捐款用於慈善活動。除了法律要求的有關部門,德蘭修女從不向公眾提供她的組織的財政狀況
德蘭修女是無私的人道主義者:正好相反,她是偏執而且殘酷的基本教義派。德蘭修女對於「痛苦」有一種不健康的崇拜,她認為受苦是讓人接近最直接上帝的途徑。因此,她所經營的「療養院」不是用來治療窮苦的人,而是讓他們痛苦的死亡的場所。德蘭修女的療養院沒有任何現代化的醫療設備,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沒有受過醫療訓練的修女,她們使用沒有消毒的針筒,不使用任何止痛藥,也不打算治好任何人。因為修女禁止使用止痛藥,許多病人都是在最痛苦的情況下死亡。德蘭修女唯一在乎的事是傳教,她常常在違反病人的意願之下幫回教徒施洗。
查特基(Chatterji)說,德蘭修女以「窮人的幫助者」的形象出現,誤導了公眾。在她最大的收容所裡,也僅有三、四百人。加爾各答的另一清教慈善組織神召會,每日發放13000份免費餐,遠遠多於德蘭修女全部收容所發放數量的總和。查特基說,德蘭修女的許多機構只傳教而不做任何慈善活動。例如在巴布亞新畿內亞,八所設施未收容任何人,全部經費都用於傳教。
這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資訊,到底真相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