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6 17:13:57郭老師

~引起肥胖的原因~

~引起肥胖的原因~

體內脂肪細胞增多
脂肪細胞數目和脂肪細胞內脂質含量的多寡決定人身體的胖瘦。細胞內脂質包括中性脂肪、磷脂、膽固醇等。正常體內脂肪量可達體重的10~20%。脂肪組織中包含80%~85%的脂肪、10%的水分和2%的蛋白質。
成年後開始肥胖或是在短時間內肥胖的主要是因為脂肪細胞肥大,其體內的脂肪胞數目沒有多大的增加的。相反,從孩童開始肥胖或者是緩慢和長期地肥胖的人士,他們體內的脂肪細胞不但體積增加而且數量同樣增加。
熱量吸收太多
1 脂肪
日常食物中的脂肪,消化後進入血液中,一部分氧化變後成熱量供活動所需,一部分成為組成細胞的物質,一部分轉化成其它物質。用不完的便貯存起來成為脂肪庫,脂肪庫存越多,身體越胖。脂肪是人體必需的物質,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害怕身體發胖而拒絕吃脂肪,尤其是女性,減肥過分了,身體脂肪不足,膽固醇貯存量太少。從膽固醇轉化而來的雌激素不足夠就影響正常的排卵,引此引致閉經。沒有排卵當然就不可能懷孕了。
有時令人啼笑皆非的,一些「成功」減肥的女士,當她們想懷孕或因月經停止了而去看醫生,檢查的結果發現因為沒有排卵,罪魁禍首就是她身體太瘦了。很明顯是減肥的後果。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恢復正常飲食便可以解決。然而,要勸服她多吃點東西卻是個難題。
脂肪吃多了也不好,不單只會引起身體發胖,也容易誘發冠心病,高血壓。所以要適量地因應本身的需要而吃入脂肪,既不應太多也不應太少。
2 蛋白質
蛋白質的主要功能是構成身體的組織、器官和負責修補組織的創傷,供給身體熱量的消耗只佔10%左右。它也能轉化成脂肪貯存於體內的,不過,蛋白質對身體的肥胖不是一個主要成因。
故此,要減肥的人士,不要見到肉就害怕。吃點瘦肉是不會令您的體重明顯增加的。如果完全不吃肉的話,恐怕因嚴重決乏蛋白質會引致水腫的不良後果。
3 糖類
大家都知道吃糖果,巧克力,甜品是會令人肥胖的。這裡所講的糖不單是指狹義的糖、而且也包括廣義的糖。糖可以分為單糖(如葡萄糖、果糖。)雙糖(如蔗糖、麥芽糖。)多糖(如面粉、玉米、馬玲著等炭水化合物。)
糖類是熱量的主要來源,用不完的就會被貯存起來成為脂肪。也就是說糖是容易使人肥胖的主要食物。食物中的糖在消化的過程中是最容易被分解成葡萄糖,再被吸收入血液中,脂肪和蛋白質比較,糖是三種中最容易吸收的。吸收入血液裡的葡萄運會被送到各個器官和組織中去以供它們的需要。用不完的就變成糖原貯存在肝臟和肌肉組織中,或變成脂肪。
葡萄糖的過量吸收,是會引致胰臟釋放胰島素的,胰島素的過量釋放是會促進葡萄糖轉化成脂肪的。所以,對三大營養要素的攝入比例應當合理地安排,才能使身體健康、防止肥胖。
4 遺傳因素
肥胖的話,他們的子女70%也有機會患上肥胖病。相對於父母體都是瘦或正常的,他們的子女肥胖的機會只有10%左右。可以說,遺傳因素在肥胖病中有著重要的影響的因素。十歲以上的兒童,尤其是女童、他們軀幹和肢體的脂肪沉積大多與遺傳有關。還有一項有趣的觀察所得,細長骨骼的人,只有3%的男性及5%的女性體重會超重,而骨骼寬大的,有37%的男性以及67%女性體重會超重。
5 熱量消耗過少
肥胖的人食量不一定比體重正常的人多,可是肥胖的人大多是活動量較少的。肥胖的人雖然吃得不太多,然而,活動太少,熱量消耗少,過多的熱量就會轉化成脂肪貯存起人造成體重過重。相反,多活動的人,像運動員、農民、搬運工人,他們雖然吃得很多,由於他們的體力消耗非常大,熱量隨著活動消耗,當然沒有過多的熱量可以轉化成脂肪了。所以,儘管他們吃得多,也不會變成胖子。年紀漸增,活動相應減少,新陳代謝也減慢了,如果食量沒有相應減少的話,攝入的熱量多於消耗,慢慢就會形成脂肪。這就是中年發福的原因了。坐月子的婦女,坐辦公室的人士,活動量少,如果多吃少動的話,發胖是無可避免的。為了保持體型的美觀,多做一些運動吧。
6 飲食習慣
我們什麼時候要吃東西,什麼時停止吃東西是靠飢餓感來調節的,肚子餓了,我們就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感到飽。這時,就會感到滿足,不想再吃了。可是,有些人特別饞咀,見到美食當對會忍耐不著,雖不感到肚餓也會大吃一頓來滿足自己的慾望。近年來,卻有些人這麼說:「我感到納悶,情緒低落,所以不停地吃東西來發洩情緒。」,越來越多的人竟然是以吃東西作為抗議和作為情緒發洩的。這就是做成肥胖另一個原因。
喜歡吃甜品、油膩食物、零食,喜歡吃精細食物、不願吃粗纖維食物的人,發胖的機會都會較高。
進食的次數少,而在一次過大量進食的人是較容易肥胖的。進餐次數少還容易增加脂肪的沉積,升高膽固醇和耐糖量降低。
有沒有留意過,肥胖的人多是吃得很快的,進食快唾液分泌也多;進食慢,唾液分泌就少,這就有利減肥。喝酒,特別是渴啤酒,酒精在胃腸很容易被給收,酒精在組織裡氧化產生大量的熱量,一克的酒精可以產生七千卡的熱量。喝啤酒更易令人肥胖,原因是成分裡的啤酒花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加食慾。
7 性別,年齡,職業
原來肥胖是有「性別歧視」的。女性天生脂肪細胞數目比男性多,所以,女性是比男性更易發胖。相對來說(不是絕對的),女性活動比男性少,這也是女性發然胖的原因。
以下是國內的一項發胖年齡普查資料:
1 15歲以前佔 11.5%
2 15~17歲佔 1.4%
3 20~29歲佔 18%
4 30~39歲佔 33.8%
5 40~49歲佔 28.1%
6 50~59歲佔 6.5%
7 60歲以上佔 0.7%
 
從以上資料顯示,第四、五兩個年齡組別是最容易發的年齡。這完全符合中國人所說的中年發福的事實。所以,年屆這個年齡的人士應該注意飲食和運動以保持良好的體格。
國外卻有一項普查資料跟中國的有所不同,他們認為體重增加和年齡成正比。男性在50~59歲發胖的佔63%,女性在60~69歲發胖的佔68%。
8 懷孕和哺乳期
婦女在懷孕時期,總是希望將來能生一個白胖胖的娃娃,因此,在懷孕期特別注意多吃營養品和進補,結果體重因此而增加了。母親體重過重會加重各個器官和組織的負擔,會造成妊娠毒血症和其它的併發症的可能。妊娠初期體重過重更會造成胎兒流產和出生前後死亡。母親過於肥胖一般來說她的嬰兒也會過胖的,這也是造成難產的一個原因。
中國人的風俗習慣喜歡在產婦坐月子的期間吃薑醋、豬蹄和雞。認為這樣通過哺乳會使嬰兒更強壯。對一些身體平日虛寒和補充鈣質有好處的。可是,對一些本來就身體很好的,食慾旺盛的婦女來說,就會造成營養過剩。況且,今天的婦女很少用母乳喂養嬰兒,絕大多數改用奶粉喂養。更由於在這個期間,產婦幾乎是不勞動的。在收入大過支出的情況下,便有過量的盈餘了。這樣,過多的熱量沒處消耗就會變成脂肪貯存起來。結果,坐完月子後,體型就加大一個碼啦。
想要在產後保持原有的身材不變的話。最重要的是注意在懷孕期不要盲目地、過量地吃補品,只要飲食均衡,對母親和嬰兒的健療就更有保障。在產後,也不應胡亂地進補,否則,也會成肥胖。更有甚者,不經過辨證,不管自己的體質寒熱虛實胡亂吃補品,更會闖出禍來。譬如、體質本來就是有內熱的,如果天天吃鹿茸,人參,黃耆,就會引起血壓升高,結果可能會引致產道血管破裂而大出血。一定要小心呀。
9 疾病
由疾病引致的的肥胖的原因也不少。由於某種疾病引起的炎症或外傷或腫瘤等令到下丘腦功能改變,可能引食慾大增而肥胖。
內分泌功能紊亂是最常見的原因吧。血液中的胰島素水平升高,可以促進脂肪合成的,這也是造成肥胖的一個原因。
有一種叫垂體性肥胖的,俗稱侏儒症。其特徵是手腳短小,身軀肥胖的。其原因可能是由於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素及促甲狀腺素等減少,脂肪分解減少,代謝率降低,結果脂肪合成大於分解而致肥胖。
用過「抗甲亢」藥物治療或以此藥作為減肥的人士,長久使用後,致令甲狀腺功能降低,形成向心性肥胖。長久使用類固醇藥物的病人,也會出現此等症狀。
性功能低下的患者,例如絕經期後的婦女或是男性因睪丸疾患而去勢或類無睪丸患者,都是因為體內雌激素水平高引致肥胖。因為雌激素與脂肪合成是有極關係的。也即是說,女性雌激素合量越多發胖的機會越高。
脂肪的合成和分解跟激素的分泌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激素是有調節脂肪的功能的,特別是甘油三脂的分解和合成。譬如胰島素、前列素E1就有促進脂肪合成和抑制其分解的作用。
相反,胰高血糖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素、生長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能促進脂肪分解和抑制其合成的。因此,這些激素的分泌一旦出現紊亂,就會出現消瘦或肥胖的不正常情況。
年齡增大,性腺和甲狀腺的機能衰退也就會造成脂肪的合成增加而形成肥胖。那一個年齡開始激素分泌衰退引致肥胖呢?這是沒有一定標準的。況且心理年齡比生理年齡到更重要呢。有些人年紀才三十多歲,正是青壯年的金色年華,可是心理狀態已是老化了,正如韓愈所說的「齒搖髮墮」,性功能明顯衰退,跟著就出現腹大便便,看上去像個「啤梨」的體型。不但外觀不好看而且也容易形成冠心病。
保持心境青春,不要為不必要的事情過份擔憂,《內經》云:「恐傷腎」。腎氣不足,不能化氣行水,引致濕濁內聚而肥胖。保持腎氣旺盛也是避免身體發胖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肥胖不是一個簡的問題,不要以為自己身體發胖只不過是營養過剩,只要節食和多做運動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只是單純性肥胖,這樣做是正確的,而且也可以達到目的。如果不幸是由於疾病所做成的一種症狀,就千萬要小心,不要胡亂節食或吃藥。一定找醫師診治,切實地找出致病的原因,先治好病,然後才考慮減肥的問題。在很多的病例中可以證明這一點:當疾病治好後,體型自然地恢復正常。
故此,不要一見身體發胖就相信廣告的一面之辭誤導胡亂服藥和使用不正當的減肥手段,否則,輕則浪費金錢,嚴重的更會招致健康受損。
(轉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