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另一面
以前偶爾會聽別人說
「並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對錯,端看你從哪一個面向來觀察」
總以為自己是了解這句話的,不過最近,才發現自己不是那麼了解
而且,「了解」和「體會」是不同的。
這兩天為了12月份的圖書館月在作準備,所以私下找了幾個班的老師先商量一些活動的細節
沒想到竟然有人以為我是為了想做行政,我真的沒有這樣想,而且,這是教學!
其實這樣的活動,我以前就想辦,無奈接圖書館4年來,每年都有大狀況
雖然今年也有,不過今年的志工較多,我的時間不必一直卡著
所以就把早就該做的事,拿出來做呀。
表面上,同事們倒是不會認為我找事情丟給他們做
因為能自己做的工作,我都先完成了,還有小志工每天到各班協助
但是同事們會質疑活動的成效
其實,在給同事們的說帖中,我有提到
「這樣的短期活動,是不足以建立學生的閱讀習慣的
其目的只是在於借短期的多樣化活動刺激學生的閱讀興趣
日後所有的定期活動如書香認證、有獎徵答都還是一定繼續辦」
我自己是相信
長期而持續的活動,足以建立閱讀習慣
而短期的、具變化性的有趣活動,是促成那些平時不太接觸書籍的孩子們,多一些機會自發閱讀
或是已經有不錯閱讀習慣,卻閱讀偏食的孩子,能進入不同的文字領域
我可以理解老師們對活動的疑慮,也可以接受活動較看不見具體成效的事實
但是我也以為
教育是不應該只看短期成效的
以閱讀來說
孩子每一萬字的閱讀,都很難看見成效
但是把尺度加大,也許到了第十萬字,第廿萬字
會有跳躍式的進步
畢竟孩子的人生歷練少,等到日後生活經驗日益增加
觸類旁通、甚至一通百通的現象,我想是可以預期的
而且沒有一種教育方式,是適合每個孩子的
所以,不斷的改變策略與技巧,才有可能讓最多的孩子獲益
面對同事們的疑慮
那真的是事情的另一面
我以前能「了解」,現在能「體會」,希望將來能夠「釋懷」
我想
我會再盡量減少需要各班老師們協助的事項,能自己做就自己做
希望結束後
大家能認同這是一個負擔不重,又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對了
「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中的雷夫老師
好像人緣也不怎麼好,是嗎?
20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