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4 11:34:27多爸

田中鄉土社區報~~12月號【多爸觀點】



       熱衷於推動二水地方文史工作的張錫池先生於1125日至1127日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的「順著河流去旅行導覽解說志工培訓」,張大哥平時服務於二水消防隊,利用公務之餘成立「二八水文史工作室」,與其胞姐張碧照女士用心投入地方的文化工作,精神令人感佩。多爸在友人的介紹下得知這個活動,名額僅限三十人,還好及時趕得上報名時間,於是利用課餘的時間前往二水光化社區的活動中心,參與這場充滿濃濃二水風情的文史饗宴。

    三天的課程中,工作室安排了許多重量級的講師前來為志工及學員上課,課程內涵又豐富多元,不僅有二水在地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介紹,還包含有自然生態、古蹟保存、濁水溪人文歷史及文化創意行銷的內涵。由於研習的時間在非假日,因此我只能利用課餘的時間抽空參加,除了聽見張錫池大哥講述「二水鄉的人文歷史」,擔任兩屆彰化縣觀光導覽解說協會第二三屆理事長的張碧照老師以「如何提升在地文化產值」為主題倡導文化觀光行銷的理念與實務,張錫池和張碧照這對姐弟兩人對鄉土的關懷維以及文化的紀錄與保存的熱誠令人敬佩。

    令人開心的是多爸在這次研討的機會中巧遇大學時期曾帶領系上學生前往澎湖進行「全國寺廟堂調查計畫」的謝英從老師,謝老師目前擔任台北228紀念館館長,自研究所時期就長期關注彰化平原的客家族群問題,此次研討會中,以此為主題為學員們講述「彰化縣客家族群的文化」,讓多爸對彰化平原這以說福佬話為主的客家族群歷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此外,擔任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的張素玢老師,曾經投入《二水鄉誌》以及《北斗鎮誌》編纂,對於濁水溪流域一帶的人文歷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研究所時期為了瞭解濁水溪河道變遷對田中天主教的發展,拜讀了張素玢老師的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一書,對於老師嚴謹的學術態度感到十分的敬佩,可說是多爸的偶像,老師將多年對濁水溪流域的研究心得總結出「濁水溪的歷史難題」課程,能親臨現場聆聽張老師的授課,多爸真的感到無比的幸福。

    其他課程,像是鹿水草堂堂主陳仕賢介紹的「濁水溪兩岸傳統民居」,台明將玻璃公司總經理林肇睢先生分享「文化創意與社區永續經營」的實例,彰化環保聯盟蔡嘉揚理事長「鳥類生態介紹與講解」,鄉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奕興老師分享「居民彩繪與欣賞」主題,幽默風趣的林茂賢教授「漫談台灣民俗」,李志穎老師介紹「蝴蝶及昆蟲的彩色世界」,這些課程因時間的因素多爸無緣參與,實在很可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研討會中邀請來的講師個個都是該領域十分突出的專家,可見主辦單位對這場研習的用心。

    透過研討會的參與,多爸一直思考一個問題,自1719年施世榜開鑿八堡圳導引濁水溪水灌溉彰化平原,幾百年濁水溪水不斷的灌溉著田中這塊土地,多爸算是實實在在從小吃濁水米長大的孩子,然而,我們對濁水溪的了解似乎不多,要不是當初寫論文為了探討濁水溪改道對田中天主教堂遷徙的影響,我還真從未去思考過故鄉田中與母親之河濁水溪的關聯性,這個研討會讓多爸反思,從小背著地理課本長江黃河流經的省份以及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卻對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母親之河一無所知,這是何等的不合邏輯,殖民的統治政權透過國民教育將大陸的地理和歷史植入我們這一帶的台灣的學子腦中,剝奪了我們對鄉土應有的認知,也讓我們對於鄉土的歷史與地理失去了應有個關懷與尊重,這是何等的可悲。從小師長就不斷的教育我們要好好讀書,出國留學,若是能夠移民歐美或是澳洲,那就是成功的象徵。然而對待這塊孕育我們的土地確是毫無戀棧,毫無回饋之心,這真的是一大悲哀,就如同孩子從小從母乳中努力汲取養分,榨乾父母的劬勞的成果,長大成人後最終選擇遠走他鄉,拋下家鄉孤苦的父母一般,我們對帶孕育我們的土地似乎總是那樣的冷漠無感,如同《蘋果樹》描述的情節一般,於是多爸希望藉由鄉土社區報的發行,能夠為自己成長的故鄉略盡一些微薄的力量,藉由書寫與分享,讓自己以及生活在田中這塊土的人們能夠更加認識並珍視家鄉的美好。也一同關心這塊從小陪伴我們成長的田中總總的美麗與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