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4 22:22:14多爸

重溫心靈捕手

        第一次看這一部電影是在大學三年級,看完後即興起一股衝動,花了三百多元買了原版的VCD,然而,不幸的是,買回來後不久,影片因為借給學弟而慘遭毀損。這個不幸事件著實傷了當時年少的心靈,四年後再重溫這部影片,感動依舊,不過體驗透過習修輔導課程老師引導而更加深刻。

        我認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禁區,這個禁區除非是自己很信任的人,否則一般是不容許別人輕易的闖入,就好像是小時候的秘密基地,只願和親密的朋友分享一般。影片中的男主角雖然擁有一般人所羨慕智商上的天賦,然而他在情感上卻和一般人一樣,擁有七情六慾。

        這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幾個重要的腳色,一是擁有非常人所擁有智商天賦的男主角威爾、二是幫助男主角走出陰暗角落的心理學老師尚恩、三是高傲的數學教授、四是男主角的女友以及男主角的好友。每個角色在影片中各有不同的生長背景,這些不同的生活背景塑造出他(她)們不同的個性與人生觀。

        以男主角而言,他因為從小受到養父的虐待,被一個「應該愛他卻沒有愛他」的人傷害,造成了他對人性普遍的不信任,他為自己砌起一道防禦的高牆,情願在工地中工作、在哈佛大學擔任工友,也不願意去面對他可能擁有的嶄新人生。尤其當他面對那位他所喜愛而對方也深愛著自己的女孩時,卻因為害怕自己辛苦所建立起的高牆因為感情的浪濤衝擊而崩潰,寧願放棄感情而保住自尊。

        我想,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禁區,就像歌手伍佰在挪威的森林歌詞中所譜的「心中那片森林有我未曾到過的地方」。要讓別人進入那封錮已久的禁區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男主角所缺乏的就是那股將自己撕裂再重新組合的勇氣。

        影片中,尚恩和其他的心理治療師有一個很大差別在於,他不將自己定位為心理醫師。在影片中他強調他只是個教心理學的老師,這和之前兩位諮商師(或應該稱精神科醫師較符合)的心態一開始就有很大的差異。前兩位醫師在第一次諮商後旋即放棄個案,理由都是「沒有時間浪費在這個個案身上」。那種以專家自居的心態十分明顯,他們似乎很難用同理心或是用更多的耐心來對待他們的個案;反觀尚恩,雖然第一次的諮商就被威爾挑起心中的傷痕,儘管他是如此的憤怒,不過他卻仍願意以同理心來對待與分析威爾的行為,認真的思索造成威爾的外在反應背後深層的心理因素。他甚至用他自己活生生的例子來開導威爾,教導他什麼是「愛」,我覺得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要將自己最傷痛、最不想提起的回憶暴露在一個需要你諮商的個案面前,等於向你的個案坦承自己的軟弱。如果處理不妥,很容易混亂自己的角色,甚至讓個案失去對諮商人員的信任。不過,尚恩卻很坦然的面對自己,他不但勇敢的去面對自己的傷口,更用自己的弱點來引導威爾去瞭解與面對人性不完美的事實。他用她太太習慣放屁的笑話來消遣自己,卻也讓威爾瞭解生命中點點滴滴不完美往往是最真實,也是最值得讓人回憶的。尚恩以一種『非規範』式的諮商方式與一種介於朋友與父親的關係,逐漸的瓦解了威爾心中的高牆,慢慢得找到面對自我的勇氣。

        這部影片中,給人覺的直覺反應或許認為扮演捕手的是尚恩。而威爾擔任的是投手的角色,不過,我認為,其實不論在影片或是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可能同時扮演著投手與捕手的角色。劇中雖然尚恩被數學教授賦予心理諮商師的角色而承擔輔導威爾的角色,然而我卻也清楚的觀察到,威爾對尚恩來說並不是僅有單方面資訊與情感的接受者,相反的,在與威爾的對話中卻也不斷的讓尚恩有更多的機會去面對自己的弱點。當第一次威爾看著尚恩的作畫在分析那艘汪洋中的孤舟時,那些分析的話語雖不完全正確,但卻也多少也窺視到尚恩的心靈深處的傷痕。而威爾與尚恩之間如朋友般的對話,其實是一種雙向的溝通過程,投手與捕手的角色其實是不斷的交錯變換著。

        回過頭看看現實的人生,在成長的階段中,不可能每件事都能稱心如意,小至外表長相,大致與親友的生離死別。有很多挫折會讓我們陷入人生的低潮。有時我們會找人訴說心中的煩悶與苦痛,這時,對方就是你最佳的捕手;有時,我們會扮演起這樣傾聽與安慰的角色。然而,我認為,不論是擔任投手還是捕手,都是值得欣慰得事,因為至少我們有勇氣將心中的球投出,也有榮幸擔任捕手的角色。最讓人擔心的還是明知自己心中有球卻沒有勇氣踏上投手板,明知自己有能力也有機會擔任別人的捕手卻吝惜伸出手來接對方一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