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8 14:59:41espressopen
鼎邊趖,毀了
1
每一次因為愛吃到廟口,卻很少光顧「鼎邊趖」;在逐漸黯淡失光的少時記憶裡,它卻是鮮明無比的貴(「貴」,2007年夏台灣最悚的字眼)。
貴,當然是比較出來的;在它是一碗三塊錢的年代,前面一點的「天一香」肉羹,二塊半;正對面的花枝羹或麵線,一塊半。
那時候,「天婦羅」還沒什麼名氣,大概是一碗三片一塊錢吧!
那時候,連廟口都沒什麼名氣;就只是一條短短的街,攤販的集中地罷了,當然,鰻魚羹、八寶冬粉、紀氏豬腳都還沒誕生。
那時候,基隆街上來來去去的攤子,都比廟口好吃;蘿蔔魷魚羹一碗才一塊哪!
那是陽春麵一碗兩塊的年代。
但是,廟口還是有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選擇性高;身上有個幾塊錢,可以吃好幾攤。
當然,鼎邊趖是被排除在外的,因為吃了它,就沒錢吃別的了。
(基隆廟口的可貴,就是在它可以說一攤一樣,或者一主一副,搭配得宜,很專業、不貪賣。現在到基隆,還是得去廟口;街上流動的老攤子,早就消逝無蹤,再也找不到了,新攤子的新滋味,真不是滋味。)
偶爾還是會去吃鼎邊趖,那是有大人帶的時候;據說,鼎邊趖是福州的家常飲食,從福州流亡到台灣的大人,是去吃家鄉味的,是去懷舊的,是去勾起記憶的。大人到廟口,除了鼎邊趖,無它。
大人翹著腳吃鼎邊趖,一邊吃一邊批;料不對啦!「趖」的漿太稀啦!全變了樣啦!一邊吃一邊批一邊近乎淚涕縱橫的唏噓。
大人吃過廟口的鼎邊趖過後幾天,家裡也會煮一次鼎邊趖;大概是氣不過廟口變了調的鼎邊趖,想要找回鼎邊趖真正的滋味吧!
那是簡單型或者家常型的鼎邊趖吧!
魷魚絲、蝦皮、木朵絲是有的;蝦仁羹、肉羹,就沒了,只有裹了太白粉的肉絲;蒜頭酥是沒有了,白菜絲、韭菜段倒是一大把;「趖」很厚,湯很糊。
(後來當兵的時候吃麵疙瘩,倒很像家裡的鼎邊趖,糊得要命,白菜一堆;又後來在「隆記」吃爛糊肉絲,竟好像也有相似的滋味。)
最大的異同,卻不是嘴巴上的,而是器具上的、動作上、視覺上的;家裡最大的炒鍋,和「鼎」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
就那麼大的一個炒鍋,澆漿做「趖」,那能揮灑得開?不似太極,卻見詠春了。
在那時,福州的滋味已經找不回來了,只剩基隆廟口的滋味了。
2.
那時候,廟口鼎邊趖,只有一攤,在面對奠濟宮的左邊,緊靠著廟側門(也就是現在吳家佔了一大塊,邢記佔了一點點的地方)。比起其他攤子,佔地極大,因為一座鼎,就等於人家一個攤位;鼎旁邊還有一大塊空地,以利澆漿製趖。
這也是為什麼鼎邊趖,不在廟口外的街上設攤,而得在真正的廟口的緣故了!
也不曉得是不是位置的因素,當時它的生意並不算好,至少不如外頭的攤子,人來人去川流不息;經常只有兩三位食客,更經常的是,一休息就休息很久,好像就此永久休攤了。
我想,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鼎邊趖內容豐富,什麼都有,肉羹、蝦仁羹‥‥,也什麼都少,一開了口動了食慾,很不過癮,若有所憾;鼎邊趖本來就不是點心零食,其中的肉羹、蝦仁羹等等,不過是配角,以米漿為原料的趖,才是主角,本就撐腹,想吃都吃不多。
(據說,八寶冬粉也有相同的困擾,所以可以點「八寶湯」,冬粉就免了。)
對我來說,鼎邊趖可觀之處,是在於現做現賣。
鼎邊趖的鼎,並不是鼎,只是座寬口圓底的大鍋,有兩個大人圈手合抱那麼大。座於燒木柴的大火爐上。
開始時,先熱油爆香魷魚絲小魚乾,注入高湯約至鍋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然後加入肉羹、蝦仁羹、筍絲、白菜等配料,湯微滾之時,主角米漿上場。
米漿本就是已經調好了,盛於鋁製的水桶中;攤主直接用碗勺起一大碗,快速繞鼎移步,順手一圈,澆在大鍋的上方高湯未及之鍋緣,所謂鼎邊,即鍋邊也。
米漿澆在火燙的鼎邊,似烤似蒸,凝結為「趖」,攤主取一平鏟,又是快步沿著鍋邊揮手一圈,趖落入湯內,再微滾,全數倒入一平底鍋,隔水保溫,以待食客。
這時,韭菜段才灑一些在湯上;一些的意思是,只有兩三碗所需的量,如果灑多了,食客不至,韭菜變黃變老就難吃了。起碗之後,才再灑上芹菜末和蒜頭酥。
一碗鼎邊趖,這才大功告成。
這一段精彩之處是在於,攤主的澆漿和鏟趖,動作渾然天成有如太極,其形有如金庸飛狐外傳中趙半山侃侃而談的亂環訣,其動有如張三丰太極拳經的口訣:「‥‥舉步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手慢手快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
而鏟趖落鍋之時,若你正在引頸等候;攤主持鏟而立,對你微微一笑,得意之情更有如莊子養生主:「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3.
前幾天,有人介紹我看一個地方特產的郵購網站,廟口的吳家鼎邊趖正在大力促銷,強調的是「百年吳家」;點進去一看,發現吳家鼎邊趖的工廠正在附近,而且每天中午前後還營業五小時,銷售冷凍鼎邊趖。
而且,而且‥‥賣的還不只是冷凍鼎邊趖而已,還有冷凍的天婦羅、雞捲、鰻魚羹等等。
當時,我心中一陣迷惘,只覺得鼎邊趖、天婦羅這等食品,冷凍之後還能吃嗎?不是要現做現賣現吃才行嗎?
正把它當作過眼雲煙,偏偏帕布颱風來了;就在帕布颱風過境台灣的前一天,我突然中了邪,居然騎著小毛驢,找到了吳家鼎邊趖工廠,買了兩包三碗分的冷凍鼎邊趖,準備儲糧防災。
那是一個各種工廠林立的地方,鐵工廠、電子廠,竟然能和食品廠並存一區,堪稱土地分區管理的一大奇蹟。
還好,我找到了地方看到的只是一家冷凍廠,自我安慰的強迫自己相信「鼎」不在這裡!但是誰曉得在不在冷凍櫃的後面呢?
來都來了,買了就是。
冷凍鼎邊趖的包裝上,「鼎」字是加了金邊;烹調方法倒是十分詳盡。我還注意到了,上頭有「百年吳家」四個字,底下是「基隆廟口股份有限公司」,商標上寫的是「雞籠廟口」,公司設在汐止新台五路上。
冷凍鼎邊趖的大包內,分了好幾個小包,趖、羹、配料,統統分開包裝。
廟口真的是企業化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還順便買了韭菜和芹菜;這才萬事俱備,就等帕布過境。
事實上,我那等得及帕布過境,回家就動手下鍋。
我仔細看了冷凍鼎邊趖包裝上的烹調方法,本來想先爆香魷魚絲小魚乾,但是,它也沒說要爆香,我也不敢造次,直接注水煮之;不過,用的是電鍋,因為在廟口看到的是隔水保溫,煮食之寶大同電鍋最適合了。
我是完全按照烹調方法,先燉配料,再燉羹和趖,一燉再燉之後,起鍋之前才加韭菜,起鍋之後再加芹菜花和蒜頭酥。
老實說,我對加熱的冷凍食品本就沒什麼信心,更何況有舊滋味舊景緻的感情的廟口鼎邊趖?
再加之,我看到那個冷凍的趖啊!四四方方的好幾片疊在一起,獨立包裝;我心裡就有譜了,這個趖啊,也是獨立製作的,而不是在高湯之上巨鼎之邊,邊烤邊蒸,吸盡鼎中精華孕化的蒸氣而完成的。
所以,我一燉再燉期望趖能入味之外,還私加了好幾片豌豆筴。
起鍋之時,觀其色,趖已微黃;喝其湯,不差,如果加點蚵仔,可能會更好;吃其羹,毀了,無論是肉羹、蝦仁羹,一口咬下去,粉異常的厚,肉絲躲在裡頭,蝦仁羹當然沒有蝦仁味了。
這真是一碗悲情的鼎邊趖。量產造成質變,夫復何言!
但是,我還是想盡辦法為這碗不成材的鼎邊趖解脫!不是自己燉得太久,是感情投射,不在廟口現場,不見攤主風範,自然沒滋味沒景緻了,也沒口福了。
於是,在帕布和梧提交錯之夜,直奔基隆廟口,從愛三路轉進仁三路;果如所料,颱風夜人不多,一屁股坐定天婦羅攤前,開口要求:『現炸兩碗,炸黃一點。』
一口現炸天婦羅下肚,酥軟燙的口感,總算喚回了對廟口的信心;吃完一碗,驚魂已定,才有精神和小師傅閒扯。
『你們廟口是不是弄了一家公司?也有賣你們的天婦羅喲。』
『噢,那個董事長等一會要來。嘻,嘻。』
『我有去過,賣的東西不少。是不是你們聯合搞的?』
『‥‥‥‥』
『是不是嘛?』
『你在問,我只有這麼答嘛!你會去買來吃嗎?』
我那敢說我買了冷凍鼎邊趖!
我覺得所謂「基隆廟口公司」,其中必然大有文章,至少沒有共識。
默默吃完第二碗天婦羅,晃蕩逛進真正的廟口,邢記在左,吳家在右;我東看西看,不理那些拉客的少年,就是沒看見那個鼎。
我慢慢踱開,還不死心,又回頭探著頭看,還是沒找著那個鼎。但是,在吳家卻看見了和我買的一模一樣包裝的冷凍鼎邊趖。
我實在坐不下去吃一碗鼎邊趖。
八成廟口的鼎邊趖,也變成了冷凍食品;工廠製作,廟口銷售。
鼎邊趖沒了福州的滋味,也沒了廟口的滋味,更沒有大師揮灑的景緻。
我嘆了口氣,轉身而出,一屁股坐到正對面的蚵仔煎攤前,叫一盤用柴火煎出來的蚵仔煎,再來一碗蚵仔湯。
『不加蛋。』
『不加蛋,價錢一樣喲!』
『你們很奇怪,以前加蛋要講,現在不加蛋要講!』
『不會吧?老早就這樣了。』
『以前,加蛋要加兩塊。』
『你說的,是我祖父時代吧!』
說的也是。
『好在你還是用柴火煎。』
『這是不變的。』
吃完了蚵仔大餐,我身子一移,轉進旁邊麵線攤,吃了一碗全球最純淨的大腸麵線(除了廟口,其他地方的大腸麵線,大腸都滷過了,滷大腸的味道壓過了麵線的味道),然後再移位到花枝羹,又吃又帶。
『你算第幾代了?』
『嗯,應該是第三代。』
『你們的湯頭,倒是幾十年沒變。』
『我姊姊在那邊賣蝦仁羹,是一樣的湯頭,擺進的東西不一樣,味道就不一樣。』
於是,我又掉頭往回走,吃一碗蝦仁羹。
廟口就應該是這樣吧,守著攤子,守著柴火,守著原滋味,守了三代。
每一次因為愛吃到廟口,卻很少光顧「鼎邊趖」;在逐漸黯淡失光的少時記憶裡,它卻是鮮明無比的貴(「貴」,2007年夏台灣最悚的字眼)。
貴,當然是比較出來的;在它是一碗三塊錢的年代,前面一點的「天一香」肉羹,二塊半;正對面的花枝羹或麵線,一塊半。
那時候,「天婦羅」還沒什麼名氣,大概是一碗三片一塊錢吧!
那時候,連廟口都沒什麼名氣;就只是一條短短的街,攤販的集中地罷了,當然,鰻魚羹、八寶冬粉、紀氏豬腳都還沒誕生。
那時候,基隆街上來來去去的攤子,都比廟口好吃;蘿蔔魷魚羹一碗才一塊哪!
那是陽春麵一碗兩塊的年代。
但是,廟口還是有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選擇性高;身上有個幾塊錢,可以吃好幾攤。
當然,鼎邊趖是被排除在外的,因為吃了它,就沒錢吃別的了。
(基隆廟口的可貴,就是在它可以說一攤一樣,或者一主一副,搭配得宜,很專業、不貪賣。現在到基隆,還是得去廟口;街上流動的老攤子,早就消逝無蹤,再也找不到了,新攤子的新滋味,真不是滋味。)
偶爾還是會去吃鼎邊趖,那是有大人帶的時候;據說,鼎邊趖是福州的家常飲食,從福州流亡到台灣的大人,是去吃家鄉味的,是去懷舊的,是去勾起記憶的。大人到廟口,除了鼎邊趖,無它。
大人翹著腳吃鼎邊趖,一邊吃一邊批;料不對啦!「趖」的漿太稀啦!全變了樣啦!一邊吃一邊批一邊近乎淚涕縱橫的唏噓。
大人吃過廟口的鼎邊趖過後幾天,家裡也會煮一次鼎邊趖;大概是氣不過廟口變了調的鼎邊趖,想要找回鼎邊趖真正的滋味吧!
那是簡單型或者家常型的鼎邊趖吧!
魷魚絲、蝦皮、木朵絲是有的;蝦仁羹、肉羹,就沒了,只有裹了太白粉的肉絲;蒜頭酥是沒有了,白菜絲、韭菜段倒是一大把;「趖」很厚,湯很糊。
(後來當兵的時候吃麵疙瘩,倒很像家裡的鼎邊趖,糊得要命,白菜一堆;又後來在「隆記」吃爛糊肉絲,竟好像也有相似的滋味。)
最大的異同,卻不是嘴巴上的,而是器具上的、動作上、視覺上的;家裡最大的炒鍋,和「鼎」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
就那麼大的一個炒鍋,澆漿做「趖」,那能揮灑得開?不似太極,卻見詠春了。
在那時,福州的滋味已經找不回來了,只剩基隆廟口的滋味了。
2.
那時候,廟口鼎邊趖,只有一攤,在面對奠濟宮的左邊,緊靠著廟側門(也就是現在吳家佔了一大塊,邢記佔了一點點的地方)。比起其他攤子,佔地極大,因為一座鼎,就等於人家一個攤位;鼎旁邊還有一大塊空地,以利澆漿製趖。
這也是為什麼鼎邊趖,不在廟口外的街上設攤,而得在真正的廟口的緣故了!
也不曉得是不是位置的因素,當時它的生意並不算好,至少不如外頭的攤子,人來人去川流不息;經常只有兩三位食客,更經常的是,一休息就休息很久,好像就此永久休攤了。
我想,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鼎邊趖內容豐富,什麼都有,肉羹、蝦仁羹‥‥,也什麼都少,一開了口動了食慾,很不過癮,若有所憾;鼎邊趖本來就不是點心零食,其中的肉羹、蝦仁羹等等,不過是配角,以米漿為原料的趖,才是主角,本就撐腹,想吃都吃不多。
(據說,八寶冬粉也有相同的困擾,所以可以點「八寶湯」,冬粉就免了。)
對我來說,鼎邊趖可觀之處,是在於現做現賣。
鼎邊趖的鼎,並不是鼎,只是座寬口圓底的大鍋,有兩個大人圈手合抱那麼大。座於燒木柴的大火爐上。
開始時,先熱油爆香魷魚絲小魚乾,注入高湯約至鍋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然後加入肉羹、蝦仁羹、筍絲、白菜等配料,湯微滾之時,主角米漿上場。
米漿本就是已經調好了,盛於鋁製的水桶中;攤主直接用碗勺起一大碗,快速繞鼎移步,順手一圈,澆在大鍋的上方高湯未及之鍋緣,所謂鼎邊,即鍋邊也。
米漿澆在火燙的鼎邊,似烤似蒸,凝結為「趖」,攤主取一平鏟,又是快步沿著鍋邊揮手一圈,趖落入湯內,再微滾,全數倒入一平底鍋,隔水保溫,以待食客。
這時,韭菜段才灑一些在湯上;一些的意思是,只有兩三碗所需的量,如果灑多了,食客不至,韭菜變黃變老就難吃了。起碗之後,才再灑上芹菜末和蒜頭酥。
一碗鼎邊趖,這才大功告成。
這一段精彩之處是在於,攤主的澆漿和鏟趖,動作渾然天成有如太極,其形有如金庸飛狐外傳中趙半山侃侃而談的亂環訣,其動有如張三丰太極拳經的口訣:「‥‥舉步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手慢手快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
而鏟趖落鍋之時,若你正在引頸等候;攤主持鏟而立,對你微微一笑,得意之情更有如莊子養生主:「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3.
前幾天,有人介紹我看一個地方特產的郵購網站,廟口的吳家鼎邊趖正在大力促銷,強調的是「百年吳家」;點進去一看,發現吳家鼎邊趖的工廠正在附近,而且每天中午前後還營業五小時,銷售冷凍鼎邊趖。
而且,而且‥‥賣的還不只是冷凍鼎邊趖而已,還有冷凍的天婦羅、雞捲、鰻魚羹等等。
當時,我心中一陣迷惘,只覺得鼎邊趖、天婦羅這等食品,冷凍之後還能吃嗎?不是要現做現賣現吃才行嗎?
正把它當作過眼雲煙,偏偏帕布颱風來了;就在帕布颱風過境台灣的前一天,我突然中了邪,居然騎著小毛驢,找到了吳家鼎邊趖工廠,買了兩包三碗分的冷凍鼎邊趖,準備儲糧防災。
那是一個各種工廠林立的地方,鐵工廠、電子廠,竟然能和食品廠並存一區,堪稱土地分區管理的一大奇蹟。
還好,我找到了地方看到的只是一家冷凍廠,自我安慰的強迫自己相信「鼎」不在這裡!但是誰曉得在不在冷凍櫃的後面呢?
來都來了,買了就是。
冷凍鼎邊趖的包裝上,「鼎」字是加了金邊;烹調方法倒是十分詳盡。我還注意到了,上頭有「百年吳家」四個字,底下是「基隆廟口股份有限公司」,商標上寫的是「雞籠廟口」,公司設在汐止新台五路上。
冷凍鼎邊趖的大包內,分了好幾個小包,趖、羹、配料,統統分開包裝。
廟口真的是企業化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還順便買了韭菜和芹菜;這才萬事俱備,就等帕布過境。
事實上,我那等得及帕布過境,回家就動手下鍋。
我仔細看了冷凍鼎邊趖包裝上的烹調方法,本來想先爆香魷魚絲小魚乾,但是,它也沒說要爆香,我也不敢造次,直接注水煮之;不過,用的是電鍋,因為在廟口看到的是隔水保溫,煮食之寶大同電鍋最適合了。
我是完全按照烹調方法,先燉配料,再燉羹和趖,一燉再燉之後,起鍋之前才加韭菜,起鍋之後再加芹菜花和蒜頭酥。
老實說,我對加熱的冷凍食品本就沒什麼信心,更何況有舊滋味舊景緻的感情的廟口鼎邊趖?
再加之,我看到那個冷凍的趖啊!四四方方的好幾片疊在一起,獨立包裝;我心裡就有譜了,這個趖啊,也是獨立製作的,而不是在高湯之上巨鼎之邊,邊烤邊蒸,吸盡鼎中精華孕化的蒸氣而完成的。
所以,我一燉再燉期望趖能入味之外,還私加了好幾片豌豆筴。
起鍋之時,觀其色,趖已微黃;喝其湯,不差,如果加點蚵仔,可能會更好;吃其羹,毀了,無論是肉羹、蝦仁羹,一口咬下去,粉異常的厚,肉絲躲在裡頭,蝦仁羹當然沒有蝦仁味了。
這真是一碗悲情的鼎邊趖。量產造成質變,夫復何言!
但是,我還是想盡辦法為這碗不成材的鼎邊趖解脫!不是自己燉得太久,是感情投射,不在廟口現場,不見攤主風範,自然沒滋味沒景緻了,也沒口福了。
於是,在帕布和梧提交錯之夜,直奔基隆廟口,從愛三路轉進仁三路;果如所料,颱風夜人不多,一屁股坐定天婦羅攤前,開口要求:『現炸兩碗,炸黃一點。』
一口現炸天婦羅下肚,酥軟燙的口感,總算喚回了對廟口的信心;吃完一碗,驚魂已定,才有精神和小師傅閒扯。
『你們廟口是不是弄了一家公司?也有賣你們的天婦羅喲。』
『噢,那個董事長等一會要來。嘻,嘻。』
『我有去過,賣的東西不少。是不是你們聯合搞的?』
『‥‥‥‥』
『是不是嘛?』
『你在問,我只有這麼答嘛!你會去買來吃嗎?』
我那敢說我買了冷凍鼎邊趖!
我覺得所謂「基隆廟口公司」,其中必然大有文章,至少沒有共識。
默默吃完第二碗天婦羅,晃蕩逛進真正的廟口,邢記在左,吳家在右;我東看西看,不理那些拉客的少年,就是沒看見那個鼎。
我慢慢踱開,還不死心,又回頭探著頭看,還是沒找著那個鼎。但是,在吳家卻看見了和我買的一模一樣包裝的冷凍鼎邊趖。
我實在坐不下去吃一碗鼎邊趖。
八成廟口的鼎邊趖,也變成了冷凍食品;工廠製作,廟口銷售。
鼎邊趖沒了福州的滋味,也沒了廟口的滋味,更沒有大師揮灑的景緻。
我嘆了口氣,轉身而出,一屁股坐到正對面的蚵仔煎攤前,叫一盤用柴火煎出來的蚵仔煎,再來一碗蚵仔湯。
『不加蛋。』
『不加蛋,價錢一樣喲!』
『你們很奇怪,以前加蛋要講,現在不加蛋要講!』
『不會吧?老早就這樣了。』
『以前,加蛋要加兩塊。』
『你說的,是我祖父時代吧!』
說的也是。
『好在你還是用柴火煎。』
『這是不變的。』
吃完了蚵仔大餐,我身子一移,轉進旁邊麵線攤,吃了一碗全球最純淨的大腸麵線(除了廟口,其他地方的大腸麵線,大腸都滷過了,滷大腸的味道壓過了麵線的味道),然後再移位到花枝羹,又吃又帶。
『你算第幾代了?』
『嗯,應該是第三代。』
『你們的湯頭,倒是幾十年沒變。』
『我姊姊在那邊賣蝦仁羹,是一樣的湯頭,擺進的東西不一樣,味道就不一樣。』
於是,我又掉頭往回走,吃一碗蝦仁羹。
廟口就應該是這樣吧,守著攤子,守著柴火,守著原滋味,守了三代。
下一篇:桃園街的老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