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2 22:21:08立人

【時事評論】我看文言文爭議

【時事評論】我看文言文爭議

近日教育部擬將國文課本文言文比例刪減,由現行的60%刪減為40%,個人作為文言文愛好者,贊成配合國情作比例之調整,但更期望藉此爭議,釐清並且重新認識文言文之價值。以下就數角度論之:

1.作為「文化」

各國皆有其古老語言傳統,必須經由學習方能自在使用者。就語言形式上,句法可能較為精簡或者艱澀,甚至有當今不存在之語言,仍因其豐富價值而受到重用者,如拉丁文;就實質內容上,古老文獻反映出人類超越古今的共同處境,不管作為理念、史料、或藝術,皆有值得借鏡之處。國人珍視故宮國寶難道只是因為他們的「天價」?如此說來,無形的文化資產,也不該受到冷落。茲就藝術層面分析,文言文以其「精簡」(Brevity)、「對稱」(Symmetry)、「秩序」(Heirarchy),呈現出一種力量、和諧與美。關於「精簡」,Shakespeare不也說過:「簡潔是智慧的靈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史記」稱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若改為白話文,必須說成:「在房間裡把計畫搞定,就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獲勝」,如此,原先所欲傳達的「理性——勝利」的連結大大地被削弱了,文氣變得有氣無力,好像文字得了重感冒一樣;就「對稱」而言,「運籌——決勝」表達了事物的「因——果」,「帷幄之中——千里之外」對比了空間的「小——大」與「內——外」,整句話蘊含著「閉——開」的氣勢。再看司馬遷「報任安書」裡,他如何表達創作的目的(也就是人生的意義):「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依序表達了「宇宙——歷史——人生」的世界觀,有著「空間——時間——價值」的嚴謹結構,藉由這種「秩序」與「邏輯」,他給了當今為都市叢林所遮蔽的現代人,一種內省(introspection)的鳥瞰觀點。畢竟,人類語言不同於電腦語言,它有著豐富的情感,關於情感的表達技巧,便是文言文不可取代的藝術性。

2.作為「生活化」

許多喜愛文言文的人,常歸因於學生時代良師的指引、以及日後的人生體驗。日後的人生體驗自是難以預料的,唯有學生時代適當的引介,才是文言文教育的根本著力點。回憶舊日課堂,零碎的知識都已遺忘,只有當初老師的「啟發」——也就是與生活的融合——至今還是我們思想血肉的一部份。「生活化」,或許才是整體爭議的根本關鍵點,因為,若無法融入生活,再平易的白話文也是徒然。

3.作為「現代化」

「文言文」作為古代知識階層的語言,與作為通俗文化的「白話文」,應該是相互吸取養分、而非衝突對立的。若作一種衝突觀的認識,那也僅是一種狹義的文學認識。不可否認,「文言文」在「現代化」的大潮流中漸形脫節,以脫節的現實再加以官方持續的強制,僅造成學生的反感,因而,調整其比例,加進更多反應時代的優秀白話文學,是有其必要的。

4.作為「去中國化」

個人以為,不僅要加進優秀的白話文學,還必須加進更多的台灣文學。「認識台灣」,是近年台灣人進行的最熱烈的一堂補課,可惜其論述由少數「政治從業者」所把持壟斷,對「衝突論」的標榜,使台灣史面目全非。我們有必要公開更多原始資料,使下一代有自行判斷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任由意識型態操弄。台灣文學家,作為昔日知識界菁英,往往是最標準的「中國化」者,他們反殖民、尚人道,對「去中國化」者作最嚴厲之批判,如賴和、楊逵、吳濁流(早期)龍瑛宗、鍾理和諸人;至於發起「台灣文化協會」,寫下「臨床講義」,創立「台灣民眾黨」的蔣渭水,精神上完全是「台灣的孫中山」,並且被日本殖民政府當作極端的漢族主義者,是最頭痛的肅清對象。

5.作為「全球化」

對於舊日台灣文學的理解,有助於我們擺脫盲目激情,從而認識歷史的曖昧性,並非三言兩語所能魯莽概括。瞭解歷史的曖昧,也就能體會人性之共通,培養人道主義的關懷。以空間而論,韓國農民為了制止外國糧食進口而發動的暴力抗爭,也漸漸在我國上演;而中國四川河南等地的「官逼民反」暴動,也正是五十年前台灣二二八事件的翻版。無怪馬克斯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大聯合」,在這國家疆界崩解的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的對立逐漸消弭,政府與農民間的鬥爭才剛開始。這也就是為何筆者主張,降低文言比例,增加台灣文學的用心所在——理解,有智慧去理解文言、有誠意去理解人心,才是爭議解決之道。

2004.12.2
(c)立人秘密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