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7 22:17:23 艾立克雅客部落格

紅塵白浪兩茫茫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味,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悔,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刃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身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害,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逢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鹹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獐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蠱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一場。

傾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憨山大師是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他的這首醒世歌很耐人尋味,紅樓夢中說賈雨村看到一座寺廟的一句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感歎說這是一個翻過跟頭的人做出的,即一個經受過滄海桑田的人生變化,經了富貴貧窮的變化後感悟出來的。而憨山大師的這首歌,開頭四句,也可以看作,這是開過悟的禪師說的話。人們總以為開悟是什麼石破天驚的大事,頭上馬上有了光環,然後說話做事都有了大師派頭。其實開悟那一刻或許有驚人的心理變化,但以後,人卻變得稀鬆平常,隨著塵世,了卻此生,心安了,不再不安地追求,妄想什麼了。有一個故事,說寺裏請一個大法師來傳法,日子到了卻不見人來,當家師很著急,不經意地在齋堂看到了大法師,趕忙請寺裏的人全出來到齋堂迎接,一問才知道,大法師來時,沒有人認識,以為普通游方僧人,就安排他到雲水堂掛單了。大法師一點也不介意,就在雲水堂掛單。這是多麼平常、柔和、安分和隨緣(老子說和光同塵)。否則大法師一見這樣待他,馬上就該亮出身份,告接待人的狀,甚至大發一通脾氣。人家沒有,一切都很平常。因為就如同一顆塵埃一樣,隨風上下,你把我往上吹也好,往下刮也好,不會起嗔心,也不會起妄念,因為人的生命太小,太卑微,太平常,小得不足以起這些心思。又有故事說,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天,經過河岸,見一隻野幹(狼一類),想吃烏龜,可是烏龜將頭足縮回殼內,多時不動,沒有忍耐心的野幹,棄它而去,有忍耐心的烏龜,保存性命。佛對阿難尊者說:“修行人亦應如是。”古德說:“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受盡天下百般氣,養就胸中一段春”,這真是金玉良言。 
  這裏講的紅塵,就是人們所希求的財色名食睡,人一捲進去就再難出來,什麼就結塵白浪兩茫茫。紅塵也可看成是世間八法,即苦樂、毀譽、損利、衰興。人能有一份清淨的心,不把自己的身心捲入這紅塵中,不為這八法所動,則能得到安樂和清淨了。與紅塵相對的則是佛教的空門,經常在電影中看到紅塵中人忽然遁入空門,可見這兩者不同,卻又連得很緊。佛教的空並不是通常理解的一無所有,而有其特別的意義。佛教的空與有是聯繫在一起的,而且也是與中道聯繫在一起的。佛教認為心、佛、眾生三者無差別,萬法唯心,而心體是空,如此則萬法畢竟空,但又有作為假名存在的有,所以真空妙有不二,有為與無為雙運,空有雙融,心物相融,空有雙運,如此則近於佛教所講的中道實相。萬法自性空,則世間並無我及我所,天下只是一體,所以只有利他才有真正的自利,所以人當至力于社會自然的共同繁榮和發展,。這樣看來,佛教所講的空裏面卻有一個清淨的、無比莊嚴的美好世界,從這一點說佛教的空就不是消極的了。

  休將自己心田味,莫把他人過失揚。 

  佛道儒講的就是這個心性,儒家講修身養性,佛家講明心見性。這與心理學上講的知情意相似,講人的心理活動、意志活動,人都有心,有思維,從倫理上講,就是讓這個心本來具有的性質、特點發揮出來,而不能把這個心丟掉,使它的性質迷失、歪曲、蒙昧,而人的心變化無常,可善可惡,但它的本來狀態是一片澄明,按照這種本性來動,則有善無惡,但如果受到外來環境的影響,則會使人心的本性受到蒙昧,而做出的事不一定純善無惡。所以儒家講性相近,習相遠。人的心由於無形無相,變化無常,人不知如何認識它,如何降伏它。孟子講人有四端,即是非之心,辭讓之心,惻隱之心,羞恥之心。這四種心,可以看作是人應守的四條基本倫理。人能時時反觀自己,看看心裏有沒有這四種心,有沒有違背這四條倫理,就可以不斷涵養自己的心性了。佛教講“無所住而生其心”,認為不執著於任何事物及情緒,這是從心體上講的。從倫理上講,佛教認為人要培養慈悲心,認為佛心者,大慈悲心是。認為佛心裏只裝有對眾生的慈悲,不裝自己,以利樂眾生的心懷為自己的心。道家則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己心,以天下人的心作為自己的心,不執著於個人的思想和好惡。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篇《石音夫醒迷功過格》一文,認為人起一個善念就是功,起一個惡念就是惡。這種思想在宗教文化中是共通的,伊斯蘭教也認為,人起真心要去做一件好事,就有一善,如果做成了,就有兩善。儒家講慎獨,就是要人察看心態,不可以為沒有人看見就起惡念,做惡事。佛教認為人的心本來是澄明空寂的,於一切法不執,不粘,不住,如果起心動念,則貪執不舍,而起種種妄念,起嗔念,起癡心,從而迷失本心。所以佛教講的明心見性,也並不玄秘,就是講淨化人心,即自淨其意,又依這個淨心來行善去惡,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佛教了。所以開悟,明心見性並不是有了什麼神通、大法力,而是明瞭人心,順著心的本性去做事就是了。 
  心也就田地,人除了心中的惡種子,種下善種子,不斷耕耘,澆水,施肥,則這個田地就會圓滿,能得成就。心理學上也講要發揮人內心的力量,開發人的潛能,讓人從種種痛苦、煩惱、憂慮中解脫出來,從種種負面心理中解脫出來,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佛教認為一切法唯心所造,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先有心念的認識,才會成為人認識和理解的物件,心理學也講暗示,則讓人不斷放鬆,暗示自己健康、幸福、富裕,並在腦中一遍一遍清晰地勾畫出美好未來和前景(類似白日夢),通過這樣的心理訓練,人的意願也就有可能不斷變為現實。 

  謹慎應酬無懊悔,耐煩作事好商量。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刃易傷。 

  人做事從容一些,不著急,不上火,則事常常能做好,就較少會懊惱。硬駑、鋼刀總是易先折損的。這與老子的教誨相近。有故事講孔子見老子,老子伸出舌頭,說舌頭柔和就存在,而牙齒剛硬就先掉了。並勸孔子,去汝驕氣與淫志(過多的理想、追求),斯皆無益於汝身。這是一個淺易的道理,但因淺易,反倒讓人不注意而忽視。現在社會崇尚的就是力量,都炫耀力量,但力量是勝別人的,能勝過自己,超越自我才是強者。 

  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易傳》中說言行是君子榮辱的關鍵。所以慎言,慎行,心口如一,表裏一致,才能免去口舌之災。人如果不能去除淫害他人的心,改變鐵石心腸,則他遲早會為此而招來災難。人說話當親切、有益、真誠,在生活中沉浸在精神的奉獻和愛之中。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我人是非、短長,這都是分別,人執著我相,則有私心,也就會把自己和世界格開來,忘卻萬法一體,天下一家的道理,結果做事自私自利,損害自己又損害別人,於是就在人我是非中打轉。是非是很折磨人的,尤其在名利場中,不少演員因受不了流言蜚語的折磨,不得不退避。其實人背後議論人總是難免的,所以也不必介意別人的議論。人一方面做事儘量周全一些,少一些私心,少爭奪,多一點愛心,是非就會少一些了;另一方面也可以從這些議論中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真誠地去反省,克服自己的缺點,改正自己。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身焉得免無常。 

  世界上的事都是有缺陷的,天地尚且有不足,何況人呢,所以不能追求完美。人所稟賦的天性也有厚薄,所以世界就有各式各樣的人。而人最根本依附的身體呢,也是虛假不實的,如同大海的波濤一樣,因心動及業力感招,暫時顯現出這種形狀,從根本上說是變化無常,更不可執著。

  吃些虧處原無害,退讓三分也不妨。

  人身無常,人生也變化莫測,因此吃些虧,退讓三分,忍一忍就過去了。君子坦蕩,明道理,知道吃虧是福,知道退是進,所以不貪不爭,順道而行。 

  春日才逢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榮華富貴都是人所喜愛的,但都是短暫的,而且很短很短,人往往只是嘗到了一點甜頭,還沒有過足癮,就會從高處掉下來。如果在高位時,因財勢做惡事,那下來時就會有災難了。所以榮華富貴就類似《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的,是刀刃上塗的一點蜜,小孩不知道就去舔,結果把舌頭割傷了。榮華富貴是上天賞賜的,自己喜愛,也能推己及人,把它與眾人共用,把美好的東西分給眾人,利益眾人,這樣處富貴,就沒有事了。如范沖淹做了宰相,能勤政愛民,不斷行善積德,不僅自己好,而且還福蔭後代。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鹹苦辣自承當。 

  人雖然有些事,可以請人幫忙,但人的生老病死,只有自己能承擔,儘管有榮華富貴,人生中的種種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來承受。所以人生的事,說穿了,真是說不盡,也難說出口,個中滋味,還要人自己去耐心品嘗。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獐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人總想憑聰明,多占一些便宜,多撈一些好處,自以為聰明,但上天是公平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損驕滿,補謙退。獐因香重,而死去。人如果逞自己的聰明伶俐,美貌多才,財富,富貴,則後果也會走上獐與蠶的命運。人與動物同處於一個世界,人有時可以觀察自然,也會得到對人生的種種感悟。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蠱和氣二陳湯。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 

  如何養神平胃,民國時有王善人認為“認不是”勝服清涼散, 人能認自己的錯,則神清智爽,心裏安寧。對於和氣湯,王善人則認為“找好處”勝用暖心丸。人能時常看到別人的好處,提人的好處,則彼此就會相處較好了。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人生就是一場戲,主要的內容就是悲歡離合,壽夭窮通,世事又如同一局棋,天天演,演了再來,緣聚緣散。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一場。傾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人生既是一場戲,也就不是真的了,所以爭強鬥勝就沒有必要,那只會招禍。人當思索大限到來時,人往何處去,當思索人的生命價值,思索人從何處來,又準備往何處去,不能鬧哄哄,只為名利忙碌,而把自己性命大事給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