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7 16:15:20柚子

再說飲食


 
 



(柚子OS:我就知道,我就知道,那一篇罵人的文章會招惹一堆留言……。)


 

  事實上,那篇<飲食>是我有所感而作的,是因為這一段時間每天聽著某個人的奇怪邏輯碎碎念攻勢,為了預防日後腦袋中毒,而寫出來警告自己的。只不過放在這個地方,加上幾乎沒人知道前因後果,所以應該還是解釋一下比較好。


  柚子目前的飲食觀,基本上還是來什麼吃什麼。就像唐朝裴杜說的:「雞豬魚蒜,逢著則吃。」而且根據長輩的教導,吃多少拿多少,擺在面前的就一定要清光。比方說柚子在員工餐廳吃飯,有時菜鹹得過分,就只好拿出當年三分鐘解決一顆便當的本事,把餐盤上是食物的全掃進肚子,然後趕快回家灌茶。


  不過還是有些地方跟以前不大一樣。比較大的改變之一是開始學會慢慢吃,一點一點吃。柚子吃東西沒什麼耐性,所以速度算是很快,往往同桌的人才吃不到一半,我已經瞪著空碗在發呆了。尤其是在工作上班中,心有顧忌之下吃東西更快,很像《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吃法,「一撈食之」、「磨磚砌的喉嚨,著實又光又溜。」


  而學會慢慢吃,再加上「把舌頭泡在好茶裡」,我發現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借用金聖嘆「豆干加花生」的典故,兩個混在一起吃是那個味道沒錯,只不過我現在知道了豆干本身是什麼味道,花生又是什麼味道。


  那麼,關於<飲食>一文所要攻擊的目標是在這裡。我只不過是討厭有人打著「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的招牌一直強調著他不懂的事情。而我喜歡這個對聯。


  能說出這個對子的一定是繞過一圈之後回來的人。就像孫過亭<書譜>中說的:「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不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一樣是平正,萌芽跟成熟是兩回事。


  而「真味只是淡」,是因為五味調和,以淡為宗。酸、甜、苦、辣、鹹各自有它本身的特質,簡言之,酸的好處在於清爽;甜的好處在於甘美;苦的好處在於韻味;辣是在於刺激;鹹則在於調劑。而這五種味道交織則又帶出千變萬化的味道,也只有在淡味的立場才能分辨出各自的區別。比方說,在極度麻辣的狀況下,少數還能提醒舌頭還活著的味道是酸味,而是甜或鹹,差不多只能用猜的而已。


  所以老子說:「五味令人口爽。」或許指的是五味混雜而濫的情形。舉個例來說,柚子過去其實不大喜歡台式料理,炒什麼都要用一堆蔥、蒜爆個香,火候往往特別粗猛,而湯就一定浮著幾片油蔥酥,一上桌滿是烟火氣,吃得人心浮氣燥。直到後來吃到高手做的菜,才發現台式料理也可以那樣溫潤醇厚。東西都一樣,只不過多一點、少一點這樣的差別,無過與不及,剛剛好而已。


  再回到「真味只是淡」。淡的好處在於清楚,可是不能說淡是絕對。一本《隨園食單》從頭到尾講的是「本味」,強調如何把一樣食材作出它最好的味道,就像怎樣把一個人才放到最適當的位置讓他發揮所長一樣。而誤解了「本味」的意涵,就會把一項本質濃厚應該下重手處理的菜色拿去清蒸水煮然後上桌,比方說海參煮薑絲湯,那無疑是餐桌上的惡夢。


  正如《隨園食單》中<須知單.疑似須知>所說的:「濃厚者,取精多而糟粕去之謂也;若徒貪肥膩,不如專食豬油矣。清鮮者,真味出而俗塵無之謂也;若徒貪淡薄,則不如飲水矣。」

  就是這樣。雖然說口腹之間並不能成為最終的追求目標,但我並不想由腦袋來催眠嘴巴,再由嘴巴來反映腦袋的無知。要說的也就是這樣而已。










 
 

上一篇:飲食

下一篇:失落的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