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0 17:11:00今年不是個好年

地域建築的維護與創造

一、設計:關心創造新的使用形式
二、回到傳統?批判的地域主義
*思考面對強勢建築文化的一種批判與自覺能力。
*態度是接受一種雙重調解的過程,以批判的地方主義的態度,來「拆卸」不可避免的高勢文化的支配,同時又能小心汲取其技術。
*戰略原則是維持一高度的批判與自覺,間接取自一特定地點的特徵要素,取得處於主導地位的靈感啟示,來緩和全球化、現代化的衝擊。
*現代化給於人們方便與一致性的要求,卻又矛盾地來自於地區的文化根源。要求全球化的地域主義還是得倚賴地域文化的深度創造。

三、具特色的地域風格、地域建築
*建築的本質在於人的生活與環境,故建築與土地的地域風貌有極深的關係,地形、地勢、風 / 雨和雪 / 氣溫與濕度 / 太陽光等影響的集合型氣候 / 受植物與動物生態的自然條件影響。
*人類的生活在活用自然條件,創造生活場所的安定。建築環境需求是自然的安定內部空間來形成同時期的共同體與人類社會的住居共用設施,由聚落漸漸形成都市。因而建築有了它的個性,各地的建築有其讓人注目的特色。具特色的地域建築可以說建築特色來自於土地的一部分,並就特定計畫來設計。

四、台灣民間現代化過程中的一些線索
财 *金門洋樓:傳統合院+外來迴廊,金門以民宅為最特殊之表現價值。
财 *澎湖民居:夏季炎熱 / 東北季風 / 地方工法
财 *車埕宿舍:潮濕多雨 / 仿日式木構造、磚構造
财 *店屋:外來立面+本地工匠的修飾
财 *公寓違建:夏季炎熱+違建

五、現代科技的省思vs.綠建築的概念
*環境:人定可否勝天? 科技淡化人與土地的關係?拋棄式的生活價值?
*綠建築 (環境共生建築 / 永續建築 / 生態建築)
1.1992年里約召開第一次「地球環境高峰會議」至2003年約翰尼斯堡第二次「地球環境高峰會議」,全球激起了追求「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政策的浪潮。此十年間,我國民眾目睹山坡地住宅災變、海沙屋、土石流、都市淹水的災難後,對於「永續發展」的期盼日益殷切。
2.1999年「綠建築標章-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九大指標評估方法
3.高住宅自有率的象徵(不永續的房屋政策):富裕的社會vs.租賃與宿舍政策失敗
1.年輕人創業的房貸沈重,妨礙就業的機動性。
2.囤積房地產的習慣,造成大量空屋率而嚴重造成資源浪費。
3.用完即丟的建築物。平均住宅壽命:英國140年/美國103年/台灣40年。
*不當的建築政策,使居住環境急速惡化,地球環保受到莫大扭曲
1.都市人口過度集中-> 不喜歡住台北的人
2.人造環境不透水化-> 觀念需扭轉 / 乾淨的環境=不長草的RC打底
3.建築物通風不良、節能設計不當-> 家戶加速使用空調、加速排熱,造成都市更加炎熱化的惡性循環。 ex.金城的夏夜

六、維護地方營造的特性:空間組織的可變動性、構造方法與材料利用等
*觀點:因生產體系與過往不同,兼具不同角色的居住行為
*戶外環境-海上公園vs.離島過渡建設的省思
*產業-金門舊時:農漁村 / 今時:外匯與金酒、貢糖、服務業
*新興文化產業-商品如何有強烈的自明性?
*建物使用-
1.戰地政務時期:軍隊進駐民宅
2.開放觀光後:新大樓矗立、舊房子頹圮
3.蓋新的房子不如整修老房子來住:租賃、公共宿舍、民宿
4.匠師制度vs.地區性文化教育的扎根


七、地區的發展強度
*觀光導向:近年來金門開放觀光對當地的經濟活動帶來很大的正面助益,身處離島的金門地區,其生態與文化結構相較於台灣更顯得脆弱,觀光帶來的經濟效益的確造成土地價值大增、就業機會的增加,但是成串的大型巴士忙碌穿梭於尚義機場、國家公園聚落、特產店外,所帶來的衝擊強度難以想見。
*好的居住品質:因地屬偏遠,地區仍保持低度利用狀況,金門的人們可保好的居住品質優勢;因土地狹小,不當開發對於環境都是一種直接可見的傷害。
*法令面的限制及古宅自然淘汰率
*設計態度vs.施工品質


八、 案例說明
【國姓鄉北港溪藍色隧道】
财*九二一震災
财*土石流、肉粽角與無辜的檳榔
财*野溪與亞運奪牌
财*三級古蹟-糯米橋

【埔里鎮桃米生態社區】
财*發展什麼:蜻蜓、青蛙真的可以為我們賺錢嗎?
财*從專家介入 / 社區發展協會 / 民宿經營班
财*自己動手做 / 觀念改變與凝聚共識

【南投縣車埕社區】
财*環境整體規劃
财*破爛的木頭車站、廠房+杉木池 帶來的上百萬觀光客
财*便利商店與DIY木頭工廠
财*民宅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