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9 00:18:18Eous

台灣北部高冷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研究—讀書報告

題目:台灣北部高冷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研究
作者:陳憲明*(註)
出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十二期,1986


摘要:

此篇研究論文主要根據時間地理學與系統生態概念的框架下,以台灣北部南山與巴陵兩個原住民部落為例,探討台灣高冷地區的農業發展。以時間為軸,空間於其間的土地利用改變為主要論述。首先以民國50年代交通路線開通山路為基準點,在此之前這兩個部落主要以原始的游耕打獵方式生活,在這部分將這兩個部落綜合論述,可視為「合」,並以時間地理學的概念下去映證解釋以聚落為中心向外延伸的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聚落,農業用地,打獵場所;越接近聚落土地利用越集約。在這部分的論述中,並記載如何在有限的人力之下,深受距離影響而導致人移動於土地之間的時間分配,並由於時間與人力的限制之下原住民生活與作物的挑選、耕作方式如何演變。

到了民國50年代各種主要的交通要道逐漸開通後,誠如於最後結論所言,原來封閉的兩個高山聚落慢慢納入台灣的經濟體系,在這一部份,主要將兩個聚落分開討論,可視為「分」。南山部落發展成北部蔬菜供應地,巴陵部落卻走向以蘋果與梨樹的高山果樹栽植與觀光業的發展道路。對外,這兩個聚落與外界逐漸連結,對內,聚落內部的土地利用同時產生改變。在這部分作者企圖以系統生態的觀點下去說明,當外界給予這兩個聚落刺激時,這兩個聚落所產生的應變方法。而原來同為游耕與打獵的部落在這樣的脈絡發展下卻開始走向不同的道路。交通發展這要素日益重要,原先的距離因子重要性下降,影響了當地人耕作的思維,空間利用走向專業化。因子之間仍舊有著交互作用,但各種因子比例卻發生改變。除了聚落的走向不同外,本文也就這兩個聚落的原住民如何面對外界的力量逐漸進入這個原來封閉的生存空間。從作物的改變,到當地民眾與外面人士相互合作,再到更細部去探討農家如何去決策(作物組合、維生方式的多樣化:觀光與農業並行),大方向的農業與觀光的面貌下,卻也有著個別農家的因應之道。最後作者對巴陵發展經濟卻付出生態的代價提出警訊。

最後結論再次映證時間地理學與生態系統的概念下,這兩個聚落農業發展的解釋模型。地形空間、人力限制影響土地利用,交通路線開拓後進一步影響其聚落的空間發展,並就兩個聚落最後走上不同的方向提出一點解釋。作者認為主要因為原來自然環境地形氣候的差異而導致最後一個栽植蔬菜一個種植果樹。

具體評論:

優點:田野調查資料整理得宜,並會利用圖表來適度說明資料意義。敘述清晰易懂,在開始即標誌出整體論述的概念,並於後來的論述過程中與概念相結合,映證。使整篇文章的走向有其目標而不顯得零散。在有目標的觀念底下,將觀察到的田野與觀念框架相互結合,使田野調查不單成為「觀察」、資料文獻。我想這點是很重要的。

缺點:在後來分別說明南山與巴陵的蔬菜與果樹農業的差異時,如果能更細膩的去討論為何會有此種差異,當初該地區的人如何在面對外界的挑戰而去選擇他們的未來發展方向,我想這樣這兩個聚落在該篇文章中並提會更有相較的意義。

心得感想:

這篇可以說是我第一次去看跟農業有關的文章,之前為了報告而泛泛看了一些報告,其中也有些許提到農業的土地利用,但常不是主題。即便如此,看完這篇論文仍舊覺得,這次題目雖為農業,但地理學關注的東西面向,也許就是所謂的方法,卻普遍適用於每個關注的焦點。我們討論空間,也討論與土地有關的人。兩著相互辯證之下,不斷影響著雙方與未來。

空間與人,仍舊是我們所看見與探討的面向。

對於此文後來說明兩個高山部落如何從封閉空間到納入台灣經濟體系,這點也不禁令我想到之前所寫有關花蓮的演變報告,也同樣想指出這樣的過程。或許在整個台灣社經發展的脈絡下,有些事情是相同的,因為交通的改善,區域與區域的連結強度增強,時間的距離逐漸拉近,但人的有趣點在於,面對挑戰卻發展出不一樣的應對方式。或許每個區域間的異與同,永遠是地理研究所感興趣的課題。

這篇文章另一點比較令我感到特別的是,強調時間的重要。大學第一堂課經濟地理老師說了什麼是空間。他認為空間不是固定的容器,而是隨時間而變遷。地理是處理空間的學問,但並不代表我們不去關切時間的演變,只是在這篇文章中,更去強調時間的流動與空間改變。另外從時間的觀點將土地利用空間的差異,推回到人與生俱來的先天限制,動物與農作物先天生長的時間限制,從人最初為出發,去討論人與空間的交互作用,讓我覺得這將農業與土地做一次更緊密的連結。

以前很單純的認為農業就是將作物種下,然後經過手續而採收。但卻比較不會去想到他跟整個生活方式甚至是經濟體系的連結性。因為經濟體系的不同,農業從自足到專業化供應其他地區。農人在面對外面環境的挑戰,為了獲取更高利潤,同樣也必須有企業的思維,去評估風險與選擇適當的經營策略組合,不斷去修正迎合市場需求。這樣經濟學中的「選擇」,並不僅限於目前,也不限於我們所認知的企業。而是從古早開始,人類為了生存就不斷選擇適當的方式去生活,過去與現代亦同,農業與其他產業亦也相同。

2006.3.18

註:這門課的修課老師......|||目前已退休.著作等身,只能說是個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