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0 16:17:09Eous

社會地理—企畫書提案

題目: 建構一個關於洄瀾的想像-淨土背後的文化隱喻


一.研究動機:

在今年的夏日終聲,因緣際會到了一趟花蓮,短短的一天跑了花蓮市及市區附近地區.或許是時空不同了,在這次奔跑之中體會出不同以往的觀光心情,或許是在去鄉的心情下,更認真思索這塊平時被遺忘的後山.相對於西部她更帶自然簡單,在主流文化顯的特異,卻又在這看似特異中看出與主流文化相互融合之處.這點在花蓮市地帶展現更為明顯.這種氛圍異於我唸書的台北,我生活十餘年的台中.


二.目的:

探究花蓮這空間區域相對於台灣西部的文化邊緣書寫,在面對西部強勢的文化推銷,於歷史,於空間地理中,這群生活在花蓮的人如何因應及看待.最後,相對於過去及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花蓮脈落,未來通車後,這塊也許是台灣最後的淨土,又該何去何從.


三.方法:

1.閱讀相關資料:閱讀方向傾向於搜尋關於東部的論述.根據國家圖書館的碩博論文搜尋,發現關於東部論述的論文多半於由花蓮師院主要著力的教育研究,及東華大學原住民文化,環境資源與觀光資源研究.及其他大學的地理所及建築所等所做的社會與地理研究.

2.觀點的詮釋:除了基本的關於東部空間,歷史,社會的論述外.在這些基本框架下,由於想呈現出在花蓮的人(不論是本地人,抑或是遷移於此)對於這塊土地及與外界文化激盪的想法.針對這點的方法為搜尋關於花蓮的文學作品.一直以為文學是對生活,文化的再觀照.透過文學作品往往能探索出作者對於自身,它者的關注思想.此類作家如,陳黎,楊牧等.希望透過探討他們及他們作品的論文及文章,能建立人文對這區域的關懷.

3.實地田野調查:這部分仍有待前兩部分所做的結果,察以欠缺之處,如需實地田野時,所做的安排.


四.進度:

9.13~10.04 擬定社會地理報告方向,撰寫企劃書,找尋相關論文期刊
10.4 閱讀資料
10.18 閱讀資料
10.19 閱讀資料
10.25 閱讀資料
11.01 田野實察.閱讀資料
11.15 田野實察.閱讀資料
11.22 整理擬定報告大綱
11.29 撰寫報告第一部分-關於空間,歷史,社會論述
12.06 撰寫報告第二部分-關於文學,人的關照與應對
12.13 最後報告調整與潤飾修改
12.20 最後報告條整與潤飾修改
12.27~01.17 期末報告發表


五.文獻:

1.許靜琇 (1996) 花蓮地區北迴鐵路通車前後區域發展差異之比較研究
2.邱世宏 (1995) 花蓮地區人口遷移的時空變遷
3.姜明義 (2003) 原住民高中學生的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 : 以花蓮高中「原之社」的學生為例
4.施雅軒 (1994) 花蓮平原於中央政策措施下的區域變遷:從清政府到國民政府, 1875-1995
5.盧崴詡 (1999) 1990年代花蓮地方社會的變遷特性與動力 : 「信息」與「系統有序性」的觀點
6.林詩群 (1994) 花蓮市都市形成發展歷程之研究(1895-1995)
7.劉志宏 (2003) 邊緣敘事與島嶼書寫 : 陳黎新詩研究
8.孟祥瀚 (1988) 臺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 1874-1945
9.柯凱珮 (2003) 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
10.黃玉翎 (2002) 花東縱谷人口分布的區域變遷
11.陳明仁 (2002) 東台灣歷史再現中的族群與異己
12.張家菁 (1992) 花蓮市街的空間演變 : 臺灣東部一個都市聚落的形成與發展


註:

此為九月下旬於社會地理提出的期末報告企畫書,後來事實證明進度是拿來寫好看的XD...因為實際上報告生出來是在隔年一月初的事情了Orz

當初於這份企畫勾勒出的想像中的報告與後來實際實做的成果,這種很像由夢想一步步構築出現實的感覺很奇妙,而在逐步一字一字Key出來的過程雖然有痛苦,緩慢的消磨時間,倦怠等,卻依憑著有點任性著執著走到最後.或許是因為將什麼都賭進去了吧(笑).隨著字數的累積,框架逐漸明顯,時時去回想當初擬這份報告的初衷究竟為何,完成後曾有人問過我”妳覺得做到妳想要的嗎?”,我想,跟當初的心情是無所差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