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8 22:12:10Eous
教育與政治,或政治教育
我們是一群出生在奇異的時間斷線的孩子.
我的出生,民國75年,民進黨成立;民國76年,政府解嚴.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恰跟隨了台灣政治氛圍的改變.回過頭看著從國小至今的教育過程,於無形有形中應證了台灣政治的演變.印象很深刻的小學國語課文除了一年級第一課太陽公公起來了,及某年級的林默娘及爸爸捕魚去的故事外.就屬某課的說著國父小時候,與那時還冠著”蔣公”名號的人小時候看魚然後學會奮發向上的故事.在那年代國父與蔣公都是偉人.國父是打倒清朝建立中華民國的偉人,蔣公是繼承他的偉人,在幼小的心靈是這麼認為的.那時候我們正如作業簿上那句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毫無疑問.在那樣的教育下,我們是大中國文化下的人.即便對朝代次序並不是非常清楚,但都知道有漢朝,唐朝,元朝這些朝代.都知道女媧造人,蔡倫造紙的故事.我們知道了所謂的中國圖騰,從來沒想過台灣兩個字究竟是怎麼個模樣.從未質疑.小學五年級開始社會科開始有了台灣在書裡,活了十載才開始知道台灣這兩個字是什麼意義.至少開始知道台灣在世界的何處,很小,在花綵列嶼之上.
那時我們生活在一種穩固之中.對自己生活的土地過去那段是無所知悉,也不重要.頂多知道日本人曾經統治過我們,那是很粗暴的殖民.僅在小學高年級曾聽聞老師在課堂上說過,這幾年台灣開放後才能在課堂上說些以前不能說的東西.至於什麼是不能說的?那很模糊.民國85年總統直選,那對小學生的我們而言,只知道是第一次全民直選總統.只知道是場熱鬧的選舉.什麼是民主?好像僅止於知道公民課本上的多數決.於是,我們在這樣的一種穩固的氛圍中成長,在中國文化的陶冶涵養中完成了小學.
從我們國中開始,課程開始有了改變,即使仍是部編本時代.社會科有了認識臺灣的教科書出現.我們應該是第二屆吧,總之是很前面的.小時候去表姊家喜歡翻她國中課本.國中歷史中那淵源流長的中國歷史,長長的五千年文明;國中地理課本中那三十五省拼湊起的大大的秋海棠中國.詳細記載著陜西省有些什麼礦產.台灣在這些我沒用過的課本中放在很小的篇幅裡.五課之內即可涵括整個我生活的地方.其餘空白填上台灣海峽對面的廣闊的中國祖國.而我們從未質疑.質疑我們為什麼不知道濁水溪在哪.
永遠記得,拿到認識台灣三冊中的歷史篇新書.回家花了一晚時間在老師尚未上課前把她看完.那像是拿到一本從未讀過的故事書.上面說的不是什麼張騫去西域的故事.她說,台灣被荷蘭人佔據過.她說,清代認為台灣是邊陲.她說,日本殖民奠定台灣現代化的基礎.原來我對台灣是如此的無知.她還解釋了小時候曾經模糊聽過的二二八這名詞是什麼.也永遠記得,在國高中時於書店自己翻閱二二八記載的書.知道原來台灣有過我不知道的歷史,原來流血不只發生在那個武昌革命裡.在國中的社會科中,我們參與了課程改革的啟程.從認識台灣開始.
後來在國中,高中.逐漸懂得各方對社會課程,國文課程的角力意見.台灣這名詞逐漸被獨立出來,篇幅變多了.我們的地理課本中的中國是20餘省,兩個特別行政區.詳細程度甚至不如我表姊時代的國中課本.而秋海棠,成為歷史.
我們的生活不再穩固,而是在一種教育的大幅變動,與政治的大幅變動中.
一個衝擊的年代.
而後在中國近代史,開始知道孫中山在民國之後的困頓,蔣中正的北伐其實跟其他軍閥沒什麼不同,國民黨敗北來台.那個曾經開口閉口蔣公的學生,逐漸懂得為何有人對我們說起這字眼的嗤之.
後來,我變成了那個使用蔣中正甚至是蔣介石這名字稱呼他的學生,的人.
更後來,我變成那個希望師大大門銅像拆除的學生,的人.
在我接受教育的前半段是一種中國思想瀰漫的階段;後半段中台灣意識漸起.在這樣奇異的歷史脈絡下,我在站在這塊土地好久之後,才開始知道要找尋探究關於這土地的一切,以及她的位置.諷刺的是,一切對我而言都是新奇的.從我國中迄今的課程改革都反映出台灣在兩個角力之間的拉拔.在建立中國認同與建立台灣認同之間;在中國邊陲的小島與世界貿易體系的一員.在我十餘歲,開始建立一個有別於小時候的歷史觀與價值觀.
我開始思索,思索著以前為何覺得台語粗俗,國語比較高雅.思索台灣放在社會科的篇幅會不會太少?是否真因為中國大而且有五千年所以中國應該說的比較多?思索著台灣是否兩百餘年是沒什麼東西可以說.思索國文課中台灣文學是否該放入?而台灣文學是在我高中後才開始知道並想探索的領域.上了大學,學的是地理.而其實地理是很鄉土的領域.在大學地理課中,才發現其實兩百餘年的台灣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討論.其實兩百多年的台灣文學,也是有可觀之處.我們的文學不該只有唐宋八大家,王楨和那些書寫出台灣樣貌的作家不該掩埋於塵堆之中.開始學著把台灣置於世界體系的光譜中,置於後殖民的位置,開始學著用另一種別於中國內地化的角度去看待這島嶼.開始企圖去尋找她與中國的異同分合.
政治與教育是密不可分,甚至政治決定了教育的面貌.回首一路走來的痕跡.有時會想,如果我處在一個政治保守穩固的環境中,那麼被教育出來的我會是個怎麼樣的人?是否對視台灣漠然無所知悉為正常.是否,我還有反省思考的能力......
後記:
其實這是教育社會學中的一個小作業,主要是老師要我們寫自身對教育與政治這兩個角力間的拉扯,感受.只是原要求一千字被我寫成兩千字(笑..),或許是因為從以前就想對自己的過去說些什麼吧.而我也不否認會有這樣的思維與我的家庭跟父母影響有很大的關係.有人常說,政治印象是會遺傳的,也許是吧.我正學著從各方的力量中找尋自己的立足根基,自己的路.
我的出生,民國75年,民進黨成立;民國76年,政府解嚴.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恰跟隨了台灣政治氛圍的改變.回過頭看著從國小至今的教育過程,於無形有形中應證了台灣政治的演變.印象很深刻的小學國語課文除了一年級第一課太陽公公起來了,及某年級的林默娘及爸爸捕魚去的故事外.就屬某課的說著國父小時候,與那時還冠著”蔣公”名號的人小時候看魚然後學會奮發向上的故事.在那年代國父與蔣公都是偉人.國父是打倒清朝建立中華民國的偉人,蔣公是繼承他的偉人,在幼小的心靈是這麼認為的.那時候我們正如作業簿上那句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毫無疑問.在那樣的教育下,我們是大中國文化下的人.即便對朝代次序並不是非常清楚,但都知道有漢朝,唐朝,元朝這些朝代.都知道女媧造人,蔡倫造紙的故事.我們知道了所謂的中國圖騰,從來沒想過台灣兩個字究竟是怎麼個模樣.從未質疑.小學五年級開始社會科開始有了台灣在書裡,活了十載才開始知道台灣這兩個字是什麼意義.至少開始知道台灣在世界的何處,很小,在花綵列嶼之上.
那時我們生活在一種穩固之中.對自己生活的土地過去那段是無所知悉,也不重要.頂多知道日本人曾經統治過我們,那是很粗暴的殖民.僅在小學高年級曾聽聞老師在課堂上說過,這幾年台灣開放後才能在課堂上說些以前不能說的東西.至於什麼是不能說的?那很模糊.民國85年總統直選,那對小學生的我們而言,只知道是第一次全民直選總統.只知道是場熱鬧的選舉.什麼是民主?好像僅止於知道公民課本上的多數決.於是,我們在這樣的一種穩固的氛圍中成長,在中國文化的陶冶涵養中完成了小學.
從我們國中開始,課程開始有了改變,即使仍是部編本時代.社會科有了認識臺灣的教科書出現.我們應該是第二屆吧,總之是很前面的.小時候去表姊家喜歡翻她國中課本.國中歷史中那淵源流長的中國歷史,長長的五千年文明;國中地理課本中那三十五省拼湊起的大大的秋海棠中國.詳細記載著陜西省有些什麼礦產.台灣在這些我沒用過的課本中放在很小的篇幅裡.五課之內即可涵括整個我生活的地方.其餘空白填上台灣海峽對面的廣闊的中國祖國.而我們從未質疑.質疑我們為什麼不知道濁水溪在哪.
永遠記得,拿到認識台灣三冊中的歷史篇新書.回家花了一晚時間在老師尚未上課前把她看完.那像是拿到一本從未讀過的故事書.上面說的不是什麼張騫去西域的故事.她說,台灣被荷蘭人佔據過.她說,清代認為台灣是邊陲.她說,日本殖民奠定台灣現代化的基礎.原來我對台灣是如此的無知.她還解釋了小時候曾經模糊聽過的二二八這名詞是什麼.也永遠記得,在國高中時於書店自己翻閱二二八記載的書.知道原來台灣有過我不知道的歷史,原來流血不只發生在那個武昌革命裡.在國中的社會科中,我們參與了課程改革的啟程.從認識台灣開始.
後來在國中,高中.逐漸懂得各方對社會課程,國文課程的角力意見.台灣這名詞逐漸被獨立出來,篇幅變多了.我們的地理課本中的中國是20餘省,兩個特別行政區.詳細程度甚至不如我表姊時代的國中課本.而秋海棠,成為歷史.
我們的生活不再穩固,而是在一種教育的大幅變動,與政治的大幅變動中.
一個衝擊的年代.
而後在中國近代史,開始知道孫中山在民國之後的困頓,蔣中正的北伐其實跟其他軍閥沒什麼不同,國民黨敗北來台.那個曾經開口閉口蔣公的學生,逐漸懂得為何有人對我們說起這字眼的嗤之.
後來,我變成了那個使用蔣中正甚至是蔣介石這名字稱呼他的學生,的人.
更後來,我變成那個希望師大大門銅像拆除的學生,的人.
在我接受教育的前半段是一種中國思想瀰漫的階段;後半段中台灣意識漸起.在這樣奇異的歷史脈絡下,我在站在這塊土地好久之後,才開始知道要找尋探究關於這土地的一切,以及她的位置.諷刺的是,一切對我而言都是新奇的.從我國中迄今的課程改革都反映出台灣在兩個角力之間的拉拔.在建立中國認同與建立台灣認同之間;在中國邊陲的小島與世界貿易體系的一員.在我十餘歲,開始建立一個有別於小時候的歷史觀與價值觀.
我開始思索,思索著以前為何覺得台語粗俗,國語比較高雅.思索台灣放在社會科的篇幅會不會太少?是否真因為中國大而且有五千年所以中國應該說的比較多?思索著台灣是否兩百餘年是沒什麼東西可以說.思索國文課中台灣文學是否該放入?而台灣文學是在我高中後才開始知道並想探索的領域.上了大學,學的是地理.而其實地理是很鄉土的領域.在大學地理課中,才發現其實兩百餘年的台灣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討論.其實兩百多年的台灣文學,也是有可觀之處.我們的文學不該只有唐宋八大家,王楨和那些書寫出台灣樣貌的作家不該掩埋於塵堆之中.開始學著把台灣置於世界體系的光譜中,置於後殖民的位置,開始學著用另一種別於中國內地化的角度去看待這島嶼.開始企圖去尋找她與中國的異同分合.
政治與教育是密不可分,甚至政治決定了教育的面貌.回首一路走來的痕跡.有時會想,如果我處在一個政治保守穩固的環境中,那麼被教育出來的我會是個怎麼樣的人?是否對視台灣漠然無所知悉為正常.是否,我還有反省思考的能力......
後記:
其實這是教育社會學中的一個小作業,主要是老師要我們寫自身對教育與政治這兩個角力間的拉扯,感受.只是原要求一千字被我寫成兩千字(笑..),或許是因為從以前就想對自己的過去說些什麼吧.而我也不否認會有這樣的思維與我的家庭跟父母影響有很大的關係.有人常說,政治印象是會遺傳的,也許是吧.我正學著從各方的力量中找尋自己的立足根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