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0 21:19:32買辦
生命是一個根植於愛的奇蹟:馬文仲與他的希望小學
按照「行規」,我是不該把代筆的文章貼出來的。六年來,我一直謹守這個分際。為了趕在老闆出國之前,把他欠下來的文字債還掉,四天內寫了十三篇各類文章。在八月八日凌晨,這項苦差快要走到尾聲,我的體力及思考也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這本書序,老闆是被人強塞的,我也深感不滿,原本跟自己說:「給它600字打發掉吧!」。
但是,當我打開它之後,發現它跟我所讀過許多近乎浮濫的「勵志故事」不太一樣。固然裡頭也有個罹患絕症的病人,一位紅粉知己,一個冥頑不靈、有欠改造的社會,一段風雨交加、苦難不斷的人生…,乍看之下,有點像當年的「汪洋中的一條船」。不過,故事並不是走向誇張的哀怨,倒聞得出一股上進的社會氣氛。
邊讀邊寫,我又熬了一整晚,從不甘不願到越寫越有精神,寫成了超過兩千字的怪物。以一本書序的「禮貌字數」來說,是多了一點。但是,我還是硬著頭皮交差了。老闆收下它的時候,臉色是不怎麼好的。畢竟,離登機只有三個小時,中間還要抽出一個小時,看完三篇文章,這實在是一種折磨。後來文章批下來,老闆沒怎麼改,但是看得出來他曾細細看過,在關鍵處添了一些屬於他的話(這邊我已將其刪去)。
就我個人而言,這個故事蠻令我感動的。這篇序,我寫得並不好…事實上,我好像也沒有寫過什麼好文章。只是它既然讓我感動(特別是馬文仲的父親),希望能夠讓看到這篇序的朋友,透過我有點失真、抓不到重點的文字,也能產生一點同感。
-------------
2004年四月,台灣的報紙上刊載了一則感人的故事,敘述馬文仲、谷慶玉夫妻在河南辦學的故事。主人翁馬文仲先生在十四歲那一年罹患遺傳性的進行性肌肉萎縮症,這種病的患者往往活不過二十歲。對他而言,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但是他卻奮勇拚搏,突破身體及環境的障礙,立志興學,要把知識的種子,撒播在貧瘠的黃河灘上。
馬文仲熱愛生命、奮不顧身的精神,感動了一位遠在湖南的善良女子谷慶玉小姐,千里迢迢地來到河南助他圓夢,最後並成為他的妻子。當時大陸剛開放民辦學校,他們辦的不是我們所習見的私立貴族學校,招收的學生都是貧苦的農家子弟,每學期只收八塊人民幣的書錢,貧童甚至免費。他們所處的環境,村子裡的居民為了不要餓肚皮,甘願目不識丁。馬文仲夫妻就憑著熱情與毅力,不斷地奔走,終於扭轉了全村的價值觀,讓孩子們背起了書包上學去。
馬文仲在1986年開辦的「希望小學」,剛開始能收到的學生,多被認為是「沒有希望的搗蛋鬼」,人數也少得可憐,只有八個人。他並不氣餒,反而以最大的愛心及耐心,化腐朽為神奇,當年七月,八個學生參加全鄉考試,有六個被評為品學兼優,考上初中,辛苦付出之後終於看到了曙光。
如同馬文仲在書中說道:「生命是一個奇蹟,它是根植於愛而不是邏輯」。貧窮與疾病固然是馬文仲的不幸,但是,他與他的家人都滿懷著豐盈的愛心,同心協力地實現興學辦學的理想。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也是世界上最富足、最幸福的人。
馬文仲除了有一位志同道合、相互扶持的妻子,還有一位偉大的父親馬存英先生。馬老先生對兒子的愛,是馬文仲另一個重要的支柱。馬老先生的智慧來自那「九十九個彎」、經常氾濫的黃河,他告訴兒子:「把自己想像成黃河灘,生命再苦、再難,也有它的價值存在」、「江河不彎水不流,黃河不走直路,人生也沒有直路,誰不是踩著坎坷走過來的?」。在愛子飽受病痛折磨時,他說道:「有的人生來就是壩頭的命,必需承受比一般人更多的打擊和磨難,老天爺既然讓你扮演這個角色,你就必須頂著、撐著!」。在馬文仲的學校開學之後,馬老先生甚至每天上班前背著他進教室,下班後背著他回家。
經濟狀況不佳的馬老先生為了愛子的疾病求醫、奔波於道途,已經是沈重的負擔,但是他仍然支持兒子辦學的理想,不惜四處借貸。他用自家的院子蓋教室,兒子行動不便,他白天上班晚上自己挖土、推車、砍樹。為了蓋教室,馬家一家六口全體動手砌牆、自己漆黑板。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他們用克難的透明塑膠薄膜代替;木頭不夠,有桌無椅,學生上課得自己帶椅子。這在富裕的台灣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卻又令人汗顏。
在物質缺乏的黃河灘,肌肉萎縮的馬文仲直到1992年收到善心人士捐贈的輪椅之前,只能坐在一張小板凳上,用一隻手撐著身體,另一隻手挪動著凳子,以這種方式到處「走」動,招生、授課、洽公。由於疾病持續惡化,板書對馬文仲也是一件艱鉅的工程。現在,他的身體已經嚴重扭曲變形,因常坐而臀部潰爛面積越來越大,疼痛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是什麼原因,讓馬文仲在這樣的肉體煎熬之下還如此堅持,持續燃燒?在辦學之初,鄉教辦室的主任曾經這樣對他說道:「只要收得起學生,你教吧,教一個,村子裡就少一個文盲!」,馬文仲也曾感慨地說:「窮和沒文化是一種惡性循環」。對照著莎翁名劇《亨利八世》中的一句話:「乞丐的學問比貴族的血統更有價值」,馬文仲、谷慶玉夫妻及他們的家人,擁有的是世間最高貴的心靈,成就的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功績。
十七年來,經常發不出七名教員薪水的「希望小學」,在他們夫妻倆人駢手砥足、風雨兼程的努力下,總共培育了一千五百多名學生,多數順利念了中學,有的還考上大學。有道是「天助自助」,2001年馬氏夫妻獲得慈濟功德會的挹助,馬野村的希望小學不再風雨飄搖,而且更加茁壯。
知識與希望之光不該只是照在繁華的都市、富庶的沃野之上,也應照亮群山之中的部落、偏僻海邊的漁村。因此,我要引用詩人楊喚的詩句:「你所點起的燈啊,永遠地照亮苦難的大地」來表達對馬文仲一家人最崇高的敬意。我相信,馬文仲及谷慶玉的故事也將隨著本書的出版,傳揚到整個華人社會,教育更多的孩子,給他們的未來帶來希望。
圖片說明:希望小學的簡陋教室。
但是,當我打開它之後,發現它跟我所讀過許多近乎浮濫的「勵志故事」不太一樣。固然裡頭也有個罹患絕症的病人,一位紅粉知己,一個冥頑不靈、有欠改造的社會,一段風雨交加、苦難不斷的人生…,乍看之下,有點像當年的「汪洋中的一條船」。不過,故事並不是走向誇張的哀怨,倒聞得出一股上進的社會氣氛。
邊讀邊寫,我又熬了一整晚,從不甘不願到越寫越有精神,寫成了超過兩千字的怪物。以一本書序的「禮貌字數」來說,是多了一點。但是,我還是硬著頭皮交差了。老闆收下它的時候,臉色是不怎麼好的。畢竟,離登機只有三個小時,中間還要抽出一個小時,看完三篇文章,這實在是一種折磨。後來文章批下來,老闆沒怎麼改,但是看得出來他曾細細看過,在關鍵處添了一些屬於他的話(這邊我已將其刪去)。
就我個人而言,這個故事蠻令我感動的。這篇序,我寫得並不好…事實上,我好像也沒有寫過什麼好文章。只是它既然讓我感動(特別是馬文仲的父親),希望能夠讓看到這篇序的朋友,透過我有點失真、抓不到重點的文字,也能產生一點同感。
-------------
2004年四月,台灣的報紙上刊載了一則感人的故事,敘述馬文仲、谷慶玉夫妻在河南辦學的故事。主人翁馬文仲先生在十四歲那一年罹患遺傳性的進行性肌肉萎縮症,這種病的患者往往活不過二十歲。對他而言,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但是他卻奮勇拚搏,突破身體及環境的障礙,立志興學,要把知識的種子,撒播在貧瘠的黃河灘上。
馬文仲熱愛生命、奮不顧身的精神,感動了一位遠在湖南的善良女子谷慶玉小姐,千里迢迢地來到河南助他圓夢,最後並成為他的妻子。當時大陸剛開放民辦學校,他們辦的不是我們所習見的私立貴族學校,招收的學生都是貧苦的農家子弟,每學期只收八塊人民幣的書錢,貧童甚至免費。他們所處的環境,村子裡的居民為了不要餓肚皮,甘願目不識丁。馬文仲夫妻就憑著熱情與毅力,不斷地奔走,終於扭轉了全村的價值觀,讓孩子們背起了書包上學去。
馬文仲在1986年開辦的「希望小學」,剛開始能收到的學生,多被認為是「沒有希望的搗蛋鬼」,人數也少得可憐,只有八個人。他並不氣餒,反而以最大的愛心及耐心,化腐朽為神奇,當年七月,八個學生參加全鄉考試,有六個被評為品學兼優,考上初中,辛苦付出之後終於看到了曙光。
如同馬文仲在書中說道:「生命是一個奇蹟,它是根植於愛而不是邏輯」。貧窮與疾病固然是馬文仲的不幸,但是,他與他的家人都滿懷著豐盈的愛心,同心協力地實現興學辦學的理想。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也是世界上最富足、最幸福的人。
馬文仲除了有一位志同道合、相互扶持的妻子,還有一位偉大的父親馬存英先生。馬老先生對兒子的愛,是馬文仲另一個重要的支柱。馬老先生的智慧來自那「九十九個彎」、經常氾濫的黃河,他告訴兒子:「把自己想像成黃河灘,生命再苦、再難,也有它的價值存在」、「江河不彎水不流,黃河不走直路,人生也沒有直路,誰不是踩著坎坷走過來的?」。在愛子飽受病痛折磨時,他說道:「有的人生來就是壩頭的命,必需承受比一般人更多的打擊和磨難,老天爺既然讓你扮演這個角色,你就必須頂著、撐著!」。在馬文仲的學校開學之後,馬老先生甚至每天上班前背著他進教室,下班後背著他回家。
經濟狀況不佳的馬老先生為了愛子的疾病求醫、奔波於道途,已經是沈重的負擔,但是他仍然支持兒子辦學的理想,不惜四處借貸。他用自家的院子蓋教室,兒子行動不便,他白天上班晚上自己挖土、推車、砍樹。為了蓋教室,馬家一家六口全體動手砌牆、自己漆黑板。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他們用克難的透明塑膠薄膜代替;木頭不夠,有桌無椅,學生上課得自己帶椅子。這在富裕的台灣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卻又令人汗顏。
在物質缺乏的黃河灘,肌肉萎縮的馬文仲直到1992年收到善心人士捐贈的輪椅之前,只能坐在一張小板凳上,用一隻手撐著身體,另一隻手挪動著凳子,以這種方式到處「走」動,招生、授課、洽公。由於疾病持續惡化,板書對馬文仲也是一件艱鉅的工程。現在,他的身體已經嚴重扭曲變形,因常坐而臀部潰爛面積越來越大,疼痛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是什麼原因,讓馬文仲在這樣的肉體煎熬之下還如此堅持,持續燃燒?在辦學之初,鄉教辦室的主任曾經這樣對他說道:「只要收得起學生,你教吧,教一個,村子裡就少一個文盲!」,馬文仲也曾感慨地說:「窮和沒文化是一種惡性循環」。對照著莎翁名劇《亨利八世》中的一句話:「乞丐的學問比貴族的血統更有價值」,馬文仲、谷慶玉夫妻及他們的家人,擁有的是世間最高貴的心靈,成就的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功績。
十七年來,經常發不出七名教員薪水的「希望小學」,在他們夫妻倆人駢手砥足、風雨兼程的努力下,總共培育了一千五百多名學生,多數順利念了中學,有的還考上大學。有道是「天助自助」,2001年馬氏夫妻獲得慈濟功德會的挹助,馬野村的希望小學不再風雨飄搖,而且更加茁壯。
知識與希望之光不該只是照在繁華的都市、富庶的沃野之上,也應照亮群山之中的部落、偏僻海邊的漁村。因此,我要引用詩人楊喚的詩句:「你所點起的燈啊,永遠地照亮苦難的大地」來表達對馬文仲一家人最崇高的敬意。我相信,馬文仲及谷慶玉的故事也將隨著本書的出版,傳揚到整個華人社會,教育更多的孩子,給他們的未來帶來希望。
圖片說明:希望小學的簡陋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