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26 01:04:54YEN

《討論》習慣

談起習慣,英人培根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人們大半是依據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據他的學問與見識而談話,而其行為卻是依據他們的習慣。】另外,中國也有句話說:【然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一但習慣養成了,就像是天生自然的。

兩者雖然強調的都是一種持續性的事物之更改不易,但【習慣】與【本性】兩者到底是不同的東西。習慣是後天的,而本性是先天的,兩者的關係總是處於一種互相影響,辯證發展的狀態,雖說本性在前,而習慣在後,但就個人行為而言,行為的表現只能是單一的,本性與習慣的互融也只能造就出單一種外在的行為。

如果說,硬要把兩者拆開來解釋,說是習慣本是生活的反覆動作,而本性是人生於世上天所賦予的特質,那麼未免把人性看得過於僵化,像是一塊硬邦邦的陳年化石,但話說回來,就算是石頭,在河流裡打滾久了,也會因為與其他硬物碰撞改變了自己的外貌形體,

習慣並非一定就是件壞事,有好習慣也有壞習慣。想我們每天固定晨跑就是件養身有益健康的好事;但習慣也可能是件壞事,例如亂丟垃圾的壞習慣便是。
壞習慣之所以產生,蓋因起始的當頭未能小心警慎的處理,所以逐漸習以為常,養成慣性。

常見的事,我們通常不會去在意,就讓他照著原來的樣子存在這世界上,只有當遇到與常識不同的事情時,才會產生想改變它以符合平常認知的衝動。然而有些時候習慣可以把原本不平常的事變平常,使壞事變常識。這就有賴於一種感知痲痹的作用。在劉蓉的【習慣說】中有這麼一段話是這樣說的【足履平地,不與窪適也;及其久,而窪者若平。故君子之學貴慎始。】所以說人只要習慣了,就會把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久而久之也就不去計較事情的對錯了。這也證明了教育要及時,糾正得把握時機,若是在一開始犯錯的時候就沒去導正,影響的可能是日後長遠的習性。

但是現在人聰明了,知道習慣也懂得去利用習慣,這就產生了一種明知故犯的操控模式,把習慣工具化為一種掩飾過錯的工具。這種行為在政客身上體現的尤其明顯。資訊社會價值多元,訊息流通亦迅速繁雜,所以現在人的感知器官亦隨時代而演變,變得容易接受各種怪誕的刺激而不以為意,詭異也被視為平常。在新聞大量化的反覆與堆疊中,被遮掩掉的反而是反思的空間。當違法變習慣,原本許多被視為不正當的,也藉價值多元的論述取得合理性。大量的資訊讓人養成習慣的時間需要變短了,而是非善惡的轉換也在一段一段的時期中變成無論是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