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6 23:00:50留白

誰來評質?誰來計量?


戲劇農莊添新址,有戲劇界前輩為此撰文表示欣喜。的確,在澳門可以用作排練及演出的地方又多一個,實在是一件喜事。另外,前輩亦提出了“量少而質高”來形容現時澳門劇壇的情況,寫道:“質提升了,量減少了,這究竟算是進步了呢,還是退步了呢?不同的人當有不同的解讀。”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值得再深入探討。

就算量少了,質素卻得到提升了,這當然是一件好事;先提升素質,然後再談普及,這點我十分認同。不過,問題出現了,這個“質”和“量”,怎樣計算?怎樣評定?計算數量,雖然繁瑣,但相對簡單,計算觀衆人次、演出數量、場次,這只是加法的問題,亦喜見本澳劇場刊物《劇場·閱讀》於本年年頭製作並刊登了一份“2007年澳門劇場演出一覽”。這個表格,可作為研究當今澳門劇場生態的資料,亦可在未來充當一份相當可靠的澳門戲劇史料。這項工作,如能得到支持,讓這“量”的計算可以每年持續發展,繼續完善,那該是一件美事。那麼,另外一個“質”,又該如何評定?

怎樣才是一個有水準的戲劇演出?不,問題問錯了,有水準卻沒有當下的演出意義,或者,有意義卻沒有突破,又或,有突破卻沒有普遍認受性,孤芳自賞,不!不!不!怎樣才算有水準?怎樣才算有當下的演出意義?藝術有千百種面向,各人又有千百種觀點,我們又怎可以妄下定論。唯獨討論是必要的,只有在衆人討論之時,我們才可以看到更多的觀點,發現更多的面向,最後,才能夠因人而異地得到一個比較廣闊的觀感。可惜,澳門寫劇評的人少,懂得寫的少,想學寫的少,看劇評的人少,重視劇評的人少……寫劇評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外,還要對當地的戲劇史,以至當地的歷史、政治、經濟、人文精神等有相當認識,還要看戲夠多——本地的、外地的、傳統的、前衛的,通通都要看,看得多才能有中肯的比較、點評。不過,劇評只是其中一項工具、一個途徑,還可以有其他的方法。簡單一點的,可以寫寫觀後感,本人亦知道坊間有團體定期舉辦演出回顧座談會,讓參與者以戲論戲、或談劇場現象,相當有趣,唯留意的人仍少,實屬可惜。

另一點值得討論的是,當我們談及劇場生態時,往往容易將焦點放在文化中心的大型演出上,往往容易忽略了小劇場的演出。當然,小劇場演出觀衆量比較少,能參與討論的人就相對地少。不過,戲劇活動蓬勃發展的地方,從來不會看輕小劇場,關心本地戲劇的人,亦不會忽略小劇場。小劇場與大劇場不是處於一個對立面的,是兩個不同的選擇,應該互利互惠,各補不足。當我們在評質、計量的同時,應該時常提醒自己,要有更廣闊的視野,要有更多的包容性,包容少數的、與主流不同的。這樣,才算一種討論的進步吧。

原載於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8-08/06/content_206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