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5 22:32:38Ben

日治時代建築評論----台灣教育會館

井手薰1936年的台灣教育會館(後來是美新處租用,改為美國文化中心,
今年改為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
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主要建築象徵
後來美國文化的大本營
但願今後她是台灣文化的新象徵
不過農委會也太沒意思了
大樓立起來都沒考慮”刀煞對方”
這是國民黨的自私
難怪會下台
一樣是公家單位
何必如此相欺負?
(不過如果是對付美國人又另當別論
美國朋友可是恨得咬牙
會絕交也是常情)


國民黨主政下的公共建築和公共工程沒甚麼看頭
倒是偷工減料一堆
比日本自是退步和沉淪
井手薰這個作品
樓梯間還是佔了很大的空間
那時的需求和時尚吧
大跨距的會議室是結構的自信
雖然有些地方的結構看似有點累贅
但因原始的平面如何我不知
不敢斷言如此
後來改修的國民政府或美國承租單位
那粗糙的手法令人不敢領教
隨便就用磚塊填塞
混凝土品質更是拙劣至極
還是大門有看頭
木門還維護的不錯
洗石子的門柱可看出日本人做事的認真
褶痕的丁掛磚鋪面
比現在的丁掛還耐看
十數年販厝流行的二丁掛
如今已被新的人造岡石貼皮取代了
井手薰從英格蘭歷史主義走過來
也逐漸揚棄它
但對於現代建築又一知半解
只好選擇了抄襲現代主義的皮
又結合古典的元素
就成了台灣1930年代的建築風格
要說它是現代建築的折衷主義未嘗不可
台北公會堂(中山堂)
是他這時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