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18:58:24許佩娥
牛還是牛?
牛還是牛
農人揮動鞭子,牛汗涔涔。
從日出到日落,他一刻不得閒。
好不容易日落西山,牛背鷺好事地說:「可憐的老兄。」
牛:「哞哞!牛到了北京還是牛,是腳踏實地堅毅不變的性格。
好高騖遠的鳥,飛離牛背就不是牛背鷺。」
神話留名牛郎與牛,那不知名的鳥,不見蹤影。
怎麼說呢?這個故事一反「牛到了北京還是牛!」這句話。
「對牛最早的印象是童年時光,爺爺在田裡養了頭牛,但牛的脾氣不好,於是爺爺將牠圈養在田野正中央,孤立了牠,並告誡我們小孩子,說:黃牛脾氣壞,別靠近,以免被牛傷到。
爺爺是家中的大家長,每每遇到有理講不聽的狀況,他就會指著那人說「牛到了北京還是牛」,爺爺一生氣,最聽話的就是弟弟了。弟弟很頑皮,脾氣也不太好,但爺爺又氣他又疼他。
爸爸是家中的家長,脾氣像牛一樣,牛脾氣,相當執著,每每和爺爺溝通出現問題。身為孩子的我們,其實也不明所以,只知道爸爸和爺爺常有爭執。那時在小小的年紀就知道,大人們的脾氣還真大,像牛一樣,生氣起來會傷人。
弟弟是家中的長子,他做事很踏實。像牛犁田一樣,一步一步,不偷懶、不貪快。現在他是家中最穩固的依靠。爸媽最好的支柱,有事找他就對了。」
這樣一個對「牛」的記憶,會出現在你的腦海中嗎?好像很少,因為社會進入工商服務社會,那屬於農村的記憶,「一頭牛」……而不是桌上的牛排。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