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1 06:21:48阿信Faith

人格與學習

不同的理論:
1. 生物論學派 – 人格分別因為有遺傳因素受環境與遺傳的互動。
2. 學習論 – 個人接受過強化的作用。
3. 心理分析論 – 個體與環境,如母親和孩子的互動。

Costa and McCrea, Goldberg綜合人格5大特徵(每項描述三個特徵,以兩極描述詞形容):
1. 外向度
2. 親善度
3. 盡責度
4. 情緒穩健度
5. 智慧度

人格影響:
1. 工作成就
2. 學業
3. 社交

內外控量表(Rotter, 1996)
內控點 – 相信自己主宰命運
- 有責任,重視成就
外控點 - 相信運氣,是宿命論者

Weiner, 1986提出三向度歸因模式:
1. 情景性提示
2. 已有的信念及因果基模
3. 自我觀感
歸因理論的影響:
1. 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期望
2. 引起情緒反應
3. 增強自尊
4. 影響課堂行為
應用:
1. 老師應細心觀察學生的歸因行為。
2. 老師應訓練學生的學習策略。
3. 不應按能力分組(標籤學生)。
4. 讓學生互相合作。
5. 協助學生制定合宜的目標。

焦慮
促進性焦慮 – 輕度,可改善工作表現。
削弱性焦慮 – 嚴重的,會影響工作效率。
能引起學業成敗(Corington & Omelich, 1987)
e.g.測驗焦慮 – 在測驗情境下,常有不快的感受,表現下降。包括:
1. 情緒上 – 脈搏加強,口乾,頭痛,恐懼,無助。
2. 認知上 – 擔心失敗,因而產生尷尬的思想。
引起焦慮的原因:
1. 準備不足
2. 無效的溫習策略
3. 在測驗時「窒息」
例子:
1. 只強調成功的思想
2. 認定測驗是困難的
3. 時限的壓力
4. 見不熟悉的題型
5. 公佈成績或突擊測驗
減低學生焦慮,著眼擔憂部份:
1. 用標準參照(減低學生之間競爭心態)
2. 避免公開比較分數
3. 增加測驗頻密度
4. 測前討論內容及程序。
5. 給予清晰指引,學生明白
6. 應試技巧
7. 用多元化評核學生的理解與技巧
8. 讓學生有充足時間應付

自我效能
影響:
1. 選擇自己會成功的會動,逃避失敗
2. 有高自我效能的學生會堅持及努力應付某項工作
3. 有高自我效能的學生學習成績較佳
影響因素:
1. 過往的經驗
2. 老師鼓勵
3. 生理(面紅)
4. 別人的成功或失敗模範
增強自我效能的學校活動:
1. 訂目標
2. 教授處理資料的策略
3. 給學生模仿的對象

總結:
在學習上可教授學生學習策略,在精神上讓學生認同自己的學習潛力,減少學生間比較,削弱學生過去的失敗經驗,讓學生有認為「自己得」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