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1 15:31:40BJ

全球影迷都哈韓?~elsa

最近看了天下雜誌一系列關於韓國國家競爭力的報導,有了很深刻的感受。特別是當我在念研究所的十年前,班上有位韓國同學,因為中韓當時的斷交而立刻休學返韓,當時台灣的國民所得還是韓國的將近一倍;加上1997年金融風暴,韓國負債過高而交由國際貨幣組織接管國家經濟,那種蕭條與國家的恥辱,令人不忍。但是韓國現在的國民所得已超越台灣,這不過是八年左右的事。

然而現在的報導卻是這樣的:「從來沒有一個亞洲國家的電影產業,能夠像此刻的韓國一樣,跟好萊塢拚實力、打擂台。」正當好萊塢電影佔據世界各國的版圖,韓國自製電影卻在今年上半年拿下六二%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台灣市佔率僅一%)。今年韓國電影院賣座排行前三名中,前兩名都是韓片。

數年前,韓國文化放送國際交流部部長宋元根參加歐洲電影節時,歐洲人投以懷疑眼光說,「怎麼來這麼多韓國人?」但他卻回答,「三十年前,你們嘲笑我們想做汽車,現在,你們不是坐我們的汽車跑來跑去?十年內,你們還會看到我們的電影。」不出十年,韓國電影已經在外國有不錯的表現。今年上半年,韓國外銷了一百一十一部韓片到三十九個國家,從外銷合約賺取的金額超過三千兩百五十萬美元(約十一億台幣),二○○三年同期,則只有一千四百九十萬美元。一九九九年,美國電影在韓國市佔率超過五六%,短短五年間,韓國片卻擊敗好萊塢,站穩國內外市場。因為一九九六年,金大中在競選總統時,把支持電影的宣言放入競選白皮書中。他說,「二十一世紀,文化就是國力,文化不僅有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而且正成為創造巨大附加價值的產業。」他發現,韓國必須出口一五○萬輛汽車,才能達到「侏儸紀公園」全球賣座八億五千萬美元的效益。

前不久,我有機會到崇右管理學院做了一次演講,主題是談『文化創意的行銷』,當時我就問了在場的學生,他們都是專一專二的學生,可否舉出三支國內導演的電影,只能勉強說了一部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但是問到哈利波特竟然在場數十位學生都看過了。我不禁感嘆,同樣是所謂的亞洲四小龍,現在的台灣可能要被摒除在四小龍之外了吧。韓國政府構築了一個豐沛的產業後盾,所以韓國的人才有機會施展創意的能量。「我要拍一部全世界都在看的電影,讓韓國文化有廣泛影響力,」姜帝圭的心情,也是許多韓國人此刻的心情。

想想看,台灣該如何找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