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9 18:33:00Emma許艾瑪

文化解讀 / 科技:路人工具-微網誌Plurk的反思^^

請幫忙點一下廣告唄^^
         
    
Plurk擁有人際口語感,但Karma值高代表很猴話嗎?不,Plurk的應用潛力不只如此,它會是一個很棒的「路人工具」。
2009年08月08日 Update │ Technology

這些日子大家都在網路上玩什麼、瘋什麼呢?我相信這陣子以來,最支配到你線上時間的,絕對會是「噗浪」(Plurk)。在還沒使用前,我對Plurk的想像是,它可以當作線民應用介面,蒐集各方好友傳回來的生活資訊,或者就它本身以噗為單位做討論回應的設計而言,它好像也可以玩故事接龍,就是那種一個人起頭,然後大夥維基式的湊出故事段落。

 

「噗」是Plurk上計算一則發言訊息的最小單位。一則噗中英140字以內,訊息承載量不多不少,就像漫畫裡人物的對話框,日常生活口語交談一句話要超過這個標準的機會很少。在沒有確切證據前,我不會武斷說開發者當初就是為模擬人際交談而依此設計,不過如果將它跟部落格來比較,部落格/部落客的溝通模式變得越來越一對多,而在Plurk上開噗的噗友對話模式則是多對多。所以它被人稱為微網誌,標示出跟網誌的不同。對此溝通模式典型化的思考,我腦海中浮現的圖像會是:部落格/部落客好似站在講台上演講的專家或街頭肥皂箱上的即席演講者,而Plurk裡的噗友則像拉張椅子圍圈團坐的談話治療團體,每個人都可以是意見發表者,彼此更加平等。

不過大家應該都有個經驗,一開Plurk,噗就像電影《王牌天神》中世界各地教友對上帝祈禱的願望便利貼,如雪崩般飛來。我很好奇一件事,人們每天真有那麼多話好講?大陸作家劉震雲在小說《手機》的開門頁就寫著一段話,「人們一天有用的話,不超過十句」。

 

我會這樣想,其實是前幾個週末都往戶外跑,接連去了草地音樂節跟海洋音樂祭。連續幾週的兩三天,除了電話外,沒有網路,也就是wire free。不過我這人有個毛病,脫離都市或玩樂太久,會因缺乏資訊而產生焦躁的不安全感,會想找些東西來讀讀,就算連張傳單也好。在沒有網路線,文明暫時無法歸位的前提下,我去買了份很久沒看的報紙,翻開報紙,我當下感受到文字撲鼻而來的芬芳,不是油墨味,而是很久沒有閱讀經過整理的資訊。

 

傳統而言,舊媒體如電視或報紙,資訊是由所謂的「權威專家」(也就是俗稱的「妓者」)經過特定編採邏輯生產,再藉由一對多大量複製的方式傳佈。專家難免有視野侷限或觀照不足之處,資訊傳播也不見得民主。但是,以往我們嘲諷專家大頭,大談Web2.0/社會媒體精神,如今新媒體科技在我們手上,讓素人更加掌握資訊生產與發表的權利,而我們這些素人把玩微網誌Plurk卻以閒聊哈啦居多,多少顯得諷刺。當然,會如此的原因跟我們目前使用微網誌的方式有關,還是停留於坐在電腦前,替代MSN使用。我的想像是,微網誌應該脫離電腦走出戶外,程式內嵌於3G手機,並無線行動上網,替代手機簡訊來收發資訊。我認為一條可能的應用軸線會因此誕生-組織快閃族。

以「快閃族」(flash mob)這種新興都市游擊、自搞自幹的群眾即興文化為例,快閃行動特講究事前保密(哪有游擊隊會說自己明天在哪)、身分不能被揭露,以防活動遭消毒或策反。其實要保密的主要原因,是那種快閃族從路人中默默出現,發表完活動訴求後再隱匿回到路人的感覺很棒,可以給遭快閃的對象,一種未知大眾的民意威脅感。把意見壓力創造成不知道從何而來,就會感覺好像芒刺在背「到處都是」,而非來自他們所熟知的特定消費者保護/行動團體,因為這些消費者團體,被快閃的對象熟的很。

 

以往討論的焦點是落在透過部落格來組織,而部落格發文會有事前風聲走漏的風險,且現場欠缺不動聲色組織行動的工具,用大聲公就昭然若揭。如今微網誌出現,它比部落格擁有更高的訊息更新即時性,同時集體亢奮感強烈,能支配瞬間集體行動,很有早年香腸族、火腿族手持業餘無線電的機動性格。見戴爾這次的標價出包事件,應該也吃了Plurk網路快閃族不少的悶虧。

 

Plurk就很適合來策劃快閃行動。Plurk事前發佈串連資訊有隱密性,現場搭配行動裝置,可以更加有效組織快閃族,發揮臨場機動性,實踐更有創意的消費者抗爭行動。目前大企業殘害民生的新聞太多,讓我想到一個到麥當勞點滷肉飯的大冒險老笑話,不如我們就讓Plurk成為組織快閃族的路人工具,來癱瘓速食業者櫃檯,測試微網誌的快閃潛力,告訴業者他們該樂活一下。

文章來源:http://magz.roodo.com/article/1169

↓艾瑪的部落格廣告小豬撲滿^^
有興趣的廣告
請幫忙點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