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1 17:56:04蘑菇

異樣美食大結合~創意料理新味蕾之愛花成吃

現在的料理食材越來越精緻多元,

許多以往和食材稱不上關係的,

都漸漸成為新料理時尚的一員.

呈現出新鮮美妙的組合,

這些美食有別於其他的料理,

 讓人有一探究竟的慾望,

花花世界中的百花爭奇鬥艷 

許多花兒的芳香和清新,以及她美麗的外表

自然而然成為妝點食材和新鮮口味的調劑

不只給人新奇的視覺和味覺享受  也賦予了他另一項珍貴的用途

使花的特色更加凸顯出來 

例如:新竹內灣的野薑花粽    

野薑花和粽子的結合

到此一遊的遊客一定都會想要品嘗

吃起來不僅口齒芳香還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還有炸野薑花 因為野薑花的味道 使油膩的感覺降低許多

當地居民將此作為風味特餐

成為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此外,現在野薑花也有作成西式料理

燉飯沙拉和蔬菜清湯等等

將野薑花強烈的香味融入於其中

這些料理將野薑花的優雅清香充分發揮出來

滋味柔順且令人心曠神怡 彷彿置身於大自然中

內灣野薑花粽子的傳奇:
內灣婦女把內灣六十多年前的客家米食重新推出,當年的老祖母們,把生活環境能使用的植物,搭配在客家米食中,使米食中有另一種植物的清香。

經由新竹縣政府農業局的幫忙尋找野薑花的生態資料如下:
1.野薑花是台灣原生種的植物。
2.野薑花沒蟲害,不需噴藥。
3.野薑花是淺根性的植物,而每年要疏根的工作(根部處理後當調味品)
4.全台野薑花有六種顏色,而內灣有五種顏色。(白、鵝黃、粉紅、粉紅層次、淡鵝黃) 花期在每年的5~11月,又名蝴蝶花 蝴蝶薑  白蝴蝶花 .

野薑花粽的由來:     

經濟部商業司 輔導內灣商圈,請了一組食品顧問:
1.找出六十多年前內灣鄉下環境條件,內灣阿婆們使用天然素材,野薑花的根當調味料。
2.以當年內灣經濟,每個月的初一或十五,口袋要有錢的人才會吃得到豬肉,故我們把粽子內油脂和肉類降至最低程度,要求吃完粽手不沾油配合衛生局推廣健康概念 。
3.粽內的蘿蔔乾要求以客家人自己製作,因它的風味與市場完全不同。

重新規劃推出後買氣更旺,媒體更是把野薑花粽當成內灣得特產,來到內灣沒吃過『野薑花粽』可算是沒來過。

  野花薑粽子改變材料的方式:
A:使用野薑花的根為調味料。

B:把油脂降到最低點,吃完粽子手不沾油。

C:把傳統式的糯米改成高鈣米,改變糯米缺點,不漲氣。

這些食材都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特色

使得食材的優點和特色發揮得淋漓境致

也成為了當地的特產  增添了內灣的觀光特色

每次去到那邊我都會專門去買來吃  都有一種幸福的享受呢

 

新竹內灣野薑花粽街
 
大嬸婆野薑花粽老闆彭瑞雲(右紅衣)最早開店,用漫畫家劉興欽大嬸婆、阿三哥圖像,炒熱山中冷街。

新聞來源:

野薑花粽街~客家村婦打響內灣名號
   採訪╱潘怡靜 攝影╱莊宗達 

內灣婆婆媽媽們,老了卻苦惱孩子不返家。
1顆客家野薑花粽,翻轉鄉婦宿命。
客家女人向來克勤克儉,外來客到內灣,砸百萬搞觀光。
婆婆媽媽看見遊客,只在自家門口賣15元野薑花粽。
不到3年,觀光客到內灣都吃粽,商機糾葛出專利爭議,賣粽攤從1家變62家,再減為6家。
初始只是一個讓年輕人返鄉的念頭,鄉婦以婆婆媽媽的熱情,炒熱代表內灣的客家美食,也炒熱這座客家冷山城。 


 背景:
內灣村沒有診所,只有1間建中藥房,藥房老闆娘彭瑞雲說:「以前村裡老人流行裝病,因為只有這招,兒女才會回來。」
「如何讓年輕人返鄉?」當時擔任內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她憂心忡忡,看著老人一個個死去,村裡空屋愈來愈多。
「過往縣政府補助拿去唱山歌、唱卡拉OK。」她覺得活絡商圈,遊客來,年輕人才會回來,於是她自學電腦打企劃案,向新竹縣政府要經費搞觀光。
她跟村裡老婦想:「內灣可以賣什麼?」別處風景點有老街,內灣早年伐木製材,過客心態蓋的房子,全像火柴盒,老街不老沒賣點。她於是大肆宣傳鐵路3大支線,卻被集集、平溪搶去風采;她改辦螢火蟲季,第1年上報全版、第2年卻壓報屁股,因為全省都有螢火蟲;她改推內灣吊橋景點,導覽學生反問:「全省吊橋上百座,這條算什麼?」
 
 
漫畫加持 在地特色
不死心的她,一次開會聽縣府人員說:「內灣有位名漫畫家劉興欽。」她心想:「這該是賣點吧!」委託對方找人,卻遍尋不著。
她靈機一動,客家人重親族,名畫家總該返鄉拜拜,於是她翻過山頭,跑到劉興欽兒時住處廟宇,抄下劉姓香客名單,70通電話打過去,最後,意外找到長期定居美國返台的劉興欽,她與鄉親代表提著客家醃生薑、醃蘿蔔乾,用故鄉味打動他的畫筆。
走進內灣,漫畫角色大嬸婆、阿三哥出現街頭巷尾,成為內灣現今特色。不過,劉興欽後來將內灣以外的漫畫肖像授權給依柏亞國際公司,讓大嬸婆們急著集資100萬元,希望把肖像權留在內灣,塑造獨有風格。

野薑花每年端午過後開花,目前內灣生長量已不夠應付粽產量。  
 
全盛時期 62家攤販
范阿嬤想起日據時代祖母常包粽,利用內灣油羅溪畔野薑花,彭瑞雲想起教老人識字時,聽到:「早期沒味素,利用花根作調味料。」於是翠綠野薑花葉,包覆香氣客家粽,1道客家美食試驗出爐。
彭瑞雲一股傻勁想試賣,請范阿嬤包100顆,平日拜拜天公桌,就往藥局門外推,放上小蒸籠就要賣,鄉親都笑她:「誰會買?」熟料竟然賣光光。
1顆15元肉粽,不僅賣觀光客,3年來彭瑞雲還賣進百貨公司、端上總統國宴桌,每月10餘萬顆銷量,不包粽的她,店攤僅1坪,交給村婦備料分工控管品質,帶動工作機會。老公黃文政則熱衷帶遊客認識內灣風情。
遊客走失、鑰匙小狗不見,全村廣播系統就在建中藥局,夫妻倆甚至推廣:「說1句客家話,再送1顆粽。」遊客「細妹按靚」聲此起彼落,夫妻倆體會賣粽比賣藥更有使命。
內灣上演村婦賣粽總動員,每天包粽上萬顆,全村至少有50個家庭靠粽吃飯,熟料2002年4月殺出程咬金,外來詹阿姨以「野薑花粽」申請專利獲准,不久賣粽阿婆收到存證信函,全傻眼:「安怎賣粽也要上法院?」有人因此不敢賣。

建中藥局老闆黃文政模仿大嬸婆打赤腳,耍寶逗遊客。  
 
15元花粽 端上國宴
好打不平的彭瑞雲看著哭喪臉的阿婆,帶著鄉長、議員、上台北找消保官,證實花粽起源,過3個月專利取消,3周內短短300公尺小街,粽攤暴增為62家,連淡水肉粽販都來分杯羹。
每家皆稱花粽第1家,搞得遊客眼花撩亂,不到半年熱潮消退,適者生存淘汰蜂擁而來的投機販,現存6家,全是客家在地店。
80餘歲范阿嬤獨立門戶主打創始店;50餘歲彭瑞雲推廣導覽主打國宴菜,30餘歲鵝姐返鄉創業主打竹科特約店。客家女人老中青三代,各以嬌姿百態,站穩花粽1條街。
彭瑞雲一攤肉粽,成了遊客認識內灣出發點;范阿嬤養活兒女3家庭;鵝姐返鄉陪媽媽,讓老來有伴、共拼觀光財。
1顆15元野薑花粽,讓客家村婦總動員,找到自我、找回孩子、找到養老財源,不敢砸錢搞觀光、固守小資本美食,炒熱花粽名氣,也炒熱沉寂20年客家山城。

 
 
決戰勝招
1.強化特約商:竹科遊客不少,鵝姐野薑花粽訴求竹科特約商,強化專業形象。
2.不削價默契:15元價格,普遍維持不降價默契,避免惡性競爭。
3.聽專業輔導:中國生產力中心、經濟部商業司,曾進駐輔導,將野薑花根磨成細粉(左圖),是商業司發現粽子品質不穩,建議改良。
野薑花粽,每顆15元,周末全村賣超過5萬顆,日產值高達75萬元。   
 

80歲范阿嬤是鎮店活招牌。   
包粽第1人
范阿嬤鎮店之寶
80歲范阿嬤耳聰目明,天天站店是活招牌。內灣未興盛前,她因參與兩河文化協會社區工作,想起日據時代祖母的野薑花粽美味,於是上山摘花試做,後來備料給彭瑞雲試賣,後因故自設店面,目前生意與彭瑞雲並駕齊驅,兩店每月營業額皆破百萬元。

 
 
焦點店家:

1.鄧媽媽
特色:越南媳婦包,10元低價

2.羅媽媽
特色:火車站前第1家,五香味重

3.鵝姐
特色:糯米+高鈣米,自成一格

4.彭瑞雲  54歲
30年前嫁來內灣開藥局
賣粽起始:2003年   
 說給你聽
3年前,內灣房子沒人要,現在沒人想賣。以前我幫人家租房,1整棟5間套房月租3000元,房客嫌貴,還不爽敲破馬桶。現在1間套房月租5000元,外地客搶著租。內灣炒熱,不只年輕人回來,村裡有房的老人也小賺一筆。

 
 
粽街小檔案
興旺指數:★★★★(滿分5顆★)
區域:內灣村中正路沿線
店家數:6家(假日臨時攤不計)
店租:1000~3500元/坪(中正路沿線愈接近內灣火車站價位愈高)
單店所需資金:10萬元
營運概況:名店淡季月賺20萬元 旺季月賺30萬元
淡旺季:過年及端午為旺季 平日日賣3000顆,周末日賣1萬顆
投石問路找誰:
彭瑞雲、黃文政(03)584-9060
周素娥(03)584-9105
范阿嬤0937-409-752             
 
 
 專家說法:  
1.黃文政---建中藥局老闆   
 吸客第1名  扮卡通同樂
建中藥局老闆黃文政是全村最high的老闆,見到遊客,大嬸婆造型頭直接往人頭上套,遊客笑翻天。
他賣粽不急,先拉客人進店,聽他唱作俱佳導覽內灣風情。

2.周素娥(鵝姐)---野薑花粽老闆   
 同業的話
科技廠光顧
以前在台北當上班族,後來決定返鄉賣粽。跟其他店家相較,雖不是最早,但我的店自有野薑花田、中央廚房,還有台積電、友達等特約廠商客戶,生意照樣做到前3名,過年1天可以賣8000顆。

3.林煥松---內灣村村長   
專家報你知
市場已飽和
大嬸婆最先開店,范阿嬤最先包野薑花粽。
進駐機會:目前業者已打出知名度,外地人想進駐賣粽幾乎不可能,建議改賣其他客家美食。

資料來源:

內灣彭老師野薑花粽  頻果副刊美食王 

http://tw.myblog.yahoo.com/jw!xOatB4eWEQErtrYYtPab0UZUWg--/article?mid=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