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8 15:24:53 Ashai

一個比喻:人天乘靈魂說和佛法無我觀前提下的相續種子識



 

在這個問題上,宗薩欽哲仁波切曾說過一個很好的比喻,

人天乘所謂的輪迴就像是一串珍珠項鏈,一顆珍珠代表一世,

而項鏈上的每一粒珍珠,都有一條線將其貫穿起來,

這條貫穿始終的線,就是人天乘所謂的靈魂。

佛法所說的輪迴,則像壘成一大堆的骰子,

骰子之間並沒有任何互相貫穿的東西,

但是下一粒骰子,必須放置在前面的那些骰子之上,

也就是說每一粒新放置的骰子,都被前面的骰子的置放方式所影響。

----------------------------------- 網友的簡要說明

人天乘說的靈魂是有一種恒常的實體,好比有個實質能量,

尋找著色身皮囊鑽進(生與活)鑽出(睡與死)

並且有一個最初源頭或是真我代表 全一

用佛法的觀點看,這違背了三法印的無常原則,屬於常見;
佛法種子識(即阿賴耶識)主要是瑜伽學派唯識宗的見地,

識海()具有某種相續力量的傳承(主要是傳承串習,也就是業,

而阿賴耶識則是承載這個不斷輪迴業的容器),

但識海()沒有一刻是恒常的;皮囊()也不是放在那裏用來鑽的,

而是識海化現出來的。
當然,後期的唯識宗發展也植入了中觀派思想,

說明識海在究竟層面也是一種幻相,萬不可執為實有。

----------底下圖文摘錄自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211-230(西元 2009 年),

台北市華嚴蓮社  (林維明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標題《入中論》的七相無我觀探源 

--------------------

無我思想是佛教重要的根本精神,在南傳〈八頌品〉中已展露無疑。

釋尊的教誨是要我們從「自我」之中解脫出來,

唯有去除「我執」,不「執取」也不「放下」任何事物,

此時所展現的便是安定的、統合的、隨順緣起自在的人格自我,

這樣的我是「無我」的我,是真正解脫自在的我。

在《雜阿含經》中最常見的無我論,是透過如何在五蘊和合上,

觀察無我的主題上來加以說明。例如1《雜阿含經》常作三種觀:

(一)、色(五蘊之一)不即是我;(二)、不離色是我;(三)、色與我不相在。

這就是所謂的「三門無我觀」。

2另外亦可分為四門:

即(一)、色不即我,(二)、色不離我,(三)、色不在我中,(四)、我不在色中。

3一直在大乘中觀時代,仍延用《阿含經》的三門觀法,龍樹菩薩進而發展出特有的五門觀法,如《中論》云:

「如身見五種,求之不可得,煩惱於垢心,五求亦不得」(T30 31b2-3)。

在《中論》許多品中,都可看到龍樹菩薩應用五求觀法的內容,

如〈觀五陰品第4〉(T30 6b18-7b4)、

〈觀燃可燃品第10〉(T30 14b14 -16a 3)、

〈觀如來品第22〉(T30 29c 6 -31a 10)等。

4在月稱菩薩《入中論》可見到與《阿含經》相同之四門無我觀,

及《中論》的五求門(《入中論》6-150 268-269

《入中論》中以車譬喻來說明無我觀,如云:

如不許車異支分,亦非不異,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積聚,復非形。(《入中論》6-151 269

月稱論師如何以車喻,於七相中推求,我不可得?列表如下說明:

1.不許車異支分:不許離蘊我(我與五蘊是異)。

2.亦非不異 :不許即蘊我(我與五蘊是一)。

3.非有支:不許我能有五蘊(我有五蘊)。

4.不依支分 :不許我依於五蘊(我依於五蘊)。

5.非支依:不許五蘊依於我(五蘊依於我)。

6.非唯積聚 :不許五蘊聚積便生實我(五蘊聚積為我)。

7.復非形:不許五蘊聚及合成形相生實我(五蘊聚積成形相為我)。

 

以上《阿含經》、《中論》、《入中論》之三門、四門、五門及七門無我觀的內容,可歸納和圖一所示:

 

 

------------------------------  Free Will Choice

真正100%的自由意志選擇 (無為中的有為,任運自然)

= 100%的掌控自己五蘊 (一切皆由,現前一念真心,所幻化)

= 100%的明覺當下 (一切時中恒覺知鏡中影,影實非鏡)

= 証悟成佛 (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清淨)

--------------------------------------------------------------------------------

人天乘教法執著靈魂為實有,顛倒的把大海裏的一個泡沫,

當做是自己,卻忘了自己是與整個大海,無分別不可分割的。

也許這是為甚麼新時代的言論喜歡講回歸講天人合一。

《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或也許,這的確是一個身為人類的自由意志的選擇?!

選擇有好壞對錯的分別嗎?

還是有任何的自然影響力在似有若無的引導人類來做選擇呢?

若妳你想清楚明白的知道以上疑惑的答案,

或對心性本體 (真心與妄心的辨認)

宇宙萬有自性本體是如何的超越自然與因緣和合

以及個別人類際遇與共同遭遇的原因,有特別的興趣,

建議研讀《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到卷三的經文,

或是參考古今多位祖師善知識大德的註解與釋義。

底下謹摘錄卷三部份經文,來扼要的說明,

-------------------------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

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

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

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
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

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

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

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