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5 10:47:36爾雅之家

以人為本的蒙特梭利獎賞觀

文/陳貞旬
   ˙嬰幼兒教育工作者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這些年由於教育部積極推動「生命教育」,國小校園裡出現許多「彩虹媽媽」義工,她們利用晨光時間到教室裡為孩子講故事,題材以生命教育相關的繪本、圖畫書、故事為主。
  
   孩子透過言說、遊戲、扮演、畫作、建構等方式,再現他們的生活、經驗、感受與想法,或是對他們而言重要的事。蒙特梭利幼兒園畢業的朱麗上小一後,每週一的晨光時間就會有一個無私奉獻的彩虹媽媽到班上說故事。多話的她平時並沒有特別談論這個校園經驗,過了七個月的小學生活後,一個臨睡的夜晚,朱麗重述當天聽到的繪本故事《我很特別》給媽媽聽,大意是:
  
   這世界告訴孩子:「如果你聰明、美麗、有才能,你就很特別。」有一群叫微美克的小木頭人,每天做著同樣的事:為人貼上金星貼紙或灰點貼紙。漂亮的、漆色好的、有才能的木頭人被貼上金星貼紙;而什麼都不會或是褪了色的木頭人,就被貼上醜醜的灰點貼紙,胖哥就是其中一個。但是木匠伊萊告訴胖哥:「你很特別,因為你就是很特別,不需要任何條件。」(註1)
  
   信仰基督的人大概很快就會聯想到木匠伊萊就是上帝,木匠伊萊創造微美克人,如同上帝造人,「在神眼中,你是寶貝」,在上帝眼中,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沒有基督信仰的人也可以在哲學家與詩人的言說、著作中找到類似精神,例如:亞里斯多德說「人即目的」;愛默生在《杜鵑花》一詩裡寫「那麼美就是自己存在的緣故」,不假外求;佛教認為「人皆有佛性」,成佛就是教育的歷程。
  
   獎賞制度把人視為「人力」
   上述觀點都是把人視為「人」(manhood),而不是視為「人力」(manpower),但是在資本主義即將成為普世價值的現代社會,人被視為「人力」更甚於被視為「人」。於是,「開發人力資源」、「培養人的競爭力」就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讓學習者更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教育成為生存、脫貧、成就功名、向上流動的途徑。近代學校也就成為大量製造人力的工廠,為了管理、激勵與績效,大量採用業界的獎賞制度。在小學,使用「蓋印章」、「貼貼紙」、「集點換獎」的措施;在中學,使用「記功嘉獎/記過警告」的制度。這套激勵系統隨著幼兒教育的普及,也向下蔓延至幼兒園,讓現代幼兒愈來愈早受到這套獎賞系統的影響。
  
   幼兒園使用貼紙、蓋章這種代幣制度來激勵(或是處罰)孩子,已行之多年。近年,因外聘老師、各式才藝課程與英語課程的增多,使得這種制度更為普及。外聘老師與幼兒不熟稔,又希望快速獲得幼兒的喜愛與注意,以及期待才藝或英語課程獲得立即的成效,很容易就使用「外來物」來吸引孩子,作為班級管理、行為改變或是誘導學習的方法。這套激勵機制,表面上是正面鼓勵,事實上,未獲獎賞的孩子,同時也受到懲罰,因為他不夠好,所以得不到貼紙。接著,各種「自力救濟」的樣態就出來了,有人發明自己的印章與貼紙系統,有人給老師貼貼紙、蓋印章(因為你這樣對我,我也這樣對你),有人在數量上斤斤計較,也有人變得不在乎、行為叛逆。結果,動機外化了,孩子愈來愈被動,失去機制原本的初衷!
  
   以人為本的蒙特梭利獎賞觀
   蒙特梭利博士曾言,獎賞只對偏態的孩子有用,一旦孩子正常化了,自由選擇工作、遊戲、活動或是助人所帶來的內在滿足感,將勝於外來的獎賞物;而一件事情未能完成或是弄得亂七八糟,本身就是懲罰,毋需太多外來的指責或處罰。曾幾何時,這麼多孩子都是「偏態的孩子」(或被視為是偏態的孩子),必須不斷使用外來物來雕塑行為,激勵動機,且似乎永無止息、一路到大,即使是一些採用蒙特梭利教學的園所也是如此。「正常化」(normalization)原是蒙特梭利幼兒階段的教育目標,在「預備好的環境」下,加上「有備而來的老師」,以及「自由」的要素,假以時日,孩子將有機會展現主動、獨立、熱愛學習、重複、專注、合群、助人等良善特質,但這些並不為所有的蒙特梭利工作者所相信,或是視為值得追求的目標。
  
   或許有人認為現代孩子接收太多刺激,以致沒有外來獎賞物就不足以吸引其注意,或有人認為因為老師自信不足,缺乏技巧,以致於必須仰賴外來物。確實,教育從來就不是容易的,無立即的方便法門,更不宜便宜行事,只能仰賴成人不時的反躬自省,不斷的觀察調整。而願意這樣做的人,也將在這個歷程中教育了自己,讓自己更趨近美善。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