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自然,生生不息的農作哲學。【野樂茶】太極茶包榮獲2017年「金點設計獎」
圖片:【野樂茶】太極茶包榮獲2017年「金點設計獎」獎狀。
往來於產地之間,我常年觀察茶山的變化,這種變化,當靠近時,有時是茶苗茁壯成樹的印象,有時是不同品種的樹勢大小規模,有時是茶葉的昆蟲活動,稍微保持距離,站到茶園的分界線,則發現泥土的性質顏色,雜草在茶叢走道生長的高度與分佈,偶爾鳥鴙也會飛竄出茶園的輪廓,如果看得夠遠,譬如站在松柏嶺東向坡的坡頂',落日鮮紅,綿延不絕的茶園梯田像是一塊綠色的地毯編織,採茶人戴的花巾斗笠成為許多點綴的細小色點。
茶山是有生命的,不斷地成長變化著,如同一隻帶有綠色光澤的巨型甲蟲,會呼吸,在天地間吞雲吐霧,無聲駄著茶農們走動。
這種生命力,在野放式茶園中又格外明顯。
阿里山溪湍流之上的大塔山,八八風災時,山麓的青心大冇茶園沖進了大量的土石,茶園被土石流掩沒,茶農既震懾於天災的可怕,也無力復原,於是災後放任茶園發展,沒多久,茶園便像被吃掉了般整個融入山的地形紋理,原本栽培的青心大冇成了冷杉森林底下的野生樹叢,與雜草共生於土石之間,山豬等野物動物時而出沒,霧嵐飄忽籠罩,原本面積一公頃的茶園,因低度干預栽培,茶葉產量大不如前,但成為山麓生態一環後,茶樹著根紮實,甚至深達地底兩米,彷彿混沌初開的太極,茶園成了蟲鳥走獸的樂園,一個食物鏈與生態環境,阿里山接下來的幾次暴雨,這裏均未再出現土石流。
除了阿里山,其它茶區也出現了多處回歸土地原始運作方式的茶園。
這些茶山看似粗獷卻亂中有序,茶樹在自然山野中找到了適合生長的位置,各安其所,生氣蓬勃,【野樂茶】太極茶包透過設計展現的,正是這種順其自然,生生不息的農作哲學。
對台灣人來說,茶葉向來具有滋潤身心的養生價值,飲茶講究自在從容,此時這種養生連結了生態自然,茶農配合著茶山的呼吸,以更緩慢的節奏從事茶樹的耕作活動,從此採摘、揉捻、沖泡與飲用等生產到消費的四個段落,有了首尾一貫柔軟流暢的啣接,當人們飲用茶葉純粹原始卻層次豐富的滋味同時,其實體驗的是人與自然重修舊好和解共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