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生產與消費市場的對話。【野樂茶】棉布茶包的設計目的
圖片:棉布茶包的內容物為條索狀紅茶,沖泡效果跟茶壺內沖泡原片茶葉接近。
棉布茶包的製作目的,在於保持台灣紅茶條索形的茶葉外觀前提下,提供消費者更簡易方便的飲用機能。
棉布茶包的茶葉形態有別於機器裝填的茶包,機器裝填式的茶包是目前紅茶世界最主流的商品,這種商品背後連結的是C.T.C製程的生產方式,第一階段茶菁被機器整齊地切碎揉捻,製為即溶咖啡般大小的葉粒,這是英式紅茶的基本體例,然後第二階段,顆粒狀茶葉被填入棉紙或塑化材質的茶包,進行商品化,茶包使用容易,沖泡快速,所以廣受消費者歡迎,但台灣紅茶的生產體制為茶農稱之為「條仔」的條索狀,要配合設備裝填製為茶包商品,便需將紅茶打碎為一公分以內的長度,這個商品化下的加工,改變了台灣紅茶的秀逸外觀,原葉特色盡失。
從生產的角度來看,手工包挷的棉布茶包生產效率低,增加了商品成本,不利價格競爭,不過手工包挷式的茶包,能夠保持住台灣茶葉原本的條索形態,讓本土的生產方式與消費市場恢復連結對話。
先不管茶包裏裝的是條索狀茶葉及碎茶,其實都為不熟悉泡茶方法的消費者提供了一條簡單入門的喝茶途徑,兩者沖泡方式相同,只需將茶包放進杯內,沖入攝氏九十五度以上的沸水,待茶質釋出,即可輕鬆飲用,既然如此,同樣方便,條索形茶葉豈不是可以被碎茶取代,難道僅僅因為保留住了跟生產端有關的茶葉外觀,就想要市場認同買單嗎?
理論上,同樣三分克茶葉的茶包,不論內容物為碎茶或條索形茶葉,放在150CC.的杯子沖泡,只要茶葉品質夠,應該都能沖出三杯紅茶才對,但實際上進行沖泡,情形並非如此,消費者知道碎茶式茶包並不耐泡。
內容物為碎茶的茶包,茶葉接觸熱水的面積較大,茶質釋出速度快,幾乎一分鐘即可取出茶包飲用,但碎茶式茶包沖泡濃度較不易控制,且從杯子取出茶包,溼潤的碎茶仍持續溶出茶質,導致一個茶包的理想沖泡數為一杯到一杯半,而內容物為條索形茶葉的茶包,沖泡時間跟使用茶壺沖泡原葉紅茶是一樣的,依不同茶葉品種,約要三至五分鐘,等待的時間較久,但隨著茶葉舒展茶質緩緩釋出,沖泡品質容易控制,一個茶包可沖出三杯理想的茶湯,這兩種茶包存在著沖泡速度及續杯數量的使用差異。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有機棉布茶包與以往的棉紙或塑化材質茶包不同,提供消費者另一種茶包包材的選擇,此外棉布茶包同樣具有使用方便性的特性,卻可沖出有如茶壺沖泡原片茶葉的品質,更有效地讓消費者認識到台灣紅茶的風味,這是它在市場上可以存在的理由。
台灣的消費者有時候會因為理念認同,為了鼓勵生產者,而去購買價格較高的農產品,支持本地農業的發展,對於消費者的溫暖心意,生產者要心懷感謝,並回報以更好的商品,因為消費者的這種支持並非理所當然,情感面的支持不是市場常態,真正的市場常態是商品競爭。
消費,需要強而有力的動機才能持久,商品利益要跟使用者直接有關。
直到我們做出更有競爭力的商品,我們就能走向遠方,那是無情的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