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8 19:06:54也樂

土與火應許而生的城鎮。也樂商號的通路夥伴--鶯歌陶瓷博物館

窯時光2  

圖片:鶯歌燒窯模型。 

 

 

離開製陶廠,便前往鶯歌陶瓷博物館。

 

四月上旬,收到公文通知,【野樂茶】陶罐入選了「鶯歌燒」商標授權使用,評鑑結束,要領回送審樣品,因為製作陶罐,加上【野樂茶】在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文化商店販售,我跟鶯歌結下了不解之緣,近四年的時間,我在鶯歌瞭解到許多製作陶器的問題與知識,領回樣品後,我在陶瓷博物館內花了一點時間,參觀胡宮雪娜的特展及一樓側廳旁的鶯歌燒窯模型。

 

鶯歌陶瓷博物館自2000年開館以來,擔當著台灣陶瓷之研究、收藏、展示與推廣的角色,展示鶯歌各年代的燒窯模型具有教育性,讓參觀者可以稍微認識「鶯歌燒」的發展過程,陶瓷工藝向來被日本視為文化財,諸如「本鄉燒」、「美濃燒」,「備前燒」及「有田燒」等,從燒陶技術縯繹出紛繽美學,甚至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台灣的「鶯歌燒」依其獨特時代背景,同樣發展出胭脂紅、金銀彩、青花、綠瓷等識別系統,這種美學色彩冶遊於藝術與民藝,以碗盤甕缸等形式普及。

 

鶯歌燒的歷史始自1804年。最早燒陶集中於尖山埔路,沿著丘陵山坡興築窯溫1100度的柴燒蛇窯,但停留在家族式生產與農村副業形態,產品為粗陶器;日治初期,在台灣實施《產業組合法》,合理化經營的現代企業組織雛形出現,1921年成立的「尖山陶器組合」,以同業間的組合力量打破了家族式壟斷,此時較健全的經營組織吸引了資本投入,讓電力及機器設備得以更新擴充,也吸引日本與中國的燒陶人才前來,從此鶯歌燒陶從家族式「行業」轉變為地方「產業」,緊跟著「尖山燒」的知名度成長,鶯歌便以大台北地區為市場,作為發展根據。不過,這個時候台灣窯業的領導者是「北投燒」,鶯歌的產業規模、技術與產品仍難望其項背。

 

戰後,來自日本及中國的陶瓷供應先後中斷,鶯歌因在日治後期的「工業化運動」中擴大窯場規摸,引進燃煤的四角窯而進入「石陶器」階段,石陶器是一種強度介於陶與瓷之間的器皿,窯室溫度控制於11601280度之間,坏體較白,有別於粗陶器使用的鏤空、雕花及鑲崁等裝飾技法,適合彩繪,當時流行以胭脂紅表現,這是五零年代鶯歌很重要的產品,另外,市場發生了變化,1951,技術仍處於蛇窯階段的南投窯場,因樹林酒廠將釀酒用陶缸改交鶯歌生產,南投燒於日用陶市場轉趨沈寂。

 

六零年代,鶯歌引進了以液態瓦斯為燃料的梭窯,窯內的「氧化燒」可製出色澤雅緻的白瓷,形成仿古陶瓷風潮1962,台灣陶瓷在美國西雅圖舉辦的萬國博覽大放異彩,仿古青花陶瓷受到國際貿易商青睞,這一年國外的訂單湧入,僅有六萬人口的鶯歌諦造了四億美元的產值,然而即使是「仿古陶」年代1967年,鶯歌的日用陶市佔率已超過五成,原本稱霸全國陶瓷的北投,則受限於政府先後下令禁燃生煤及禁採貴子坑黏土的措施,加上地價與工資上漲因素,業者與人才大量外流,燒窯產業急遽衰退,北投燒成為絕響,北投窯業以碗盤和耐火磚見長,這些技術被帶往了鶯歌,鞏固了鶯歌新一代王者的地位。

 

鶯歌能夠持續擴張,始終根源於新的生產技術七零年代初,鶯歌引進天然瓦斯後,以此為燃料,長達上百公尺的快速隧道窯隨即出現隧道窯可循環燒製,爐火終年不熄,具備產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這種資本密集的大型窯,起初的產品形態為建築面磚與衛浴瓷,後來更翻新滲透到餐具用品鶯歌陶瓷帶往工業化領域,其它小窯場受到震撼與啟示,為了區隔商品,便往附加價值更高的裝飾陶瓷發展,形成了兩條不同的生產路線。

 

八零年代以後,鶯歌出現電窯,剛開始用於碗盤與花瓶的釉上彩烤花,但因窯溫可達1700度,結燒隱定,部份業者也運用於製作精密陶瓷,生產陶磁天線、矽晶圓、航太科技零件等,於是導出了工業陶瓷產品。

 

夕曬穿透了陶博館的落地玻璃,讓展示的燒窯模型沈浸於黃金年代的想像中

 

九零年代,看似登峰造極的鶯歌,於1992年陶瓷工廠已逾八百家,然而混合著工資上漲與產業外移問題,卻在1995年起巨幅衰退,直到新世紀,街頭店家販售的陶瓷商品,其實有很大一部份來自中國,當地的窯業已面臨夕陽產業的危機。

 

誠如在鶯歌的製陶廠裏,老闆對我說的,上個世紀末產業外移,很多企業轉進中國發展,這些企業離開台灣後,不管發展的好不好,都不會回來了,以致於訂單越來越少,不少製陶廠跟著結束營業,但目前鶯歌當地的陶土仰賴進口,倘若某日,地方上的生產量低於一個數量,便無法支撐起陶土的最低進口量,到時候就算既存的少數窯廠有心,但原料斷了,不能轉型就要關門大吉,今日的台灣傳統工藝,包括竹木、籘編、玻璃、鑄鐵、麻織、布染、陶瓷、漆器等,能維持產業規模的鄉鎮屈指可數,主要原因,就在於整個鄉鎮的生產活動欠缺有機連結與群聚效果,鶯歌的陶瓷產業乃以窯廠為核心,週邊圍繞著陶釉原料進口商、繪彩及電花加工廠、矽圈等異材質供應者、藝術工匠與設計師等共同組成生產,若發生產業斷鍊,兩百年的傳承將毀於一旦。

 

鶯歌乃土與火應許而生的城鎮,陶瓷工藝的發展已逾兩百年時間,從初始柴燒蛇窯的粗陶器,到日治時期煤燒四方窯的石陶器,再走到現代瓦斯燃料的梭窯與隧道窯的瓷器,技術與時俱進,產品推陳出新,一個個階段的歷練沈澱,累積出灰釉、胭脂紅、青花、金銀彩、結晶釉、青瓷等工藝表現元素,對於年輕的台灣來說,這兩百年的里程得之不易。

 

鶯歌製陶衰退的現實,不只是市場競爭的問題,或丟給鶯歌陶瓷博物館或當地業者單獨去煩惱,這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因為身歷其境,在鶯歌製作陶罐時,我雖曾有過閉門造車空思冥想的階段,最終卻發現製陶廠傳承下來的工藝技法乃製作過程可貴的根據,【野樂茶】的陶罐,是鶯歌燒窯產業下的產物,失去這塊可以進退有據的文化土壤,一切將難以想像。

 

 

蛇窯

圖片:鶯歌燒窯模型之一,蛇窯。

登窯2

圖片:鶯歌燒窯模型之二,登窯。 

包子窯2

圖片:鶯歌燒窯模型之三,包子窯。

八卦窯2

圖片:鶯歌燒窯模型之四,八卦窯。

景德鎮柴燒窯(鴨蛋窯)1

圖片:鶯歌燒窯模型之五,景德鎮柴燒窯(鴨蛋窯)。

IMG_4841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海報

IMG_4828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系列作品

IMG_4868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系列作品

IMG_4867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系列作品

IMG_4830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系列作品

IMG_4834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系列作品

IMG_4836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系列作品

IMG_4857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系列作品

IMG_4813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系列作品

IMG_4816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系列作品

IMG_4831

圖片:沖繩胡宮雪娜「入睡前的細語」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