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產品向在地工藝汲取力量。小農工藝
圖片:【小甜蜜】台灣油桐花蜜運用在地的玻璃工藝,完成玻璃瓶的設計。
我們很清楚,單單靠著農產品的樸素面貌,便想要突顯農產品的優異性,前進國際市場是困難重重的,國際市場上列強如林。
僅以紅茶來說,從農產品的原物料比較,眼前有兩包茶的樣品,茶葉的顏色都是黑的,倒底誰優誰劣,單憑外觀實在難以判別,但加上產地標示,一包來自斯里蘭卡的烏巴,另一包來自台灣的魚池,經常接觸紅茶的人,大概都有烏巴紅茶是世界三大高香紅茶的常識,於是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指名的機會便高了些,而魚池紅茶即使獲得指名,但因買家對它的瞭解有限,儘管好喝,對於能否在消費市場上順利流通,也會較為保守看待,於是價格仍會受到壓抑。
台灣目前的農業現狀是,農產品輸往海外的貿易量不高,輸出的內容大都為原物料形態的商品,但具有優良技術與獨特農產品的亞熱帶台灣,居然成為了世界的農業邊陲,我們要繼續漠視這件事,或只是繼續供應原物料嗎?
農業工作不會只是農人的事。
同樣地,農產品要躍上國際舞台,也不應該只是讓農產品去單打獨鬥。
台灣擁有無數珍貴的在地工藝,包括鶯歌的陶瓷、新竹的玻璃、苑裡的藺編、豐原的木盒、竹山的竹器……,各地的不同傳承發展出不同的技術與美學,然而現今這些具有特色的工藝如同農業踽踽獨行,一人一路,獨善其身。
台灣的農產品若要有前景,未來必定要進行品牌化的工程。
品牌化的工作需要運用文創的形式去標誌產地印象,當台灣的農產品能融合在地工藝,以我們獨一無二的美學去引起世人的注意及共嗚,讓更多人主動接觸,農產品樸素面貌底下的價值便獲得了彰顯,在國際市場上建立更多的機會。
這是一種複合形態的創造。
讓農產品向在地工藝汲取力量,相輔相成,最終所能成就的,是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