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5 03:45:07也樂

聯合品牌之路。香港《信報》採訪報導

20121022信報_C3_resize[1]  

圖片:2012.10.22,香港《信報》採訪報導。

  

 

十月初,前進梨山茶區,因為跟茶農的互動,有一件事讓人格外地印象深刻,當地的茶農告訴我,今年九月少雨,九月底至十月上旬茶區的高山茶普徧欠收,比起以往,採收的數量只有過去的五成,加上中國國企的蒐購,今年國內市場梨山的「冬仔」一定會出現茶慌的狀況。

 

天候異常這種事,對今年高山地區的春茶也曾造成影響,因為三月中旬刮過幾天的南風,原本該緩緩萌發嫰葉的茶樹,整個生長節奏突然被打亂掉了,此外,採收階段陰雨綿綿,春茶出現了香氣不足,品質降低的現象,因此,今年冬茶因天候原因短收,我完全可以理解,反倒是茶農提及了「中國國企的蒐購」,更勾起我的注意。

 

那麼,中國國企對梨山茶的蒐購,對台灣的消費市場有多大的影響?

 

茶農表示,目前梨山到大庾嶺一線的高山茶,每年大約有六至七成流入中國國企的手中,他們的採購方式迥異於台灣茶農與茶商間既有的生意作法,即使時至今日,採茶季節來臨,台灣茶農與茶商間絕大部份仍依循著試喝,評判茶葉品質高低,議定價格,於茶區現場進行現金買賣的程序,但中國國企對梨山與大庾嶺茶區的茶葉品質早有一定的瞭解與認同,再加上中國國內對梨山及大庾嶺茶的高度需求,他們逐步逐步以圈地蒐購的方式跟茶農配合,統包產量,並在茶季前便將款項預付給茶農,也因此,梨山與大庾嶺的高山茶一採收完,便大批大批地運往中國,留在台灣消費市場的只剩少量,也存在著極多的假產地茶。

 

中國與台灣的高山茶交易,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英國與過去的殖民地印度及斯里蘭卡的紅茶貿易,產地,充其量不過是茶葉原物料的生產基地,往往產地就在這種模式下深化了經濟依賴,既只是持續地低廉供應原物料,更無法茁壯。

 

問題的病灶在於品牌。

 

台灣的農產品需要發展出強而有力的品牌,而非只是原物料的生產者,才能提昇農產品的價值,與世人分享我們農業上的成就。

 

九月底,香港《信報》記者採訪時,我們表述了台灣農產品品牌化的構想。

 

其實我們要做的不是賣茶葉,賣花生,或賣蜂蜜,若說【野樂茶】、【在地果】與【小甜蜜】這三個品牌能對台灣農業有所貢獻,一定是因為建立了公平交易的品牌精神與平台,擴大產地農人合作的生產基礎,化彼此競爭為共同強大,一齊將農產品推入國際市場。

 

而現實狀況中的進展,譬如於黑金剛花生,【在地果】紮根於花生的代表性產地雲林,結合元長鄉的花生小農及土庫鎮的花生糖製作師傅,這個「黑金剛花生合作社」在品牌摸索的過程裡,已成功地將黑金剛花生及花生糖賣往了海外,譬如台灣紅茶,【野樂茶】紮根於茶鄉南投,結合魚池鄉與名間鄉的茶農,以聯合品牌的架構,共同走出台灣。

 

這樣子的品牌,當然是產地的資產。

 

事情是從第一個農人開始的,但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要賣一位農人的農產品,聯合品牌可以成就更多的農人,只要繼續走下去,路會越走越寬。